崔麗霞
愛,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一個班主任要想做好本職工作,首先要做到愛學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工作中,我關注更多的是那些同學眼中的“問題學生”,有些是學習態度不端正;有些是自己不努力,還愛惹事;有的是性格內向,不與人交往,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對于這部分孩子,我會多看看他們,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多和他們說說話,傾聽他們的心中所想;多走入他們的家庭,了解他們的成長原生地。
我覺得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在這個整體中互相作用、互相依賴。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培爾說過:“學校必須與家庭取得聯系。學習生活、家庭生活和學生生活的一致,是兒童時期完善教育首要和不可少的條件。”因此,我喜歡走入學生家中,借助家訪的方式,與家長達成一致的信念、一致的行動,從而引導這些“問題學生”朝著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
致遠是我們班里的一個小名人。說他“有名”,是說各科任老師對他都能說上幾句評價,“他上課從來不動筆,你讓他讀書,他都不知道讀到哪兒了!”“他上課可愛走神了,經常左顧右盼!”“他是個脾氣倔強的孩子,你問他話,他是不會搭理你的!”這個孩子來自外地的離異家庭,父親帶一段時間,不想帶了,就把孩子像個皮球一樣趕到母親那里。母親帶上一段時間,又會再趕到父親那里。從這方面來講,這個孩子的家庭教育是極度缺失的。對于這樣一個習慣不好、不守紀律還不學習的孩子,接班之初,我也是頭疼不已,該怎么辦呢?
為了對孩子做到全面了解,我嘗試著給致遠的媽媽打通了電話,約好了見面的時間。過了幾天,致遠媽媽如約而至。在長長的交談中,我對致遠的情況有了一些細致的了解。致遠媽媽本身帶著一個女兒,后來與致遠的爸爸認識,兩個人有了共同的孩子——致遠。有了這個兒子之初,家庭還算和睦。伴隨著生活的繁雜,兩個人經常為了各種家庭瑣事爭吵、鬧意見,最后發展到動手。后來兩人離異,致遠判給了孩子的爸爸。
后來,我也與致遠的爸爸嘗試過交流。他是一個說話直接的人,見了老師以后,開口便說:“致遠這個孩子都被他媽媽慣壞了,一點好習慣都沒有。在家里,我讓他寫作業,或是干點小事,他就像沒聽見似的,叫上好幾遍也不動彈。沒辦法,我就揍他。剛開始的時候,揍揍還起作用,后來,他也皮了,打他也不吭聲了。老師,你說,這樣的孩子該怎么辦吧!”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致遠雖然不喜歡學習,但是他的心靈單純,熱愛集體,關心同學,他身上也有這么多的“閃光點”呢!我和致遠約定:在我的語文課堂上,只要他寫30個字,而且全對,我就獎勵他一個班幣,班幣是可以在班級活動中進行交易,購買學習用品的。很多次,致遠都會拿著自己的作業來給我看,我或是明確地給他指出錯誤,或是開心地獎給他班幣,讓他也像別人一樣,品嘗到被表揚或成功的喜悅。
后來的幾次登門家訪,我把我記錄的致遠日常表現的小本本翻給致遠爸爸看,這個曾經認為自己兒子無法管教的父親,發自肺腑地對我說:“崔老師,您真是一位有愛心又細心的老師,孩子借給同學一條紅領巾,按時寫完一次作業,上課舉手發言兩次……類似這樣的學校生活小細節,您都記錄在紙上,真讓我們做父母的慚愧又感動。”
我很欣賞“讓孩子永遠生活在希望之中”這句樸實真摯的話語。我們的每個孩子都有潛力,能否發揮他們的潛力,關鍵就在于老師能否幫助他們樹立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能否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觸動他們的情感,贏得他們的心靈。我覺得,只要老師充滿愛心,關心和愛護他們,并嚴格地要求和教育他們,愛中有嚴,嚴中有愛,愛嚴結合,細致入微,一定會到達令人滿意的效果。
是啊,對于“問題學生”,只要發現他們身上一丁點的進步,我就會在班級內進行表揚,即使是口頭的表揚,也會讓這些孩子的內心感到溫暖,成為照進他們心靈深處的陽光。同時,家訪也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一股合力,我始終堅信,只要我們真誠地關愛每一個孩子,就一定會取得家長的信任和支持,也只有這樣的教育合力,才能收獲最佳的教育效果,收獲的必定是孩子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