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養瑾
摘 要:在傳統聲樂表演教學過程中,相較于發聲技巧的訓練,舞臺實踐能力的培養受重視程度較弱,致使學生在舞臺上情感無法流暢地表達,進而出現表演生硬,甚至是怯場的現象。文章分析了情感表達與舞臺實踐的重要性,進而闡述兩者之間的關系,并提出了加強歌者情感表達以及舞臺實踐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聲樂表演;情感表達;舞臺實踐
聲樂表演集聲樂演唱技巧、肢體表演、情感表達于一體,是一門視聽藝術,也是最終必須同觀眾見面的藝術。因此,一位優秀的聲樂藝術表演者必須能夠進行有效的情感表達,同時要擁有豐富的舞臺實踐經驗。
一、聲樂表演中進行有效情感表達的重要性
聲樂是蘊含有濃烈情感色彩的表演藝術。良好的聲樂表演要求歌者不僅能夠將發聲技巧運用得當,而且還要對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進行有效的表達,最終才能帶給聽眾以美的享受。倘若歌者不重視情感表達能力的培養,而僅僅把聲樂表演看作是單純聲音技巧的堆砌,最終整個表演過程將會顯得生搬硬套,機械而死板,若處理過度還會留有“炫技”之嫌。一位優秀的歌者之所以會被聽眾們所銘記,主要原因是其所演唱的代表作品別有一番風味,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風格,而這其中少不了歌者對作品所蘊含思想感情的獨到理解。歌者對聲樂作品進行有效而深刻的情感表達,往往會超越時間的束縛,在聽眾的腦海中形成沉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余音繞梁”。“繞梁”的看似是“音”,背后蘊含的實則是歌者合理而有效的情感表達。
二、聲樂表演中舞臺實踐能力的重要性
聲樂表演最終要落實到舞臺上,因此具備良好的舞臺實踐能力必不可少。舞臺實踐能力是一整套能力體系,包括但不限于表演者對舞臺的理解力、在特定場景下的演唱欲望與表現力、表演者的心理素質與疏導能力,甚至是舞臺意外發生時的控場能力。嚴格意義上講,歌者平時訓練的聲音技巧以及情感表達能力在特定舞臺上也可劃歸為舞臺實踐能力。而歌者若在舞臺實踐的過程中出現失誤,輕則使整個聲樂表演過程呈現出瑕疵,重則可能會使表演者對舞臺產生恐懼與陰影,甚至影響其今后的職業發展。良好的舞臺實踐能力可以為歌者奠定表演信心,強化其表現欲望,甚至拓寬表演者的職業道路,令表演者獲得外界的贊許,積累“觀眾緣”。
三、情感表達與舞臺實踐的關系
第一,情感表達是舞臺實踐的關鍵部分。在傳統的聲樂基本功訓練過程中,歌者大都獨自進行練習,或僅針對導師一人進行聲樂演唱,整個表演的受眾數量及嚴肅程度相對有限,不具有舞臺特有的莊重感。因此,在此種情況下,歌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主要還是通過其聲音進行傳遞。而在特定的舞臺場景中,表演者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甚至是服裝飾物都會影響聽眾對于聲樂作品所蘊含思想感情的理解。情感表達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以歌者的聲音為載體,而是由于舞臺場景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多樣化。評判一位舞臺實踐者的聲樂表演是否精彩,其情感表達是否有效而深刻,是否深深地感染聽眾,仍舊是關鍵指標。如果在舞臺的重壓之下,演唱者聲樂表演中的情感表達出現紊亂,甚至僅僅使用蒼白的聲音進行作品的演繹,則此次舞臺實踐無疑是失敗的。因此,從方式上看,情感表達在舞臺的特定場景下變得更加多樣化,從內核上看,情感表達仍是舞臺實踐的關鍵部分。
第二,豐富的舞臺實踐經驗促進歌者情感表達能力的提升。在心理因素層面,每一位聲樂藝術表演者在初次進行舞臺實踐時難免會產生緊張之感,倘若表演者由于舞臺的重壓而在演唱過程中畏畏縮縮,則情感表達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表演者在豐富自身的舞臺實踐經驗的過程中可修復演唱時的消極心理,增強表演信心及表演欲望,從剛開始的缺乏信心逐漸轉變為落落大方,最終達到情感表達收放自如的狀態。而在形體因素層面,豐富的舞臺實踐有助于使表演者熟練掌握眼神與面部表情的拿捏,并且可以使肢體動作和演唱姿勢規范化,顯得更加自然。形體因素處在舞臺實踐與情感表達的交集部分,豐富的舞臺實踐經驗使得表演者的形體得到提高,從而能夠使情感表達更加流暢豐滿。
四、提高情感表達及舞臺實踐能力的方法
第一,培養藝術想象力,提升歌者對于作品的“代入感”與“沉浸感”。歌者在平常進行練習時應注意培養自身的藝術想象力,想象自己置身于作品的情境之中,以獲得“代入感”與“沉浸感”,以增強表演過程的藝術感染力,使觀眾產生思想共鳴。對于不同類型的作品,表演者進行的藝術想象應有不同的側重:針對民歌小調類作品,應力求表現出特定民族的風土人情;針對歌劇類作品,則著重于對特定歷史背景下人物的性格特色與精神狀態進行表現;針對現代新型創作類作品,應著重表現其所蘊含的時代氣息。
第二,增強歌者的歷史文化修養,提高共情能力,以進行合理的二度創作。一方面,歌者對于作者寄予作品中的個人情感本就不可能沒有遺漏地表達出來;另一方面,由于我們所處時代與作品的創作年代有所差距,審美很難完全統一,所以許多內容應該由歌者轉化為符合當前審美的方式進行傳遞,這就需要歌者進行恰當的二度創作。歌者在進行二度創作時必須足夠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尊重當時的歷史條件,不可進行荒謬的改編。因此,良好的歷史文化修養是進行二度創作,進而進行合理情感表達所必備的基礎。
第三,尋找盡可能多的機會進行舞臺實踐,克服怯場心理。在傳統聲樂教學模式下,學生獲得舞臺實踐的機會并不多,因此必須自己去尋找盡可能多的登臺機會。這里的登臺機會不僅僅局限于大型的正式演出現場,小型的匯報會與演唱會,或是平時在眾多好友面前進行聲樂表演同樣具有參與價值。要克服怯場心理,表演者甚至可以參與一些非聲樂的舞臺或公眾活動,譬如在公眾場合進行演講或者朗誦,只要具有一定的觀眾規模即可。
第四,培養扎實的聲樂基本功,熟練掌握快速調動自身演唱熱情的方法。歌者具有能夠熟練調動自身演唱熱情的能力,是確保舞臺實踐成功的基礎。歌者必須重視平常的聲樂練習過程,培養出扎實的聲樂基本功,只有這樣才能將更多的意識集中在表演欲望的調整上,最終達到自身的演唱熱情能夠“召之即來”的理想狀態。
在日常訓練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演唱姿勢。演唱者的演唱姿勢決定他的呼吸、共鳴,進而決定最終發出的聲音。因此,養成科學的演唱姿勢非常重要,良好的演唱姿勢沒有定式,應當以舒展、挺拔、自然為標準。二是發聲方法。演唱者應力求用最小的消耗,唱出最大的效果。要達到此目的,演唱者需要把握好氣息的吸入量,練習深而不僵且具有足夠支持力的呼吸方式,把握好聲樂唱法所需的真假混合聲比例,打開腔體并保持穩定,用好共鳴。演唱者只有將呼吸、發聲、共鳴、語言等要素進行精細的把控,才發得出漂亮的聲音,也能夠持久地保持下去。三是作品的熟悉程度。演唱者對所選的聲樂作品要足夠熟悉,包括強弱、節奏,乃至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其中的人物角色和精神內涵等。可以說,把作品研究得越透徹,對其內涵理解得越深,演唱者就會越有表達的欲望和熱情。
第五,對舞臺實踐經歷多加揣摩,逐漸形成歌者自身的舞臺風格。舞臺風格是個人氣質的彰顯,代表歌者對舞臺的理解與掌控能力。舞臺風格不光體現在聲音技巧上,歌者在臺上的每一個手勢、表情甚至眼神同樣是其臺風涵蓋的范圍,正所謂“細枝末節更彰顯歌者功力”。因此,要提高舞臺實踐能力,歌者必須珍惜每一次舞臺實踐的經歷,在臺下仔細地進行揣摩與推敲。并且針對同一首作品,應該去觀看不同國內外名家的演唱片段,最好是現場觀看,并將不同名家的處理方式進行比較,對可以借鑒的地方進行吸收內化。
綜上所述,精準而有效的情感表達,是引發觀眾思想共鳴的必要條件。而歌者只有具備良好的舞臺實踐能力,才能使聲樂表演最終落實在舞臺上,能夠被廣大觀眾所認可。情感表達與舞臺實踐又相輔相成,難以分割,歌者應該深入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合理進行二度創作,從而對作品的情感表達進行更加精細的拿捏。同時,歌者應該積極爭取舞臺實踐機會,并勤于反思,拓寬視野,以形成獨特的個人舞臺風格。
參考文獻:
[1]沈湘.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
[2]田雷.聲樂表演中的情感表現能力分析及訓練方法探究[J].黃河之聲,2017(5):86-87.
[3]田青,趙婧.論聲樂教學中的“聲情并茂”[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19-120.
[4]肖玲.聲樂藝術實踐中表演技巧的培養[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179-180.
[5]賈娟娟.莫扎特兩首詠嘆調的教學探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1(4):153-154.
作者單位:
運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