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摘要: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承較為廣泛的剪紙,尤其是徐州剪紙藝術,更是獨具特色,具備極高的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本文通過對徐州剪紙藝術的歷史發展進行梳理,探究徐州剪紙藝術中的工藝特色,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揚的角度,指出現代社會中徐州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州剪紙藝術;包裝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8.1,TB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400 (2020) 12-0071-04
An Analysis of Xuzhou Paper-cut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ZHANG Nan(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99, China)
Abstract: As the most widely inherited paper-cutting in my country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Xuzhou paper-cutting art is unique and possesses extremely high cultural and artistic value. This article comb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Xuzhou paper-cutting art, explores the craft characteristics of Xuzhou paper-cutting art, and points ou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Xuzhou paper-cutting art in modern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Xuzhou paper-cutting art; packaging design
徐州作為中國傳統歷史上的九州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在長期發展以來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而徐州民間剪紙藝術就是其中具備地域特色的技藝之一。徐州剪紙發源于當地的風土人情,人們為了慶祝節日,通過剪刀將紅紙利用獨特的技藝裁剪成各種鏤空、甚至是立體的圖形,將地方特色文化濃縮在其中,寄予了剪紙藝人們對于生活以及社會文明的感悟。本文在肯定江蘇民俗藝術共性的基礎上,通過對徐州剪紙工藝發展歷史、主題流變、傳承關系和藝術特征等方面的具體分析,試圖呈現這些共性背后各自的特征,以及造成這些藝術差異的社會和歷史原因。
1 徐州剪紙的發展歷史
徐州剪紙作為江蘇地區知名的工藝傳承,早在唐代就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當時報春以及祭奠風俗中就有過使用剪紙作為裝飾的相關記載,在之后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歷了造紙工藝的進步以及刺繡技術的發展,給予了剪紙以更多的展現形式,也就形成了“徐州剪紙”為代表的南方剪紙代表性特色。徐州剪紙所具備的地域特色,是依據當地獨特的自然環境以及歷史文化底蘊而來的,剪紙藝術作品承載了當地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徐州剪紙就是記錄廣大人民勞動以及慶祝節日的記載,具備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文明社會發展的歷程中,徐州剪紙融入不同的時代特色,在信息發達的今天,徐州剪紙藝術借助現代化的傳播手段,煥發出新時代的氣息。
2 徐州剪紙工藝探究特色
2.1藝術風貌
徐州剪紙藝術的創作來源就是廣大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通過對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進行記錄,并且采用剪紙的方式進行二次展現,造型上面呈現自然、古樸的意境,這類的剪紙就是記錄人們的日常生活而作。徐州剪紙的藝術造型中,一般選擇有戲曲人物、山河景象、田間地里、家禽家畜以及動植物等等,作品中洋溢著人們對于生活的觀察與感想,樸實的記錄著平淡無奇的生活日常,表達出勞動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一些寫意類型的剪紙作品也是有不少,其中一些就是依據剪紙藝人對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進行觀摩,并且通過對其關鍵性的特征進行抽象化、夸張化,從而重新構造布局,使得作品最終能夠呈現出更為深刻的內涵,這些通過對事物進行抽象畫的剪切創作的過程,不需要太過專業的手法,但是創作出來的作品讓人們喜聞樂見,具備雅俗共賞的特色。
徐州剪紙在當地歷史文化、自然環境的滋養下,歷經漫長發展過程,生動反映了人們農耕生活的各個層面,加之對漢畫像石藝術的借鑒和弘揚,在造型設計、色彩搭配、情感表達方面呈現出粗獷、質樸之美。徐州剪紙藝人并未受過專業的藝術訓練,藝術創作的技法、靈感都源于自然和生活。他們以剪紙藝術表現自然萬物、勞動場景、神話傳說,并融入自身的美好祈愿,但避免對物象和畫面做刻意雕飾,真實反映所見所聞的生活場景,賦予剪紙藝術濃郁的生活氣息,畫面直觀自然、粗獷渾厚,具有原始樸素之美,散發出迷人的藝術魅力。
2.2構圖形式
徐州剪紙中對于剪紙的構圖上面,窗花就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構圖形式,一般是用于在節日來對門窗以及墻壁進行裝飾,通過張貼這些剪紙,增添喜慶、吉祥的氛圍與寓意。窗花的構圖協調美觀、一般都是選擇常見的花鳥、瑞獸或者一些喜字進行剪裁成窗花。門箋同樣也是一般用于在當地的傳統新年習俗中,會通過裁剪一些象征吉祥的紋飾,剪紙的下擺會裁剪出一些流蘇狀,用于張貼在門楣上面,一般寓意就是年年有余、四季平安的意思。此外,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傳統文化與人們的生活聯系更加緊密,在徐州地區的一些日常生活物品中也會看到剪紙元素的存在,在一些日常使用的碗碟之上或者衣服、帽子上面時常會有這些元素的出現,剪紙領域中還有枕頭花、帽子花、鞋花樣等這些不同類別的剪紙構圖樣式。通過賦予不同的構圖元素,進行精美的布局裁剪,賦予剪紙美好的寓意,為人們的生活以及節日增添了喜慶的氛圍和美好的向往。

徐州剪紙對于構圖方面十分重視,尤其是構圖中的對稱以及散點形式,更是在剪紙藝術中較為常用的構圖方式,對稱圖形的構圖方式一般是用于對喜字這類本身就是屬于對稱圖形的元素進行加工處理,上下、左右對稱,通過工整的裁剪實現作品大方美觀、對稱圖形具備的嚴謹協調特色,一般是運用在窗花、喜花以及門箋的創作中,比如圖3《劉海撒金錢》作品就是呈現左右對稱,鏤空設置中裁剪出一些鋸齒和流速的紋樣,使得整體的剪紙更加具備造型感,散點構圖與對稱構圖結合,使得剪紙更加具備靈動自然的藝術特色,展現出更加鮮明飽滿的主題。
2.3符號紋樣
如下圖4中的剪紙作品《虎娃》,就是采用涵指性形象像似符號制作出來的剪紙作品,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圖案就是一個對稱圖形,同時作品中融入了老虎頭和小孩兩種元素在其中,但是兩者又較為和諧的連接在一起,具備獨特的感染力。通過對孩子結合老虎形象的刻畫,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對孩子健康成長的希望。此外,在這幅作品中,還可以發現有其他動物,如魚、蝎子、蛇等。其中魚寓意豐收、多財,而蝎蛇有五毒不侵、健康平安之意。


比喻像似符號屬于剪紙藝術符號中較為抽象的一種圖像表達,通常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東西,進行一個抽象畫的描繪,并且結合一定的地方特色,表達對于這種東西的看法等等。圖5中的“?!痹鷮?、勤懇、堅韌的良好形象,寓意勤勞和廉潔。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又有了一種另外的延伸意:被視為長壽之物。在民間,鶴與松結合,成為長壽的象征。
指示符號這種存在于寫實與理性之間的符號元素,一般是表示指示對象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的地方,就是通過這種符號能夠表達出一些較為復雜的社會現象,比如下圖6中的燈籠剪紙,當人們貼出這種剪紙,看上去就知道是表達節日的喜慶,因此這種指示符號是表達節日的慶祝之意。
徐州剪紙的最大特色在于它的紋樣的不可復制性,就王桂英的剪紙而言,她的作品都是她根據自己在生活中所看到的、領悟到的東西即興創作的,作品不講究精雕細琢,不刻意深鑿,沒有固定的紋樣或符號,也不是簡單元素的拼湊組合。通過一把簡單的剪刀,在心靈手巧的剪紙藝人手中發揮到了極致,利用別致的表現手法,將原本完整的紅紙進行剪裁,還原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元素,并且通過剪紙藝術,制作出的一些圖樣符號,表達出不一樣的情感,寄托著剪紙藝人的情感,不同的符號代表著不一樣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一些具有特定形態的裝飾紋樣,使徐州民間剪紙作品畫面產生了優美、和諧的韻律。
3 徐州剪紙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徐州民間剪紙所蘊含的藝術價值與人文價值極高,無數的藝術通過自己獨特的技巧,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剪紙藝術作品。不少地方也有一些老藝人進行公開傳授,將徐州剪紙藝術作為地方特色技藝,保留原始的制作工藝,融合現代社會發展元素,發揚出剪紙藝術的真正魅力。
在現代生活中,市面上也有大量將中國剪紙藝術設計元素融入在包裝中的設計,大大提升了包裝的含義和美好情感。不過這其中具有徐州地域特色的徐州剪紙藝術形式寥寥無幾,將蘊含極高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的徐州剪紙以嶄新的樣貌展現在國人甚至國際上是極具意義的。像是在喜糖的包裝上,常常會出現龍鳳題材的剪紙元素,寓意著“龍鳳呈祥”,一方面對新人給予美好祝愿;另一方面從包裝上體現中國國粹,添加了濃厚的民族氣息。包裝不僅能夠傳達出消費者的情感訴求,徐州剪紙也應賦予包裝設計內在的傳統文化特性,使包裝設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使其朝著民族化風格的創意發展,使得徐州剪紙以新的形式與樣貌呈現在大眾的面前。
4 結束語
國家與所有的文化工作者在非遺工藝的保護與傳承方面都非常關注與支持,并且為之采取了許多有效措施,使得這些具有傳統民族特色和飽含勞動人民辛勤結晶的藝術形式重新展現、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中。作為藝術設計學習者以及未來藝術設計師,我們更加要勇于承擔保護與傳承具有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責任,探索與分析研究傳統藝術文化藝術形式特點,不僅有助于了解個別工藝的藝術特性和發展背景,也有助于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傳承與保護的工作。
參考文獻:
[1]王敏,張慨.傳承人視角的非遺保護——安塞剪紙藝人余澤玲訪談[J].大眾文藝,2015,(06):2-3.
[2]付蓉.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山西民間剪紙藝術傳承[J].山西檔案,2018,241(05):157-159.
[3]劉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藝術館建設實踐——以渤海大學北方薩滿剪紙藝術館為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26(03):84-87.
[4]王立秋.非遺傳承視角下的黑龍江海倫剪紙藝術文獻歸檔研究[J].山西檔案,2018,(04):151-153.
[5]王華.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剪紙藝術的教育傳承[J].赤子,2019,(09):258.
[6]黃海明,劉良田.剪紙藝術巧奪天工非遺傳承后繼有人[J].教育家,2019,(10).
[7]王欣宇.河南“非遺”傳承人朱秀云的剪紙藝術特征[J].美與時代(上),2019.
[8]馬茜.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徐州剪紙與裝飾畫教學[J].藝術時尚(下旬刊),2013,(06):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