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晨云
摘 要 隨著經濟與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農業結構也逐漸完善,為了適應社會科技的進步,農業經濟管理必須要注重信息化發展進程,將其有效利用,從而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基于此,闡述了農業信息化的概念和內容、經濟管理信息化對我國農業的影響、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問題,并對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展開討論。
關鍵詞 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3.068
目前,信息化逐漸在社會各領域普及,而各行業也積極引入智能化技術推動自身的發展。對于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而言,要想使其有效地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就必須要用合理的方式提高管理策略,注重農產品的生產質量和效率。因此,信息化技術顯得至關重要。
1 農業信息化的概念和內容
1.1 概念
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指的是加強農業中的技術并實施推廣,從而實現農業技術上的信息獲取、分析以及運用,有效提升農業管理者的管理效率和決策的有效性,從而保證我國農業的穩定發展。只有有效分析經濟的宏觀與微觀條件,把握生產力與市場需求之間的關系,確保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協調,才能提升勞動者的積極性,并滿足我國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并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另外,農業信息所涉及的方面十分廣泛,包括教育、經濟、社會以及文化和科技等,所以推廣農業信息化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各方面的提升都有所影響。同時,在農產品銷售上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在不同的平臺上進行宣傳,這樣就能全方位掌控農業市場,從而實現銷售管理水平提升,并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和銷售效率。
1.2 內容
1.2.1 農業教育和科技信息化
人才在農業生產領域發展中具有推動性作用,這就需要在農業教育和農業科技上下功夫,以此提高農業生產、技術以及管理人員的綜合素養,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的發展。農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加強信息化的滲透和相關的理論概念教育并提高農業技術,這些都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1.2.2 農業要素的信息化
農業生產要素包括水、土壤、光照以及各種營養成分等,而對農業生產要素融入信息化能夠實現現代化技術,這對于生產要素的分析和運用都有著很好的效率提升作用,從而提高農業的生產率和保證農產品的質量銷量增長[1]。
1.2.3 農業市場信息化
農業市場的信息化指的是在農產業領域中融入信息技術,使其在生產、加工以及銷售等方面提供輔助效果。而農業市場信息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農業經濟管理的水平,以最先進的一些信息技術來改變農業經濟管理的結構,并針對生產種植技術和生產的方式進行優化,達到提升農業生產力的效果。
2 經濟管理信息化對我國農業的影響
信息化逐漸融入到農業經濟管理中,給我國的農業結構提供了相應的機遇,但也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實際工作中仍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針對這一情況,為了促進我國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與普及,需要在技術水平和管理方式上做出創新與完善,應用于農產品培育和銷售等方面,這樣才能夠保證我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
3 提高農業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為止,我國已經發展并普及了接近5 500家農村信用社,而且覆蓋范圍達到80%,這對于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有著很大的作用,但經濟管理的方式上仍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之處。農業作為我國GDP的重要支柱,有著久遠的發展歷史,但是信息化農業管理在我國的發展歷程較短,而農業信息化管理對于我國的經濟穩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下發展并普及信息化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中至關重要。
3.1 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農業是國家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只有解決了溫飽問題才能提高社會生產力并有更多的精力去探索其他產業。在這一核心素養的引導下,農業經濟管理加上信息化技術的輔助基礎上需要不斷調整農業經濟結構并健全其中的制度,保證兩者的科學融合,從而推動我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3.2 經濟發展的必然條件
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農業有著推動性的作用,從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農業便走向了世界,但是受傳統農業經濟管理方式的影響,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有所缺失。農業信息化極大地改變這一現狀,要提高信息化在與農業結合下各種機制的調節,使得農業結構逐漸穩定,從而提高競爭能力,并提高我國經濟發展水平。
3.3 世界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國農業已經進入了新的模式,但是這一產業結構涉及的問題較多,所以結構相對混亂。在融入了信息化以后,從經濟管理的角度上來看的話走進世界的范圍已經是必然趨勢,但是在此其中對于一些隱藏的矛盾還是需要相關專家不斷地去發現,并有效解決,使我國盡快融入到國際農業市場中并站穩腳跟。
3.4 經濟狀況概述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農業始終是人民所關注的重點問題,在各方面的沖擊下,對于新型農業經濟管理如何穩定是相關部門要研究的。所以,需要從目前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上去找到理論與實踐借鑒,分析如何利用信息化經濟管理制度來穩定我國的農業結構與市場,這樣才是新型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4 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4.1 廣大農民信息化意識薄弱
在實施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過程中,需要農業管理人員意識到信息化在農業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而他們也是將信息化融入到農業中的重要輔助者,對于提升農業生產和管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國很多的偏遠地區人們在農業種植的時候受到傳統種植方式的影響,再加上當地經濟和科技的局限,使得他們在農業技術、生產能力、思維等方面都相對落后,無法跟上社會發展的潮流,這樣一來農業信息化經濟管理水平就處于不利的地位,從而制約了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
4.2 農業信息資源缺乏有效的整合
我國大部分地區在農業產業方面都在國家的推動下各方面有所進步,而且很多地方也建立了比較全面的信息化系統,但是還是有一些地區在信息化技術上沒有實現全面化覆蓋。這一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化農業經濟管理的出現對于傳統農業是一種很大的沖擊,要想適應并融合需要一段時間。而且以往的農業信息傳遞都是通過短信、報紙等傳統方式,現在結合信息化互聯網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于一些農民而言短時間內無法適應。
4.3 政府投入的資金不夠,信息化技術無法實施
在信息化技術運用于農業經濟管理中屬于新興的農業技術,需要在人員、技術以及其他的各方面資源上有效支持才能完成,在這一過程中需要農業管理者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和人們的廣泛支持,并且有大量的資金引進才能滿足各種信息設備的建立。而很多農業管理人員也必須要具備相應的信息技術使用能力,并在全面覆蓋互聯網基礎上才能完成這一目標。但是目前所要面臨的問題是大部分地區政府對于農業信息化經濟管理方面的資金投入并不完善,無法滿足于這一方面所需要的財政基礎,使得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著很多的漏洞,許多設備沒有建設完成,而且信息化網絡也并未全面覆蓋農村,導致農業信息化經濟管理無法有效實施。
4.4 缺乏專業的農業人才
我國目前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種植業主在生產經營上受傳統方式影響較大,他們在面對信息化農業經濟管理的時候是難以接收的,而且就算有一些大學畢業后的人才進入這一產業,但是也會缺乏農業管理的經驗,這些都凸顯出了我國部分地區農業人才缺乏的情況。
5 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
5.1 加強對農民的教育與培訓
在發展與建設的過程中,農民群眾是主要的農業支柱,對他們進行教育和培訓是實現信息化農業經濟管理全面實施的重要基礎。因此,我國應對這一工作提高宣傳水平,以提高農民的信息化意識,然后再聯合各地區的農業基地進行集約式的信息化培訓,以此來提高各地區農業管理人員的信息化利用水平,從而促進我國的農業發展[2]。
5.2 實現農業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
建設農業信息化平臺后,可以在此其中將各種農業信息資源有機整合,實現集約式的管理與調配,從而合理利用農業資源,推動我國的農業信息化發展。
5.3 適當提升農業信息化投入資金,健全各方面建設
我國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投入,然后幫助各地區農業種植業主建立完善相關農業設備,并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政策,從而幫助農村也完成信息化。
5.4 培養綜合全面性人才
人才是農業信息化經濟管理中的重心,只有先提高農業信息化管理人才并加強對農民的信息化普及與建設,這樣才能提高我國整體上的農業綜合能力,然后再以此為基礎去大力的研發各種信息化產品,促進我國的農業發展。
6 結語
只有信息化的利用才能使我國農業不斷發展,并能夠滿足于經濟的發展和市場需求,從而實現農業的可持續化發展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 吳華.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7):48.
[2] 李東曉.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措施[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0(7):201-202.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