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敏
一直以來,語言和思維都是相互依存,共同進步的。英語課程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語言水平,還要確保其思維能力能夠獲得發(fā)展。思維品質簡單來說,是指學生思維體現在邏輯性、批判性、創(chuàng)新性等多個層面上的能力和水平。閱讀作為一項綜合性活動,是語言和思維發(fā)展的媒介。教師在組織英語閱讀教學時要能夠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將語言和思維巧妙地進行結合,從而在較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yǎng)。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英語學科作為小學階段較為基礎的學科,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英語素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任務。高階思維又是什么呢?它包含多個方面的能力,如創(chuàng)新能力、辨析能力、邏輯能力等,是學生發(fā)展高階能力的核心。高階思維能力集中體現了當今時代對人才素質發(fā)展的要求,是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關鍵性能力(段傲雪 2019)。學生高階思維的發(fā)展是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教師要給予重點關注。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一方面要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發(fā)展語言能力;另一方面要能夠促進學生在思維層面的發(fā)展。在《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提出之后,各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也逐漸顯現,其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含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四個方面。這就說明,思維品質是所有學生都應該關注的發(fā)展要求(郭繼玲 2019)。但是,從當前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有相當一部分英語教師在授課時沒有關注學生思維品質的發(fā)展,也未能完全認識到思維品質的重要性。
當前,很多教師在設計英語教學目標時,未將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納入其中,大多停留在知識、語法講授層面,或者讓學生查找信息、梳理文本結構等,且所涉及的技能也只是識記、理解等低階技能。這樣的教學沒有給學生提供任何思維訓練的機會,不利于培養(yǎng)其高階思維。
課堂互動其實就是師生、生生之間交流的方式。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基本上是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實現的。一般情況下,思維是強化學生互動的核心,帶有思維成分的互動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掌握英語知識,另一方面能協助學生思維品質的發(fā)展。但從教學實踐中發(fā)現,教師設計或組織的大多數課堂互動因話題不合理或問題不科學,導致師生、生生互動缺乏思維的碰撞和交流,沒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未能引發(fā)他們的思考。這樣的課堂互動徒有形式而沒有價值,于學生思維品質的發(fā)展和培養(yǎng)無益,何談高階思維的培養(yǎng)。
在學生初步閱讀完文章之后,教師可以在文本主題的基礎上,結合文本的特點,布置創(chuàng)編任務,激起學生對于實物的想象,有效提升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不斷深化其思維,讓其重新構建對知識的認知,促進其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例如,在講授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三年級(上)Unit 6 Colors時,教師在教學開始之前可以先讓學生通過有趣的介紹單詞記憶方法的視頻熟悉單元中所出現的詞匯,然后通過預設的導學案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該單元的學習目標,并通過設定的學習任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學伊始,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最喜歡什么顏色,為什么?”引發(fā)學生思考,并引導他們創(chuàng)編對話,促進其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提問的方式有很多種,如問題鏈、追問等。
所謂問題鏈,其重點在“鏈”上,表明問題的數量不止一個,而是多個問題的集合。問題鏈是指在特定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教師立足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針對學生可能產生的困惑設置問題,且問題之間要相互連接,相對獨立。在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花費一些心思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思維活動,幫助他們全面理解、分析及評價文本內容,逐步提升邏輯思維。例如,在講授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六年級(上)Unit 5 Signs Story Time板塊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鏈:“What signs are mentioned in the story?What do the signs mean?Where are the signs?”這三個問題相互連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有助于學生從內到外對文本內容進行理解和挖掘,促使他們主動獲取知識,強化他們思維的邏輯性,從而可以深刻理解文本內容。
另外,教師在課堂上還可以適時追問,給學生創(chuàng)設思考的場景。追問是指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次提問,或者多次提問,不斷活躍學生的思維。適時、恰當的追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活學生的邏輯思維,讓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具體問題上,激發(fā)其主動求知的欲望,驅動其思維不斷深化(陳夢妍2019)。例如,在講解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五年級(上)Unit 6 My e-friend Story Time板塊中的subjects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What does subjects mean?”學生回答:“It means the lessons.”在學生回答完問題之后,教師要抓住時機進行追問:“How do you know?”從而促使學生對這個詞進行再思考,這樣一方面能夠有效滲透詞義,另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
現行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教材中圖片和文字結合在一起,每個單元都有靈動、活潑的插圖,非常契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及年齡特點。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之前,可以先帶著學生觀察插圖,并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膽推測文本內容。這樣的活動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及求知欲望,同時強化他們的觀察及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學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六年級(上)Unit 2 What a day!Story Time板塊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呈現一張圖片,要求學生根據圖片內容猜測文本內容;再呈現文本內容,檢查學生預測的內容是否正確。這不僅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還能讓他們的閱讀更具有目的性。
一般情況下,標題能反映文章的主旨,所表達的也基本上是文章的主要觀點,是“眼睛”一般的存在。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標題著手,引導學生根據標題推測文本內容。這樣,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就能夠將自己的預測與文本的實際內容進行比較,進而加深其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加強對文本內容的分析及推理的能力(楊素賢 2019)。例如,在教學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六年級(上)Unit 7 Protect the Earth的閱讀文本時,教師可以先提供一些選項,如save water,save energy,save the panda 等,讓學生推測文本中可能涉及的話題,同時讓他們說明理由。然后,讓學生閱讀文本,對比自己的推測是否正確。
思維導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實現“化零為整”,即將零散的知識點系統(tǒng)化呈現,既直觀又形象。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思維導圖梳理和歸納文本內容,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歸納能力。例如,在教學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四年級(上)Unit 3 How many?Story Time板塊的內容時,在教師初步導入文本之后,學生就可以根據文本中所涉及的相關內容自主設計思維導圖,同時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和討論。在本堂課中,“How many...”“Do you have...”“I have...”“Can I have a look?”等是重點句型。其中,有個小組關注到文本中有這樣一句話:“Look at my toy cars.”該小組不僅在思維導圖中加入了這個句子,還將其改成了一段對話:
A:Hey,look.What’s this in English?
B:It’s toy car.
A:Do you like this toy car?
B:Yes,I do./No,I don’t.
A:Do you have toy car?
首先,教師要肯定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變通力;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What’s this in English?It’s toy car.”這兩個句子,It’s后面需要加名詞,而toy car沒有a修飾,導致這個句子語法錯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兩個句子改為“What’s this in English?It’s a toy car.”;或者將問句變成復數形式,即“What are they in English?They are toy cars.”。
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討論,不斷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有效發(fā)揮思維導圖的拓展性及發(fā)散性的優(yōu)點,促進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和歸納能力的提升,進而培養(yǎng)其高階思維。
總而言之,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立足文本,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解讀文本內容,讓思維一直處在不斷變化甚至深化的過程中。這樣,一方面能夠提升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另一方面能夠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其高階思維,促進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