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唐瑜
1978年美國社會學家Marcus Felson、Joel.Spaeth首次提出了共享經濟的概念。共享經濟是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為媒介,以聚合線下閑置物品等方式將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租借人獲得了閑置物品的收益,借用人以較小的付出滿足了自己需求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共享經濟整合閑置資源,通過閑置資源的再利用,提高社會資源利用率,“以租為主”的交易模式,自下而上地推動制度變革,提升了經濟的運行效率。
近年來,共享經濟在全球范圍內起飛,在國外出現了Uber打車平臺、Airbnb房屋租賃平臺的信息事務共享平臺,在中國2015年被稱為是中國共享經濟元年,出現了Mobike單車、滴滴打車的共享平臺。共享經濟在中國發展迅速,出現了如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籃球、共享雨傘等多種形式。
共享經濟顛覆了多個領域的傳統商業模式,同樣也影響著會展業的發展,共享經濟如何惠澤會展業?會展業如何借助共享經濟的模式提高效率?本文將基于學者研究共享經濟背景下對其他行業的促進發展機制等方面,結合會展業自身特點,探究共享經濟促進會展業發展的路徑與對策研究。
目前國內尚未有學者探究共享經濟對會展業的促進作用,卻有頗多學者研究了在共享經濟背景下對行業管理、行業商業模式的發展,這為本文研究共享經濟對會展業的促進作用提供許多幫助。在共享經濟與行業商業發展模式方面,魏倩文(2020)探究了共享經濟背景下在線短租平臺的商業模式改進,指出在線短租行業仍處在市場成長階段,存在信用體系的信息互通較差、需求客戶量較小且不穩定、投資融資難等問題,并據此提出了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加強行業監管、加強行業平臺建設等發展對策的建議[1]。李永欣與樊重俊(2020)認為傳統醫療行業存在優質醫療資源配置不平均、醫患關系緊張等問題,在共享經濟背景下,可實現共享醫療、大數據信息共享、設備資源共享以促使醫療資源合理配置,迎來線上線下融合的智慧醫院[2]。彭四平(2020)研究了廣東外貿企業商業模式在共享經濟背景下的創新,指出廣東外貿企業可通過技術研發與專利共享、物流資源共享、客戶資源與產品交易平臺共享等形式促使廣東外貿企業提高經營效率,擴大融資與創新能力,實現產品、技術的升級[3]。卿穎(2020)指出土地資源共享、農產品共享、電商市場共享是農村電商在共享經濟背景下的發展方向并且可以從B2C模式下發展共享農田、C2B模式下突破資源短板、P2P模式下解決物流成本等問題[4]。關于我國會展業的發展路徑,也有頗多學者結合不同行業與背景提出了會展業的發展路徑,這對會展業在共享經濟背景下的發展具有參考意義。李軍燕等(2020)基于會展業人才儲備不足、展會基礎設施較差等問題,提出了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健全會展數字化基礎設施、建立展會的數字化信息平臺、線上展會等數字經濟背景下的會展業轉型升級路徑[5]。聶菁(2019)探析了“互聯網+”背景下會展業的發展路徑,會展業在政府政策支持、經濟發展與轉型等方面也面臨著地域發展不均衡、品牌建設相對滯后等問題,據此提出了品牌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等六個“互聯網+”背景下的會展業創新發展路徑[6]。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在共享經濟對其他行業的轉型升級發展路徑研究與會展業結合各類時代背景下的轉型發展路徑與提升發展路徑等方面都有相當豐富的研究,但鮮有學者結合共享經濟,研究共享經濟對促進會展業發展的路徑與對策研究。本文將結合共享經濟研究會展業的發展路徑以及發展對策,這對會展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希望能為會展業結合共享經濟的發展提供參考。
中國貿促會最新發布的《中國展覽經濟發展報告2019》(后簡稱為“報告”)數據顯示,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中國商展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會展規模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在擴張,2019年展覽總面積達到了13048平方米,同比增長0.8%,展會數量達到11033場,年增長1.3%。在先前會展業發展相對較差的西北、華北、西南地區分別實現了28.2%、16.3%、10%的辦展數量高增長率,在會展業發展較強的東北、華東、華南地區的辦展數量則同比下降了21.4%、17.4%、3.5%,展會數量減小,提高了辦展質量,展會向專業性、國際性、規模性等方向發展。種種跡象表明,會展業的區域發展更加均衡,會展業在逐漸向規模化與集中化方向發展。
在新經濟形勢下,展館的供應量得以增加,但是展館總體利用率卻在下降。展館過剩與展館的頭部效應不利于利用率型展館的發展生存,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利用率較低的展館需改善優化經營模式,提供更多特色的辦展服務,提高自身展館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政策需向場租率較低的展館傾斜,提供相應補助與政策扶植促進其發展,通過更低的成本吸引辦展資源。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英國UBM集團、英國勵展集團、德國法蘭克福展覽公司等國際著名展覽公司進入中國并與中國公司進行了一系列的合作,使得中國的會展朝著國際化的方向發展。但這是表面的欣欣向榮,僅有小部分展會能夠真正達到國際性,具有較強的國際影響力,而大部分展會僅在局部范圍內能夠產生一定的影響力,未能真正產生國際性的影響。會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需做大做強,國際化發展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利用國際影響力將有利于會展自身的品牌建設、提高城市形象,也將有利于會展業的發展。這種國際化是雙向的,既要實現“引進來”,即國外企業更多參加國內的展會,又要實現“走出去”,即中國企業出國參展與辦展。近年來,我國會展業在國家政策的支持與引導下,實現了出國參展的高增長,但辦展項目卻有所減少,外企參加國內展會的數量與規模也越來越大。中國的會展業逐漸在向國際化方向發展,但仍然任重而道遠。
在展會的專業性方面,雖然目前展會已在向專業性的方向發展,但主題雷同、重復辦展等問題在業界仍然頻繁發生。主題雷同、重復辦展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參展商與觀眾精力有限且審美疲勞,不可能同時參與多個展會。另外重復辦展使得展會資源無法集中,也使得參展商只能選擇其中一個展會參與,展會規模偏小、國際影響力小、吸引力小、客戶分流等一系列問題。展會需要追求內涵發展與質量提高,不可只顧追求數量,這不利于會展業的發展,會展業在未來實現集約化與專業性發展仍然是會展的發展重點。
舉辦展會不可避免地需要搭建華麗的展臺以吸引更多觀眾參展與消費,但展臺搭建時間短且需要裝飾華麗,在展會結束后即要拆除展具,展具的利用率低。這無可避免地產生了許多展覽垃圾,這些搭建展臺的展具多數不可重復利用且不環保,在拆除展臺時未能妥善處置,導致了區域的環境污染問題,對環境造成了一系列的危害。緩解這種展具浪費、處置不當、利用率低、環境污染等問題,可通過共享經濟整合資源,提高展具的利用率。另外,需要政府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對展臺搭建進行監管,控制不環保展具的使用,提倡使用環保展具并且制定相關展覽垃圾的分類標準與處理標準,監督組展商妥善地處理相關展覽垃圾。
至2020年,共享經濟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共享經濟在促進就業、提高社會資源運轉效率上有巨大貢獻。據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0)》的數據顯示,在2019年共享經濟的市場交易額已超3萬億,且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共享經濟將在未來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與前景。在共享經濟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會展業依托共享經濟提高發展動力,促進會展資源的高效利用,轉變消費模式,減小成本等方面都有巨大的益處,會展業結合共享經濟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在會展業與共享經濟結合時,共享經濟的五個要素非常重要,分別是:使用權、連接、信息、流動性、閑置資源。從共享經濟“出生”到現在,許多共享經濟的模式都以失敗告終,會展業結合共享經濟時需要結合現有的失敗經驗,切不可重蹈覆轍。例如,在美國成立的WeWork公司盡管獲得了軟銀集團的巨大投資,但卻在上市前后估值頻繁縮水,在最初WeWork 上市時市值為470億美元,截至2020年8月WeWork的估值已僅有29億美元。又例如,在中國,共享單車背負著“最后一公里”的使命,在Mobike與ofo共享單車的“燒錢”大戰中,將共享經濟演變為租賃經濟,不但沒有有效地利用閑置資源,反而還產生一大批垃圾單車,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資源。從諸多例子來看,共享經濟似乎進入了一個“砸錢”的窘境中,最終導致了部分形式的共享經濟的失敗。在會展業借助共享經濟發展時,應該更注重共享經濟本身的價值,更注重閑置資源與過剩資源,避免重蹈覆轍。
針對目前會展業出現的主題雷同,重復辦展、展館等問題,可通過線下展會的共享,實現拼接展館,同一時間展出,以達到聚集更多參展商、擴大展會規模、提高展會影響力,以吸引更多客流量等目的。展館資源共享使得重復辦展事件減少,展會使用多個展館也使得展館的利用效率提高。事實上,此類模式已出現在會展業中,組展商需將此模式應用得更加廣泛,更高效地利用展館資源,提高展館資源利用率。
在會展業中搭建精美的展臺需要消耗的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展會的搭建時間緊迫,一般為5~7天,加快工期需要為此又付出一大筆成本,并且展板與展具等參展物品在運輸過程中也是一筆很大的開銷。但目前參展商在參展結束后就將展具丟棄,產生了大量的展覽垃圾,且對環境造成了一系列影響。首先需要引導和提倡參展商使用綠色可循環利用的展具,其次借助共享經濟實現展具與展板的重復利用,這不僅為參展商節約了很大的資金成本,同時也使得環境得到了保護。
共享經濟的實現,對于互聯網平臺具有硬性要求,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供給方與需求方的快速對接。一個完善的互聯網共享經濟平臺將使會展業的租與借更加便捷,是共享經濟促進會展業發展的基礎。因此,盡快搭建與完善會展業的共享經濟平臺,為會展業相關資源供給方與需求方提供服務平臺顯得非常迫切與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