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學院 吳蘭桂
全域旅游是由旅游業發展的新需求倒逼出來的旅游新模式。李君軼、高慧君認為,全域旅游是指各行業積極融入其中,各部門齊抓共管,居民共同參與,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為游客提供全過程、全時空的體驗產品,從而全面地滿足游客的全方位體驗需求[1]。張輝則側重于從“域”的角度來解釋全域旅游,叫作“域的旅游完備”,也就是空間域、產業域、要素域和管理域的完備;并認為,全域旅游不僅要從旅游的角度來認識,而且要從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式來認識[2]。
筆者認為,全域旅游的核心內涵主要表現為全域性和全產業性。全域旅游區的旅游資源賦存良好,覆蓋區域廣,其開發過程中將整個區域作為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來進行開發[3];在開發過程中,旅游業是主導產業,其他相關產業與旅游產業有機融合、相互促進。全域旅游開發既可以促進整個區域的旅游產業發展,也可以促進區域的整體經濟發展。
2.1.1 旅游資源開發新理念中國旅游資源開發走過密集開發期之后,各類旅游新產品不斷涌現,旅游供給非常豐富。“存量為主、增量為輔”是當前我國旅游資源開發的重要原則;揚特色、補短板是旅游開發中的重要方向;此外,中國旅游資源是一座富礦,潛在旅游資源的高效利用也是當前我國旅游資源開發的重要理念。
2.1.2 旅游市場消費的新特點
當前,旅游偏好呈現出高品位、個性化、全方位等新特點,自助游、深度游、慢行的旅游偏好也越來越明顯,全域旅游開發中構建區域慢游系統,包括區域旅游交通全連通、服務全覆蓋,掃清游客慢游過程中因為不熟悉旅游地而引發的各種障礙,能夠更好地滿足游客慢游的旅游體驗質量。
2.1.3 旅游產業融合的新特點
旅游產業融合包括旅游與文創、旅游與農業、旅游與工業等的融合。都市全域旅游開發必須以產業融合為重要抓手,在旅游規劃中因利成便、因地制宜地將旅游業與區域文化產業、商業、交通、互聯網等產業進行有機融合。如在旅游線路組織方面要合理利用外部交通、統籌優化內部交通、合理布局城市共享單車解決游客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2.2.1 全域旅游規劃觀
全域旅游規劃是實現全域旅游的基石。基于全域旅游區旅游業是主導產業,全域旅游區應推行旅規引領,多規合一[4]。焦彥(2016)指出,全域旅游應該是一種旅游發展觀[5]。在這種觀念指導下,全域旅游規劃不應拘泥于形式,而更多的是沿著全域旅游的思路去思考:區域旅游發展是否適合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重點存在哪些不足等。正確的全域旅游規劃,在區域時空上做好項目安排,要有選擇性,要有重點區域,更要有重點項目[6]。
2.2.2 全域旅游資源觀
全域旅游發展及規劃中,景點的核心地位不變,“特色為王”的理念不變[4,7]。要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要抓好高等級的優質景區,要抓好特色小城鎮建設[6]。
全域旅游觀強調區域環境的旅游吸引力屬性,認為全域旅游從資源時代步入環境時代,從景觀時代步入環境時代[4,7]。覆蓋全域的生態環境改善、衛生環境改善、旅游景觀統籌設計等是全域旅游規劃和實踐的重要內容。
2.2.3 全域旅游空間觀
全域旅游要打破傳統旅游發展形成“旅游者世界和居民世界”的二元世界,樹立“城市就是景區,鄉村就是景區”的一元空間。在全域旅游時代,景區內外的邊界變得模糊[7]。從空間上看,全域旅游發展并不意味著要全面開發搞旅游,而是要形成“斑塊—廊道”的發展格局[8]。通過廊道串聯旅游區和服務網點是全域旅游規劃和實踐的指導思想[4,6,9,10]。
2.2.4 全域旅游與產業融合
關于產業融合對全域旅游發展的重要性已取得普遍共識[3,6,11]。創建全域旅游區,要抓好產業融合,要抓好旅游產業與文化、體育、農業、工業、互聯網等產業的融合發展[6],但目前關于全域旅游產業融合的模式、要點等還缺乏比較有針對性的研究。
2015年,無錫市原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被撤銷,合并設立為梁溪區。梁溪區位于無錫市中心區,是無錫龜背老城所在地,承載了無錫老城記憶,同時也是城市商貿集中區。梁溪區旅游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極其深厚,全區擁有世界遺產點1個——區內運河故道和清明橋街區為大運河世遺遺產點;區內擁有各級旅游景區(點)11個,其中4A級景區7個;有省級旅游度假區1個;有崇安寺、南禪寺、南長街、小婁巷、惠山古鎮等五大歷史街區;有薛福成故居、阿炳故居、錢鐘書故居等名人故居23處;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處。但區域旅游發展中還存在開發主體聯系不夠緊密、地方文脈挖掘不充分、整體缺少聯動等突出問題。2016年12月,無錫市梁溪區進入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名錄。
在全國諸多區域正在積極創建首批全國全域旅游示范區的背景下,在全域旅游規劃專題研究的基礎上,構建都市全域旅游規劃路徑。在對旅游目的地開展系統、深入的相關調查的基礎上,重點實施重點旅游產品提升、旅游服務全域配套、都市景觀全域優化、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等工程,并輔之以旅游形象設計與營銷,從而實現目的地旅游產業升級,如圖1所示。
3.3.1 提升重點片區旅游產品
(1)惠山古鎮—接官亭弄片區。以惠山古鎮為核心,將周邊黃埠墩、接官亭弄等區域的人文資源有機整合,加快惠山古鎮二期和接官亭弄開發建設,優化整體環境設計,暢通陸路水上游覽渠道,以歷史遺跡保護、民俗文化體驗為依托,打造無錫最具歷史記憶的古鎮休閑旅游度假片區。
(2)崇安寺—小婁巷片區。著力推進無錫崇安寺中國著名商業街、步行街建設,制定崇安寺三期建設規劃,重點推進區域內步行街改造項目建設和崇安旅游集散中心建設;保存街區小婁巷歷史文化街區現存道路與古建格局,改善進士第七進院落和長達百米的備弄景觀,修復“繡衣坊”等古建,塑造“書香小婁巷” “無錫才子巷”和街區形象,將其打造為城中慢生活體驗街區。
(3)南禪寺—清名橋片區。堅持國際理念與地方特色有機融合、整體統籌與重點謀劃有機結合,將區域旅游功能提升與區域旅游環境改善相結合,加強沿線整體開發,全面建成環城古運河沿線景觀,形成一條以自然生態景觀為核心主軸,以歷史街區、名人故居、文化創意園區等為重要節點的文化休閑體驗長廊和水上黃金旅游精品線路。

圖1 都市目的地全域旅游規劃路徑框架圖
3.3.2 設計古運河水上觀光巴士特色旅游線路
(1)開通運河觀光水上巴士三級航線。在公共交通體系基礎上,建立古運河水上旅游系統,開通古運河觀光水上巴士三級旅游航線:一級航線以江南古運河度假區內運河段為主體;二級航線南沿至梅村、蕩口游船線;三級航線西拓至太湖游船線。
(2)一級航線內設計特色主題水上游旅游線路。依托運河水道和碼頭,設計充分展示無錫文化特色和極具體驗價值的特色運河水上游主題旅游線路。以乾隆下江南為文化主題,游船可采用能夠體現主題特征的御船,將接官亭碼頭包裝為御碼頭,串聯黃埠墩碼頭、南禪寺游客中心碼頭,為游客提供特色的迎官接駕之旅;以無錫漕運文化為依托,在北倉門碼頭設置起錨儀式,并在運河沿線碼頭因地制宜設置米碼頭、布碼頭和錢碼頭,通過“無錫三市”(米市、布市、錢市)的場景再現,向游客展示無錫漕運的興盛。
(3)完善游船、碼頭和河岸景觀設計。豐富游船類型,完善游船設施,并將樂(阿炳、二泉映月、錫劇)、書(錢鐘書、圍城)等無錫文化要素有機融入;依托古運河沿線現有的數十個大小碼頭,賦予更多的文化價值和內涵,從單純的交通設施轉變為多元文化體驗地。
3.3.3 旅游服務全域覆蓋
(1)布局全域覆蓋的三級旅游服務中心體系。設立錫鋼浜一級旅游服務中心,主要提供咨詢、票務、租賃、導覽等服務;各核心景區入口處設立南禪寺、清明橋歷史街區等若干個二級旅游服務中心,提供核心景區的咨詢、票務、租賃、導覽等相關服務;各旅行社、酒店及規模餐飲店分設三級旅游服務中心,提供WIFI服務、票務預訂、慢游梁溪手繪地圖免費領取、行李寄存等標準化服務。
(2)開展全域導游團隊建設。通過與專業高校或旅游培訓機構的合作,通過第三方平臺建立適應全域旅游服務的全域導游團隊。打破目前各景點導游無法協調的現狀,建立服務于梁溪區所有旅游景區(點)、旅游專線、特色民宿、購物娛樂、特色餐飲等專業化的全域旅游導游團隊,通過全域導游詞設計與雙語能力培訓,使該團隊能為梁溪全域旅游提供高質量的中文、英語導游服務。
3.3.4 “慢游梁溪”系統設計
梁溪區資源富集、設施完善,是“慢游”的理想目的地,開展“慢游梁溪”系統設計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實施“特色文旅小巷”工程。以區域內富有文化底蘊的小巷建設為載體,以老宅修復和文物保護為手段,以步行交通廊道的貫通銜接為重點,結合區域內棚戶區改造,精心恢復古巷立面,修復古巷老味道,深度開發“梁溪百巷”的文化潛力,從而更好地推進“慢游梁溪”系統建設。
(2)實施環城古運河慢行系統工程。注重環城古運河慢行系統的配套建設,因地制宜建成沿線100個口袋公園,并統籌沿線設置標識標牌,貫通各個口袋公園到運河岸的步行道路,科學設計和設置雕塑、躺椅、景觀,使得運河慢行系統處處賞心悅目,成為市民與游客最愛的漫步之所。
(3)構建完善的共享單車租賃系統。構建區域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未來3年內在全區建設包括10000輛公共自行車和400個租賃點的共享單車租賃系統,完善游客出行交通接駁體系,解決游客自由行“最后一公里”出行難的問題。
(4) 設計智慧梁溪APP。設計智慧梁溪APP,其內重點設置“特色文旅小巷”和“環城古運河慢行系統”等慢游梁溪的專題板塊,以期更好地服務于自由行游客。同時,APP設計應界面美觀,方便與游客互動;APP應設專門客服,以及時為游客答疑解惑。
(5)繪制系列“慢游梁溪”旅游手冊。將梁溪區旅游景區(點)、餐飲資源、酒店民宿、百巷梁溪、共享單車和旅游專線等資源進行系統梳理,繪制系列“慢游梁溪”旅游手冊,在無錫各旅游集散中心向游客免費發放。配合開發“慢游梁溪”APP或微信公眾號,掃清游客慢游梁溪的障礙,提高游客慢游梁溪的旅游體驗質量。
3.3.5 都市景觀全域優化
(1)都市風貌統籌設計。加強城市色彩控制,結合江南水鄉傳統色彩概念和現代城市色彩元素,打造以黑白灰為主色調,局部彰顯活力、獨具特色的城市色彩景觀。特別是統一設計屋頂、沿街墻壁、街區景觀小品、雕塑等,有序推進城區市容環境整治,實施危舊房改造和舊住宅區整治改造工程。
(2)標示標牌統籌設計。以國際化旅游城市標準開展標識標志的設計與設置,加快公共交通指引標識的多語種化、規范化建設,重點完善與提升機場、火車站、長途汽車客運站、地鐵站、水運碼頭、主要街道、度假區、高速公路、入城口及通往主要旅游區等的交通指引標識系統建設。
(3)夜間燈光環境設計。以古運河游線、運河演繹演出項目、清名橋街區等夜游項目為重點強化夜間燈光環境設計。
3.3.6 “互聯網+文商旅交”融合發展
因利成便地推進區域“互聯網+文商旅交”的融合發展。推進梁溪區全域WIFI覆蓋,通過旅游廊道及智慧旅游系統將區域景區、交通、住宿、餐飲、購物進行無縫串聯;通過文創大力提升區域旅游、商品、食宿的文化內涵。
本項目可深化、豐富與創新全域旅游的理論研究內容,有效指導都市旅游資源富集區全域旅游規劃與發展。同時,從實施特色文旅小巷工程、實施環城古運河慢行系統工程、構建完善的共享單車租賃系統、設計智慧梁溪APP、繪制系列“慢游梁溪”旅游手冊等五方面進行“慢游梁溪”系統設計,深化并具體化了區域慢游系統建設內容,具有很強的創新性,相關研究結果可用于直接指導無錫市梁溪區打造全域旅游區的實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