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科技大學 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 劉一諾 丁福興
近年來,失信問題屢屢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其中企業失信問題更為凸顯。頻繁爆出的極端事件,如疫苗事件、食品安全問題等,導致全社會出現嚴重的信任危機[1]。中央政府新一輪的全國文明城市評估和復評正全面開展,誠信建設是文明城市創建的重要方面。為全力助推蘇州市文明城市創建,本文擬以行政處罰記錄為依據,調查、分析蘇州市企業的失信狀況,總結其特點并提出一些可供借鑒的對策。
首先,課題組確定數據來源為信用蘇州、國家企業信用公示系統等相關網站。其次,從蘇州市制造業、金融業、房地產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等17類企業中實施分層抽樣,獲得1000個樣本。再次,對被調查的1000家企業進行行政處罰記錄查詢與整理。然后,將失信信息錄入電腦進行統計和比較分析。最后,根據調查結果,得出研究結論并提出相應對策。
本研究主要以蘇州市企業為研究對象。根據2017年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標準[2],國民經濟行業共分為20個行業大類。由于條件限制,課題組選取了其中17類企業實施分層抽樣,采礦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以及國際組織這三個行業大類沒有進行抽樣。在選取的1000家企業中,制造業有218家,批發零售業有124家,房地產業有89家,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有73家,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有69家。
根據《統計上大中小微型企業劃分辦法(2017)》,企業規模可以分為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四類。具體標準根據企業從業人員、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指標,結合行業特點制定[3]。課題組將這1000家企業按照企業規模進行分類,其中,大型企業有150家,中型企業有296家,小型企業有447家,微型企業有107家。
根據《關于劃分企業登記注冊類型的規定》,將企業登記注冊類型分為內資企業、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三大類。內資企業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合作企業、聯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私營企業;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分別包括合資經營企業、合作經營企業、獨資經營企業和股份有限公司等[4]。課題組將1000家企業按照企業登記注冊類型進行劃分,其中,內資企業有813家,港澳臺商投資企業有73家,外商投資企業有114家。
首先,課題組通過文獻研究法查閱了相關資料,從而全面、正確地掌握了企業的分類標準。其次,課題組將整理得到的數據輸入Excel和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和圖表繪制。再次,通過定量描述、比較檢驗和相關分析等基本統計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和歸納。最后,形成主要結論,并進行定性解釋和歸因分析。
通過對1000家企業的行政處罰記錄查詢,課題組共發現55家失信企業,基本情況如下。
(1)行政處罰類別。課題組根據行政處罰類別對被試的失信企業進行分類計數。在7個處罰類別中,罰款是出現次數最多的,占92.7%;警告、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對當事人免于處罰、責令停產停業、拆除和其他處罰的出現次數很少,均只有1.8%。罰款和警告處罰在某些情況下會同時出現,由此可見,相關部門對于失信企業的處罰力度較輕。
(2)行政處罰事由。企業失信處罰事由共有7種,存在安全隱患占34%,銷售質量不合格產品占20%,是導致企業失信的較為主要的原因。其他失信原因中,污染環境占15%,未取得許可證占14%,財務造假占9%,其他侵占、損害、污染城市道路的行為和不執行政府定價、政府指導價各占4%。
(1)企業行業類別比較。課題組對55家失信企業根據行業類別進行失信比例統計,發現企業失信比重較大的行業前三位依次是批發和零售業(12.1%)、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11.6%)以及教育行業(8.8%)。失信比重相對較為突出的是房地產業(7.9%)和文化、體育和娛樂業(7.2%)。
批發和零售行業的失信行為中銷售質量不合格產品的數值偏高。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和教育業的失信行為主要集中在存在安全隱患上。
(2)企業性質比較。對于1000家不同登記注冊類型的企業,課題組分析了它們的失信比重,總結得出,外商投資企業的失信比率高達7.9%,其次是內資企業,失信比率是5.3%,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的失信率最低,是4.1%。
進一步對這三類企業的被處罰事由進行分類統計,數據顯示:內資企業的失信事由中,存在安全隱患占比31.8%,顯著高于其他原因;外商投資企業及澳臺商投資企業的失信行為無顯著差異。
(3)企業規模比較。課題組為了探究不同規模企業對信用的理解和對信用的重視程度是否有較大的差異,對1000家企業的規模失信情況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顯示:大型企業失信率為5.3%,中型企業失信率是5.7%,小型企業失信率是6.0%,失信程度最高,微型企業失信率為2.8%。將中小企業劃分為中型、小型、微型三種類型[1],可以看出,大型企業(5.3%)以及中小型企業(4.7%)的失信比率差異不大。
為了研究不同企業規模的失信行為類型,課題組對樣本數據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大型企業的失信原因主要是銷售質量不合格產品和存在安全隱患;中小型企業的失信原因集中在存在安全隱患,比重高達26.32%,其他原因的比重較為均衡;微型企業的失信處罰事由沒有明顯差異。
(4)企業失信程度比較。為了研究不同企業規模的失信程度,本文根據主觀惡意、失信情節和失信結果的嚴重程度,將企業失信分為輕微失信、一般失信和嚴重失信三類。在失信的55家企業中,輕微失信的企業有39家,一般失信企業有14家,嚴重失信企業有2家。其中,嚴重失信的兩家企業都是因為違反了《蘇州市城鄉規劃條例》,在城市規劃區內,未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進行建設,行政處罰結果除罰款外還需在期限內自行拆除違規搭建物。
在嚴重失信的兩家企業中,有1家中型企業,1家小型企業;在一般失信的14家企業中,有3家中型企業,9家小型企業,1家微型企業。中小型企業的嚴重失信比率為0.3%,一般失信比率為1.7%;大型企業的嚴重失信比率為0,一般失信比率為0.7%。
據調查結果顯示:蘇州1000家企業中,失信企業占比為5.5%,輕微失信企業占70.9%,總體失信程度較輕。今年是中央政府新一輪的全國文明城市評估和復評的一年,也是蘇州成為文明城市的沖刺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年。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蘇州緊緊圍繞服務決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大力培育道德風尚,全力打造文化高地,為創造新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豐潤的道德滋養。誠信建設是文明城市創建的重要方面。為褒揚誠信、懲戒失信,樹立守信受益、失信懲戒、誠信自律的價值導向,蘇州積極推行誠信“紅黑榜”,全力助推文明城市創建。這些舉措促進了蘇州市企業誠信水平的提升。
調查發現,中小型企業的失信程度較重。在1000家企業中,中小型企業的嚴重失信比率和一般失信比率高于大型企業。中小型企業的失信原因集中在存在安全隱患、未取得許可證和污染環境,以及銷售質量不合格產品。中小型企業由于自身條件限制,企業安全投入不足,容易導致安全隱患。由于建設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監督管理辦法執行不嚴,未取得許可證就動工也成了常見問題。未按標準履行市容環衛責任,管理區域有積存垃圾是造成企業因污染環境而被追責的主要原因。企業為追求商業利潤的最大化,銷售質量不合格產品,這種因商品自身信用缺失導致企業信用缺失的行為也是中小型企業失信的主要原因。
通過對調查數據的統計與分析,課題組發現有個別企業不止一次受到過行政處罰。比如,某快遞公司使用未經定期檢驗的特種設備,在服務活動中出現噪音污染,但并沒有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還有某大型連鎖超市利用其品牌身份對消費者進行質量欺詐,銷售質量不合格的產品,在標價之外加價出售商品等多次做出欺騙消費者的行為。再如,某駕校多次被行政處罰,原因多為在非核定場地施教。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教練車只能在規定道路上進行教學,但這兩個駕校的教練員抱著僥幸心理,被罰后仍然沒有遵守規則。教練員及學員缺乏交通安全知識,在許可場地外練車,不僅無法保證教學質量,還存在安全隱患,一旦發生事故或糾紛,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從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蘇州市信用監督管理局對違反規定的單位所施加的大部分處罰是罰款和警告,幾乎沒有嚴厲的處罰。如果企業選擇失信行為,則可以賺取巨額利潤而不會受到太多懲罰。由于風險和利益不平衡,許多中小型企業最終會選擇失信行為。因此,建立和完善企業信用獎懲機制至關重要,對不值得信任的企業缺乏嚴格的懲罰機制,而對值得信賴的企業缺乏必要的激勵機制顯然違反了市場經濟法則。從勞動保障監察的角度,鼓勵符合法律法規的企業通過優先安排相關業務和簡化檢查程序,積極開放政策紅利;失信企業必須增加監管頻率。此外,在資格管理、市場準入和黑名單制度方面限制關聯公司,能有效提高信用違約成本。
在失信企業的行政處罰原因中,存在安全隱患是主要原因,尤其是中小型制造業要特別注意。安全生產是企業誠信行為中社會責任履行的體現。企業亟需提高安全意識,根據國家相關法規的要求,認真履行安全責任制度,加強安全教育與培訓,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防止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此外,企業還需確立健全的應急管理系統,不斷提升應急管理水平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商務部和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外商投資信息報告辦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蘇州的經濟長期位于中國前列,外商投資企業數量很多。上文指出,蘇州市外商投資企業的失信問題較為嚴重。面對這一情況,蘇州市有關部門應加快落實《外商投資信息報告辦法》:督促在中國直接或間接投資的外國投資者按照《辦法》向商務主管部門報送投資信息;審核外國投資者或外商投資企業報送投資信息是否遵守誠實、準確、完整和及時的原則;此外,有關部門還應盡快建立外商投資誠信檔案系統,通過監督檢查掌握外國投資者或者外商投資企業誠信狀況的相關信息,并及時錄入,通過外商投資信息公示平臺對失信名單予以公示,同時向市場監管、外匯、海關、稅務等有關部門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