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燕 王帥琪 王紅溪
翻譯是大學英語四級考試(College English Test Band 4,簡稱CET—4)中的一個重要題型,但目前學生在翻譯部分的表現較差,失分嚴重。除語內錯誤外,翻譯中還存在大量語際錯誤,“中式英語”就是語際錯誤的重要表現。“中式英語”是指中國人在學習和使用英語時,把漢語的語言規則應用到英語語言之中,說出或寫出的不合英語語言習慣的畸形英語(李文中 1993)。“中式英語”現象已經得到國內外眾多學者的關注,關注點集中在“中式英語”的成因、特點、類型等,如李雪紅(2005)從母語負遷移的角度、吳靜(2002)從對比分析的角度歸納、分析了“中式英語”產生的若干原因;陳毅平(2007)等總結了“中式英語”的特點及演變;平卡姆(Pinkham,2003)在《中式英語之鑒》一書中系統歸納了“中式英語”的類型及表現。隨著人們對人類認識的逐漸深化,尤其是認知心理學和認知語言學的發展,學者們開始探究形成這種現象的深層原因,為進一步研究“中式英語”提供了新視角。
現代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Piaget)提出認識發生論后,該理論開始被應用于個體認知心理和發展,而后用來解釋語言學習的某些現象。認識發生論的基本思想是:認知結構是通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而建構起來的,認知既不是由具有自我意識的主體引起的,也不是由已形成的客體引起的,而是由建立在主體上的客體引起的。認識源于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發生在主體和客體之間,因此既包含主體的特點,又包含客體的特點(皮亞杰 1997)。根據這種觀點,漢語可以理解為主體,而標準無誤的英語可以看作客體,“中式英語”正是發生在這種主客體之間,因而既包含英語的特點,又包含漢語的特點。
在解釋了認識發生的條件后,皮亞杰又提出了“格局”的概念。這種格局是個人用來適應和組織環境的認知或意識形態結構(皮亞杰 1997)。同化和順應是構建格局的兩種主要方式。同化是指轉換所獲得的信息以使其符合現有的認知風格,簡單來說,就是逐漸把不相似或不同的東西變得相似或相同。順應是指由外部環境的變化引起的認知結構的重組和轉化過程,此時原始的認知結構不能吸收新環境提供的信息。
學生進行翻譯時也就是主體與客體發生作用時,這些格局會對翻譯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英漢語言規則相似,學生可以根據現有的漢語格局同化要翻譯的內容,即可以根據漢語的語言規則理解英語。但英漢語言規則相差甚遠,應該建立一個新的關于英語的格局,也就是說對其進行順應處理,即突破漢語語言規則的限制,接受并使用英語的語言規則,這是理想的翻譯狀態。然而,學生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當遇到英漢兩種不同的語言規則時,對此依舊作同化處理而不是順應,由此產生大量“中式英語”。而且,同化的成分越多,順應的成分就會越少,這樣也會導致學習者沒有發現事物區別的能力,從而使用更多的“中式英語”。此外,如果學生的格局各不相同,同化的能力也就各不相同。因此,每個學生的“中式英語”的程度也就有輕有重。
當學生在翻譯過程中遇到不會表達的詞匯時,通常會把漢語中的詞直接一一對應翻譯成英語詞匯,即用漢語的語言特點對英語詞匯進行同化,如將“黃山”直接譯為 Yellow Mountain,將“開水”直接譯為open water,將“舞獅”譯為dance lion。遇到不能一一對應的詞匯,學生會選擇另外一種同化方式,即套用漢語的格局生造詞義,如將“淡水湖”譯為 lake without salt,將“循環利用”譯為 use again and again,將“葬禮”譯為 party of death,將“燈籠”譯為 light box,將“剪紙”譯為 beautiful flower paper。
簡單明了的英語是建立在動詞之上的,“中式英語”的特點是基于名詞,且復雜、冗長、晦澀,學生經常不按照英語的句法規則進行翻譯,而是套用漢語的句式逐字逐句一一對應地翻譯,即用漢語的句式特點同化英語的句子結構,從而導致翻譯出來的句子帶有漢語特點,如大部分學生將“大量移動應用程序的開發使人們能用手機讀小說和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譯為“The development of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mobile apps enables people to read novels and other forms of literature works on their mobile phones.”比較地道的說法應是“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mobile apps are developed,which enables people to read novels and other forms of literature works on their mobile phones.”。此外,漢語中修飾語較少,句子由幾個分句組成。學生常會忽略英語各個成分之間的修飾部分,翻譯出來的英語也是一個個短句。如將“獅子舞也可能出現在其他重要場合,如商店開業和結婚典禮,往往吸引許多人觀賞。”譯為“Lion dance can also be seen on other important occasions,such as store openings and wedding ceremonies,often attract large crowds.”正確譯文為:“Lion dance can also be seen on other important occasions,such as store openings and wedding ceremonies,which often attract large crowds.”
作為形合語言,英語更重形式邏輯上的聯系,更傾向于利用篇章手段如各種連詞等建立銜接和連貫,而漢語作為意合語言,則依靠語義來組織語篇。一些學生在翻譯的過程中,同樣使用漢語的語篇特點同化英語語篇,不注意連詞的使用。如將“車輛的設施不斷更新,車速也有了顯著提高。”譯為“The facilities of vehicles are constantly updated.The speed significantly improved.”兩句話應用and連詞連接。又如翻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紅燈籠象征生活美滿和生意興隆,通常在春節、元宵節和國慶節等節日期間懸掛”時丟掉thus這個因果連詞。
在認識發生論視角下分析了CET—4翻譯中的“中式英語”成因及表現后,教師在翻譯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幫助學生減少同化成分,促進順應成分。具體做法有:
注重學生英語格局的培養和拓展,即強化英語基礎知識。目前大學英語四級翻譯考查的方向多偏向于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教師應在翻譯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此類表達的輸入,幫助學生提前儲備一些常考話題材料。
在翻譯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于英漢語言之間差異的敏感性,指導學生多閱讀地道的英語文章,講解經典的段落譯文,分析英語和漢語在詞匯、語法、語篇上的不同之處,注重培養學生的翻譯技巧,讓學生了解英語的表達方式,并充分意識到英語和漢語的不同,從而提高他們的翻譯能力。
在翻譯教學中,教師應該意識到學生是具備一定知識儲備、思想理念和認知偏好的。而且學生的格局各不相同,同化的能力也就各不相同。所以,教師既要因材施教,還要循序漸進。對于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關鍵是要幫助他們打好語法基礎,擴大詞匯量;對于有一定英語基礎的學生而言,應加強鞏固他們的英語基礎,引導他們勤學多練;對于英語應用能力較強的學生而言,應注重在翻譯訓練中培養他們的英語思維。
皮亞杰的認識發生論對于分析學生翻譯的心理過程有著非常重要的啟迪意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翻譯學習即認識,至少可以說是認識的一種形式。運用他的理論來剖析翻譯過程,能使我們從一個新的角度認識翻譯學習的本質,也從另一方面充分說明了翻譯中“中式英語”存在的必然性,從而啟發教師的翻譯教學,使其注意尊重及遵循學生的認知心理過程,充分發揮教學的引導作用,達到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