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中國共產黨黨校(行政學院)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指出:教學是黨校(行政學院)的中心工作,科研工作是黨校(行政學院)發展的基礎支撐。
《條例》對黨校教學與科研作出了明確的定位,作為黨校教師要正確把握兩者的辯證統一關系,切忌出現兩種錯誤傾向:一種傾向是重科研輕教學。黨校不同于一般的科研院所,黨校教師的科研要有目的性,其科研工作不能無的放矢,要以問題為導向,要回答時代之問,要能解開學員思想和工作中的困惑。一些教師一味埋頭搞科研,輕視或不愿從事課堂教學活動,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無法實現科研成果到教學效果的轉化。科研是為解決問題而存在的,黨校的科研工作如果不能以研究、宣傳、闡釋黨的理論方針政策為宗旨,以服務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為根本,以服務干部教育培訓為中心工作來進行,就違背了科研的初衷。同時,科研成果也必須通過一定的載體比如課堂教學等才能將其中所蘊含的思想、觀點等呈現出來,發揮其應有的改造社會的作用。中國新民主主義運動的先驅者陳獨秀、李大釗就是邊著述邊利用課堂傳播馬克思主義,其科研成果、思想主張成為改造社會的強大力量。另一種傾向是輕科研重教學。一些教師沒有認識到科研對教學的基礎支撐作用,把科研與教學截然分開,教學內容缺乏學理支撐,無法回應新時代經濟社會的熱點、難點問題,教師解疑釋惑不到位,學員聽課不解渴,教學質量難以提升。提高教學質量是黨校教學工作改革創新的核心任務。近年來,各級黨校圍繞如何提高教學質量進行了積極的實踐探索,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何毅亭在中央黨校2017年第一次教學工作會議上提出,黨校教師要堅持“用學術講政治”,這一論斷抓住了提高黨校教學質量的關鍵。
黨校是我們黨培養和提高領導干部素質的重要陣地,“黨校姓黨”是黨校工作的根本原則,是最大的政治。但講政治不等于空對空,只有把政治背后的學理支撐講清、講深、講透,依靠真理和邏輯的力量去說服人,才能讓人從理性上和價值上對黨的政治主張、政治道路、政治原則產生強烈的認同,從而更加自覺地擁護黨的領導,更加堅定地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更加積極地投身黨的事業。科研是講政治的學理支撐,沒有扎實的科研工作,用學術講政治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樣,課堂講授的透徹離不開理論研究的深刻,離開科研作基礎或支撐,教學就沒有穿透力、震撼力、說服力,政治問題就講不清、講不透。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科學研究首先需要誠意和激情,視科研為功利,評職稱時就有了“創作的沖動”,而職稱評上了,“沖動”就消失得無影無蹤,這種對待科研缺乏誠心的作風是搞不好科研的。對待科研工作還要有激情,科研的激情來自于好奇心和責任心。好奇心是探求和求證真理的欲望,好奇心使人產生激情,這種激情是科研工作最強烈的動力。責任心是對自己所負使命的忠誠和信念,有責任心就會有使命感,它促使人們不斷進取,對工作投入極大熱情以保證自己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
黨校的教學和科研歷來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學與科研相互支撐、相互滲透、相輔相成,是一個統一體的兩個方面。因此,“用學術講政治”不只是一個教學問題,更是一個科研問題,黨校教師要承擔起這一使命,教學技法固然重要,但練就深厚的學術功力更為根本,從這個意義上講,筑牢學術功底是黨校教師的職責和使命,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