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發揮著不容小覷的重要作用。也正因為如此,不少基層語文教育工作者致力于研究優化閱讀教學效益的方式方法,在此大的背景下,群文閱讀的理念一經提出便引發了廣泛關注。
群文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的簡稱,具體是指將兩篇或兩篇以上的文本組合到一起形成文本群,并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的一種教學方法。群文閱讀是近年來語文教育界關于閱讀教學提出的一個新穎的觀點,依托于群文閱讀教學的形式,教師只需要根據特定的議題,將與該議題相關的文章集中進行講解與傳授即可,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大大減少教師不必要的時間與精力浪費。下面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育實踐經驗,針對群文閱讀理念引導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談談個人的淺顯認識與看法。
學習是學生在學,因此,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僅處于指導地位,為此,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現代素質教育的這一理念同樣適用于群文閱讀教學。由此出發,高中語文教師就應當適當放手,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自主權,具體來講,就是由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自主確定群文閱讀的議題,然后以此為基礎進行群文閱讀文本的組合。
例如,蘇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便是革命領袖毛澤東同志的《沁園春·長沙》,隨后的文章為食指的《相信未來》,江河的《讓我們一起奔騰吧》等,教材是以專題為版塊進行設計的,但班上一名學生卻突發奇想,既然開篇第一課是一首詞,為什么我們不能把高一的必修一和必修二教材上的所有詞都集中到一起學習呢?在肯定了這名學生的想法之后,我便鼓勵學生自主確定議題,精心組合文本,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群文閱讀。
在接到這一任務之后,學生立即展開思考,認真梳理教材上的課文文本,很快他們便確定了本次群文閱讀的議題為“詞中品意蘊”,并打破教材現有設置模式,先后確定了具體的群文閱讀文本,分別為: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并自己補充了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和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
這樣一來,以“品詞”為議題的群文閱讀便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對中國詞文化進行一番深入的研究與探討,既能了解到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和每句的字數、聲調上都有規定等詞的整體知識,同時也能了解到上述詞作中不同作者所傳遞出的不同情感,像《沁園春·長沙》,整首詞慷慨激昂,抒發了詞人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念奴嬌·赤壁懷古》則抒發了詞人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業的思想感情等,為高二學生對選修《唐詩宋詞選讀》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可以說,由學生確定群文閱讀議題,組合群文閱讀文本使得群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得以順利進行。
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教師給學生分析文本的思想主旨和感情,學生則被動接受,他們自主獲得閱讀認識與看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何談學生閱讀能力及其素養的進步與發展呢?鑒于此,高中語文教師不妨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開展互動式的交流與溝通,在一來一往中,學生思維的火花會被點燃,智慧的大門也將被打開,以此為基礎,他們便很容易整合自身的認識與他人的看法得出較為全面而客觀的閱讀感悟,長期堅持,循序漸進,他們自主閱讀的能力將得到極大的鍛煉。
我在平時的群文閱讀教學中會有意識地落實上述理念,學生反響良好。例如,在以“登高憑眺,慨從中來”為議題的群文閱讀教學中,我和學生確定了兩篇符合該議題的群文閱讀文本,分別為杜甫的《登高》和姚鼐的《登泰山記》,以此為基礎,我并沒有直接向學生灌輸這兩個文本各自的文章主旨和所傳遞的情感,而是鼓勵學生自由組成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對這兩篇文章進行閱讀,并比較兩者的異同點。
在閱讀之后,各學習小組成員紛紛發表了自己對這兩篇群文閱讀文本的認識與看法。有的小組成員先從文體上對比了兩篇群文閱讀文本,杜甫的《登高》為一首七言律詩,姚鼐的《登泰山記》則是一篇散文;有的小組成員在查閱資料之后對杜甫和姚鼐創作時的社會背景進行了分析,杜甫創作《登高》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導致百姓貧困,民不聊生,杜甫自己也正處于極端困窘的境遇,加之其當時身體非常不好,這才有了他登高臨眺百感交集的情緒;而姚鼐的《登泰山記》則是他與友人一起登泰山的經過。有的學生對杜甫和姚鼐于作品中所傳遞出的情感進行了總結,杜甫借《登高》一詩抒發了自己窮困潦倒、只能無奈流落他鄉的凄苦之情,姚鼐則借《登泰山記》描寫了泰山景色的壯麗神秀和對其美景的欣賞之情。
還有的學生對《登高》和《登泰山記》兩者各自的寫作手法進行了對比,認為杜甫在《登高》中借飛鳥比喻自己的孤獨無依、以落木比喻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最后階段,以長江一瀉千里的氣勢比喻自己人生中的寶貴時間已悄然流逝,抒發了自己此時此刻的悲傷之情;而姚鼐則在《登泰山記》中多采用側面烘托的方式對所寫事物的特征進行巧妙描寫,像借“半山居霧”和“足下皆云漫”的場景來烘托泰山之高峻山勢,借“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等側面烘托嚴寒中登山之寒冷程度,雖無一字在描寫“寒冷”之程度,卻能讓讀者讀之聯想出有多寒冷。另外,《登泰山記》用字簡練,寥寥幾字便能將登泰山途中所見所感生動形象地描述出來,讓人頗感其敘事簡練之風格。
就這樣,學生你表達你的觀點,我闡述我的看法,在互動時的交流與溝通中,從不同方面、不同維度對群文閱讀中《登高》和《登泰山記》這兩篇文本進行了較為全面且深刻的分析。這其中,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感悟,更多的是自我閱讀能力的進步與發展。
大量的教育實踐已經表明,群文閱讀理念的貫徹與落實對于優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來講意義重大,其更有利于集中教師教學時間,從而大大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另外,多篇閱讀文本共同議題的設置往往能讓學生透過不同閱讀文本文字的外在表現深入分析其本質內容,包括不同閱讀文本的文體、寫作風格、寫作手法、蘊含情感等,這樣一來,在對比式的群文閱讀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將得到極大的提升與發展。為此,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從實際教學情況出發,靈活、合理且科學地將群文閱讀的理念運用到自身的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在不斷創新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同時,切實推動學生閱讀素養和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