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影
(衢州學院外國語學院,浙江 衢州324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和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不僅“留得住青山綠水”,而且“記得住鄉愁”。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以非遺英譯外宣為立足點,發展以非遺文化為基礎的鄉村生態旅游業,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是現在鄉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對非遺英譯外宣的研究尚不充分,且大多主要從專家學者的角度研究非遺英譯,聚焦英譯的官方版本,很少有針對普通大眾的英譯版本,即使有從傳播學的角度考慮受眾的接受程度提出改譯、編譯,但英譯的語言還是過于專業化、書面化,結構復雜。基于普通國外游客,以鄉村生態旅游宣傳為目的的鄉村非遺英譯研究少之又少。
衢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特色鮮明。衢州市當前非遺工作主要著眼于其項目的申報、建檔、傳承等方面,衢州各級政府、部門或機構的非遺外宣翻譯意識不強,對其英譯工作缺乏足夠的關注,以至于只有少數國家級、省級非遺有詳盡的英譯,多數衢州鄉村非遺項目僅有中文介紹,且還僅停留在申報書上,外宣翻譯語料極少,衢州鄉村非遺外宣英譯還處于初級階段。鄉村非遺的中文文本介紹主要以申報書為準,語言專業,內容詳盡,結構復雜,缺乏大眾傳播的路徑,在外界影響力比較低。由于衢州鄉村非遺項目多而雜,涵蓋門類多,范圍廣、文化內涵豐富,翻譯專業性強,難度大,因而衢州鄉村非遺的英譯研究基本空白。
鄉村非遺是指在鄉村傳承,依托鄉村傳統文化,立足鄉村的非遺項目。鄉村非遺是鄉村歷史傳統沉淀的結果,是本村人民智慧與文明的結晶,傳承的主體是本村村民。本文以衢州十五個鄉村非遺為研究對象,搜集其中文資料和一些現存的英譯文本進行研究,探索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非遺的英譯及傳播路徑。
為助力鄉村振興,發展鄉村經濟和文化,非遺的英譯應能符合鄉村的具體情況,其譯文能實現鄉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能突出鄉村特色,形成鄉村特有文化品牌,加快推進鄉村現代化。經濟文化上可以利用非遺英譯發展立足文化的生態旅游業,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促進鄉村村民文化認同、增強群體凝聚力以及賦予非遺經典新活力。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立足鄉村的非遺英譯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以往對于非遺的英譯大多基于申報材料上的中文文本,然而我們用非遺申報書上的專業化文本和項目化思維來對其進行英譯,勢必損害其活力。立足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的非遺英譯,受眾是普通民眾,應對其專業文本進行編譯,達到語言和結構上的簡約。簡約是指運用框架理論(張洪忠,2001),挑選出每項非遺最易引人入勝的地方進行展示,凸顯非遺核心信息。以衢州非遺婺劇為例,其“婺劇”的官方中文版介紹約有1403 字,分為婺劇簡介、歷史、歷史發展和傳承意義四大部分,其在中國衢州官網上的英文版也使用了同樣的版式,文字1437 個詞。針對國外普通游客,在衢州鄉村非遺旅游手冊上的非遺簡介,運用框架結構對非遺介紹進行編譯,英譯時在內容上僅保留其獨特性,可與京劇進行類比,句式上可采用簡單句,主動句相結合來進行處理,英譯簡介的長度以3—5句為主。
在非遺英譯中應注重保留非遺中的地方特色文化,展現非遺文化的異質性,不篡改源語言文化內涵、不簡單屈從譯入語文化,有利于保持文化的原汁原味,減少翻譯時文化內涵的虧損(陳芳蓉,2013),有利于地方特色文化走出去,有效提高非遺的國際影響力,幫助發展本村生態旅游業。翻譯方法上可采用音譯、音譯加解釋、直譯加解釋、文內注釋、類比或多種方法相結合來進行處理。衢州開化傳統舞蹈“龍舞”如僅譯為“Dragon Dancing”則沒有任何地方文化特色,不能起到推廣衢州開化當地特色文化的作用,應把中國民俗文化中的“香火”這一概念采用音譯,并做進一步的解釋和說明。衢州“爛柯山的傳說”在編譯的過程中要突出主人翁“王樵”是一名普通的農民,普通人在這道教福地都有機會得道成仙。道教宣揚修身養性,突出其悠閑的元素。如譯文:
Wang Zhi, a normal woodman who lived a normal life in Quzhou City.One day, he came to the mountain, where he encountered two elders(in fact the immortals) playing Chess.He was totally obsessed by the charms of the game.When the game was over, he found the axe handle had been rotten, and he went home just to find out that millennium of years had passed.Then he went back to Shishi Mountain and pursued the immortal life.
“口耳相傳”、“口傳心授”、“言傳身教”自古以來就是非遺最普遍的傳承方式,故而應當從口語文化思維與表達特點,對其進行英譯。口述的獨特性,在某種程度上能實現“精英”與“文字”的雙重突破;超越以往文本分析視角的局限,更能實現記憶重構(巖本通彌,2010)。當前的衢州非遺英譯文本,忽視其“口頭性”特征導致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產生了諸多問題,出現了將書面文化記憶模式強加給讀者,中英文本都出現了過度專業化,書面化。衢州非遺外宣須回歸非遺傳播的原始途徑,以更接地氣的英語口語形式來英譯,促進非遺的傳播。英譯版本應使其非遺的介紹從知識變成一種生活中的“心意”或稱為“習性”。以衢州非遺“爛柯山的傳說”為例,中國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上的中文原文有2108個字。官方版本中文原文內容專業,結構復雜,大量使用書面化的語言。面向普通大眾的英文譯文應使用口頭化的語言,歸回非遺傳統的傳播途徑,口頭傳播,簡單的口語化的譯文更易使受眾接受。
非遺英譯整體性意味著非遺的英譯應考慮非遺和本村文化的整體性,和“特色小鎮”概念相結合,以傳統文化塑造當地特色形象,將之賦予新的活力,把非遺文化英譯和商品品牌結合,使商品品牌承載更多的生活烙印與文化情節,創造有生命的非遺品牌。通過把非遺英譯融入當地品牌建設中,打造以非遺文化為核心的當地特色品牌。非遺英譯可以幫助本鄉村品牌“走出去”,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例如衢州是南孔圣地,“南孔爺爺”的卡通形象已和多個地方特色品牌結合,對推廣衢州“南孔圣地”的形象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國外受眾眼中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卡通形象,如果把“南孔爺爺”的品牌外宣推廣和衢州的“南孔祭祀”非遺英譯相結合,增加南孔爺爺的文化內涵,則可以幫助提高其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
周永廣(2009)認為居民通過參與非遺傳播,可以喚醒文化自豪感。發展鄉村生態旅游能增加農民收入,是改變鄉村經濟結構的有效手段。(周永廣,2005)。非遺是人民智慧的結晶,理應被視為本村非遺英譯外宣和生態旅游業發展的主力和利益主體。
發揮居民在非遺傳播中的主體性,就需要從他們的視角考察其文化,關注其傳播和發展,幫助他們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策略進行非遺建構(陳小慰,2013)。從主體性的角度看,簡約、生動、口語化的非遺中文文本可以助其用自己的話語解構專家學者的話語,將非遺簡介逐漸由專家和知識分子的專業化敘事層面積淀到普通大眾心理層面,將“學術性知識”轉化成“地方性知識”,形成非遺“知識共同體”,調動鄉村民眾在非遺英譯傳播的積極性。通過調查語言習慣的基礎上,把非遺的中英譯本編訂成冊,成立鄉村“文化非遺研究會”,居民可以參與非遺中文改編。提取英譯后的簡化關鍵詞,他們對非遺英譯的理解。
非遺實際上是一種生活文化,一種跟老百姓生活吃喝拉,撒婚喪嫁娶融契在一起不可分離的、有感情的生活(馮驥才,2014)。日常生活給非遺傳承和傳播提供深厚土壤,非遺英譯的傳播需要我們不斷地返回生活世界,把它楔入民眾日常生產生活中,把知識和生活實踐結合,形成活性生態文化(劉守華,2006)。非遺英譯要回歸于民,回歸具體時空,回歸日常生活,才能使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煥發出生命活力。
英譯版本的多樣化,可以帶來傳播途徑的多樣化。以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為立足點,衢州非遺中英譯本可以從不同受眾進行分類: 1.面向專家學者中文和英譯版本;2.面向本村村民中文和英文版本;3.面向國外旅游者的英譯版本。不同的版本起到不同的傳播效果,專業化版本提升衢州鄉村非遺在官方的影響力,面向大眾的的生活化簡易中英文譯本,可以加深非遺文化在本鄉村的內化和加速推動非遺文化的國際化。不同版本的傳播途徑也不盡相同,專業官方版通過政府間交流傳播,大眾生活版則可以在本村采用口頭傳播,對外可以利用簡易的文字進行碎片式“微”傳播。
英譯傳播的統一化是指找出各鄉村非遺英譯的共同點,實現非遺英譯規模傳播,助其形成非遺發展大旅游經濟圈。每個鄉村非遺英譯外宣并不是孤立的,在外宣時,能把精髓一致的非遺項目,通過合理布局,形成非遺文化引導下的鄉村生態旅游圈。統一化的英譯外宣適合打造非遺旅游特色品牌,提升品牌影響力,全面增強其在現代市場環境中的競爭力。打造非遺生態旅游經濟圈,需要加強和鄰鄉的合作,形成非遺產業群+旅游特色產品產業群+關聯產業集群的大產業鏈聯動機制,充分實現鄉村之間的融合,帶動非遺文化、旅游、特色農業,農業衍生品等多個產業集群的協同發展,發現鄉村經濟新增長點。如衢州九華村就可以利用九華立春祭非遺英譯發展九華生態旅游圈。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立足鄉村的非遺英譯外宣有其獨特性,以本村村民為傳播主體,國外普通游客為受眾,無論是中文文本還是英譯本都要充分考慮他們的知識結構和思維習慣,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非遺的傳播和外宣,須和地方文化產業開發、經濟發展及當地村民致富相結合,外宣非遺的同時實現鄉村的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