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鄧 平
(湖南農業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410128)
翻譯能力一直以來是外語人才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外語專業學生的必備素養。然而,中國翻譯協會資料顯示,當前勝任翻譯工作的人才缺口達90%。傳統的“以師為主,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外語專業學生無法獲得翻譯實踐能力,增長專業技能的根本原因。從根本入手,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選用更適合學生發展,適應市場大環境要求的教學模式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項目驅動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真實有效的翻譯的項目,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且結合線上線下兩種教學模式傳授知識內容。
依據農業科技翻譯課程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特點,將項目驅動混合式模式應用于農業科技翻譯教學實踐之中,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去粗取精,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老師的授課效率,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分組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提高翻譯技能,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以及學習能力。在參與翻譯項目的過程中教師配合學生,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營造一種更和諧的師生關系。
項目驅動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一種在真實有效的項目的驅動下,利用學校現有資源,例如多媒體、實訓室、校園網和互聯網等網絡資源,借助教師的理論指導或農業科技類專業人士的專人指導推進學生主動學習,并完成項目的新型的教學模式。基于項目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在網絡學習過程中學會時間管理和壓力管理,提高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基于網絡的小組協作學習能夠增加小組成員之間的了解和溝通,培養共同的學習興趣,提高與人協作的能力。項目驅動混合式教學模式融合了項目驅動教學模式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特點,因地制宜,與時俱進,既可以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又能提升學生的能力和教師的教授水平。
項目驅動教學模式是指教師不再以講解的形式為學生灌輸知識,按照項目的特點、學生的個人特點和學習能力分將項目細化分工給各個小組,由小組成員配合共同完成任務。對于項目驅動教學模式的研究在國內最早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并由香港引入,最開始應用于中小學教育中,而后為中高等教育接受并采納。到了中后期發展迅速,因為其操作性很強更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引發了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對其的研究和教學模式的嘗試。在國外,項目驅動教學模式追溯源頭可到16世紀末意大利皇家建筑學院的“art of building”。二十世紀中上期傳回歐洲,中后期至今已經在世界的教育界中引發第三次教育浪潮。
混合式教學方式是指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利用網絡課堂傳道授業解惑。也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教學手段。從2005年起我國就開始對混合式教學開始進行研究,2005年至2014年一直處于平穩發展狀態。自2014年以來,關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的發文數量一直處于增長狀態,眾多學者和研究者們深入探討并將混合式教學模式用于實際教學中。
為了更直觀地呈現項目驅動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研究設計了為期16 周的實踐教學活動,通過對比試驗,實驗數據分析和分析論證等環節,檢驗項目驅動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農業科技翻譯課程教學中的有效性。
研究實驗對象來自湖南農業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大三英語專業四個班的131名學生。實驗組65 人,來自英語專業一班和英語專業二班。對照組66 人,來自英語專業三班和英語專業四班。兩組學生的的翻譯水平無顯著差異。實驗組采用項目驅動混合式教學模式授課,而對照組由一位副教授以“教師為主”的傳統模式教學。兩位授課老師都是有十年以上教學經驗且實力相當的老師。
研究按項目驅動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流程設計實驗,整理數據,并進行數據分析,以解答以下兩個問題:
1.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項目驅動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否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農業科技翻譯水平?
2.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項目驅動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哪些優勢?
項目驅動混合式教學共持續16 周,每周4 個學時,合計64 個學時。前四周為基本的理論教學,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專業教程《科技英語翻譯》上的基本理論知識,課后做一定量的翻譯練習。在學習了一些基本的理論技巧之后,教師在第五周選出一位項目助手,配合老師跟進和管理項目,同時將實驗組的65 位同學分成5 人的小組,每個小組選出一名組長配合老師和項目助手完成農業科技類翻譯項目。第五周教師向同學們講解在翻譯項目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和具體流程。第六周到第十五周就開始翻譯項目的實戰,教師利用騰訊會議,釘釘等線上學習工具介紹翻譯任務和相關的資料,再由項目助手利用微信或是QQ 把翻譯項目分成多個模塊分發到小組再到個人。當接收到翻譯任務后,小組長跟進反饋,最后由小組內部共同協調直到任務完成。在為期十周的時間里,實驗組一共完成了五個項目。第十六周,教師將五次翻譯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整理成知識內容向同學們講解。
為了有效開展項目驅動混合式教學模式,實驗組建立了微信群和QQ 群,有利小組成員快速獲得項目的相關信息和各個成員發布的有利信息。同時教師還為每位同學建立了電子檔案袋,這其中包括學生的學習日記,測試成績,項目產出及評價,學期總結。通過這個電子檔案袋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學生的成長變化和項目驅動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有效性。
本研究采用的實驗工具是隨堂作業,筆譯測試和學習日記。筆譯測試一共包括實驗前和實驗后兩次測試。測試試卷一共包括六個部分:詞條翻譯(10 分),同義詞互換(15 分),句子翻譯(15 分),改錯(10 分)一篇中譯英(25 分),一篇英譯中(25 分)。這六個測試部分的測試題目都是與農業科技相關的試題,最能直觀地測出學生的農業科技翻譯功底。兩次測試的總分均為一百分,試卷選題和閱卷標準均由兩位老師共同商定。學習日記可以見證學生對新型的教學模式的真實感受。本研究采用了混合研究法。本研究運用SPSS21.0 和Excel 統計工具分析學生的測試成績。
通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131名同學兩次考試成績的對比分析,我們得出以下數據:
在實驗開始前的第一次測試中,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考試成績并無明顯差異,平均分都保持在75.00.5范圍內,但在項目驅動混合式教學模式實施十六周后,兩組同學的成績有了一定的差距,結果如下:

表一 實驗組和對照組第二次測試成績對比
從兩次測試成績可以看出,實驗組的學生在為項目驅動混合式教學環境中得到了一定提升,而對照組的學生在傳統教學模式中也有一定的提升。接下來本研究將從前后兩次考試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詞條翻譯(10分),同義詞互換(15),句子翻譯(15分),改錯(10 分)一篇中譯英(25 分),一篇英譯中(25 分)這六個方面來分析項目驅動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表二 實驗組和對照組兩次考試各項技能成績對比
對比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在經過16 周的測試之后,實驗組在詞條翻譯,句子翻譯,中譯英和英譯中這四個部分都優于對照組,雖然在詞條翻譯和改錯方面實驗組未能有很大的突破,但從宏觀角度而言,實驗組在翻譯實踐上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下面基于兩次考試成績的數據整理,學生的學習日記,教師的訪談,以及平時對學生學習作業的批改情況,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在實施項目驅動混合式教學模式前,兩組學生各方面能力相當,對農業科技翻譯課程沒有表現出太大的興趣,但在實驗實施過程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實驗組的學生逐漸由被動變為主動。從第三周開始,在平時的隨堂作業中,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優秀率高出5.3%,良好率高出6.2%,但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及格率大體相當。由此可得,項目驅動教學模式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可以推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并不能否定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其次,在項目驅動混合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以下問題:(1)如果分出的小組中沒有一個強有力的“leader”,那么整個小組進步也不太明顯,因為“leader”不只是機械地分配任務,更要掌握每一位小組成員的才能和特長,這樣才能使每個成員才盡其用,推動每一位成員進步。如果“leader”不能很好地掌控全局,也不利于小組的發展。(2)在實施農業科技翻譯課程的項目驅動教學模式之前,學生必須掌握相應的翻譯技術,因為在處理數據的過程中要利用翻譯技術。(3)每個學生的英語基礎可能并不一樣,所以在劃分小組時一定要根據成員的特點分配,不能使時小組整體實力過弱,否則不利于小組的發展。(4)項目的難易程度決定了項目的進程,所以在項目初期不適宜操作難度過大的項目。
再者,從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兩次測試成績以及學生日記中,我們得出以下分析:(1)從表一和表二兩組數據來看,大部分學生的翻譯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2)學生們在項目驅動混合式教學模式中,自身的優勢會被放大,這樣無論是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個人能力和自身實力將會得到提升。(3)每一次項目翻譯實踐都能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體驗,這種體驗能讓學生對翻譯有不同的感受,更容易加深學生對翻譯行業的了解。而對照組對翻譯信息的掌握相對實驗組而言,限制性更大。(4)小組之間親密的合作關系更能提升小組成員之間的默契以及班級的凝聚力。
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項目驅動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線上線下兩種教學法因時制宜,提高了教學效率;
2.項目驅動下有目的性的學習方式能提高同學們的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3.這種新型的教學方法能發展學生的翻譯技能,充分激發學生對翻譯的興趣。
項目驅動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方式,它的的創新點在于:第一,突破了傳統填鴨式的單一教學,運用線上線下兩種方式教學。既有教師的循循善誘,還有互聯網等多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方式配合,學生學習也更有興趣;第二,教學不再停留于理論的講解,而是歸于實踐,通過真實有效的項目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精神和搜商。
農業科技翻譯教學實操性強,利用這種教學模式,給學生更多參與實踐項目的機會,學生可以在參與項目的過程中掌握翻譯行業的需求和動向,積累一定的實習經驗,有利于為學生踏入翻譯行業做準備,學生畢業后也能更快速與翻譯行業接軌,縮短畢業后進入職場的適應期。另一方面,將項目驅動和混合式教學這兩種優勢應用于翻譯教學中,培養出更適應社會需要、市場需要的翻譯專業人才,與此同時也為高校贏得了優良的口碑,對學生,高校和企業而言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