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青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710300)
2020年5月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互聯網+”的發展,近幾年“互聯網”+在各個領域所取得的發展成效有目共睹。“互聯網+”其本質是“互聯網+傳統行業”。然而,這并非兩者簡單相加,而是借助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構建發揮各自優勢的新形態。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出現“互聯網+”微課、“互聯網+”混合式教學管理、“互聯網”+O2O 教學模式、“互聯網+”ESP 英語教學實踐等研究視角,其研究內容和范圍遍地開花,成果顯著,有的研究成果已廣泛應用到教學實踐中。 然而這種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基于網絡信息技術開展線上教學,所有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組織與評價都離不開網絡。高職英語課程的教學強調其實踐應用性,服務專業教學以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而且“互聯網+”理念無法涵蓋高職英語教學的方方面面,那么如何才能使“互聯網+”這一普適性理念與具有職業特色的英語教學結合起來呢?正是基于此提出“英語+”概念。
“英語+”概念是以學生的“學”為目標進行英語課堂教學多元融合,充分考慮學生特點,全方位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通過融合多方面元素,全方位進行高職英語教學的創新和突破。
“英語+”旨在融合英語學科教學、職業素養教育、不同專業特點、終身學習引導、思維習慣培養、思政育人等于一體,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運用互動式教學平臺,以小組協作學習模式,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探索高職教學創新模式。
“英語+”不單純只是一個概念,而是旨在研究整個高職英語教學體系,以信息技術靈活運用于教學為基礎,不以單純教授學科理論知識為目標,從教學內容、方式、目標、實踐和應用等方面創新教學模式,服務教學實踐。

具體而言,主要包括“英語+職業化教育”“英語+學生專業”“英語+互聯網”“英語+育人”“英語+思辨能力”“英語+多元評價”“英語+對外交流”等方面。通過將這些因素融合為一體,創新教學模式,從而適應當代大環境下教學和學生的需求,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正在不斷深化,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創新教學模式以更符合當代學生需求,以及如何培養高素質綜合應用型英語人才是近些年英語職業教育關注的焦點。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以職業化教育為目標、信息化技術應用為切入點,進行高職英語教學改革,使教學現代化,符合當代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興趣。挖掘高職英語課程的思政文化元素,并將其“潤物細無聲”式的融入語言技能的教學當中,全面提升高職英語教師的賽項技能與教學內容的深度融合、實訓實操指導的創新性實戰,但全方位綜合考慮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的研究成果卻很少見。“互聯網+”概念融合涉及到教學環境、教學環節和培養目標等全方位因素,探索適合高職英語教學的創新教學模式,并將這一研究成果融于后續的教學實踐中,使英語教學切實為學生的綜合發展服務。
對于高等職業院校而言,教育教學的職業化發展是體現學校社會化服務功能的主要標志。各高職院校有自己獨特的行業特色,因此應將培養學生職業化的教學目標與辦學特色緊密結合,把高職院校的職業化教育理念融入學生的內心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他們成為學校的“品牌”代言人。通過綜合分析,“英語+”職業化教育可按如下發展脈絡嘗試:首先,利用對全體新生進行入學教育的時機,讓學生明白學校的專業行業特點、辦學定位、培養目標等,其中學生個體的職業化發展最為關鍵,而要在職業化道路上走的更遠,必須輔以英語技能,為學生牢固樹立英語教學貫徹職業教育始終的思想。其次,各個專業要進行市場調研,深入企業了解不同崗位的英語需求,收集就業單位對學生英語技能的要求,并將對英語的需求納入到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培養“英語+”職業化人才;第三,對英語的需求進行細化。可通過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完善專業課程體系、整合教學內容、分解教學任務等方面,設計重在培養學生職場應用英語能力的教學任務。
高職英語作為一門培養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課程,同時兼有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功能,集工具性與人文性于一體。根據培養目標,英語學科的人文性與課程思政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職業道德和綜合素養等方面的理念不謀而合。根據語言學習規律,考慮到高職學生的學情,高職英語教師應把思政教育、人文教育和語言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使課程思政理念貫穿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的新格局。第一,課堂教學是灌輸課程思政的主戰場。受外國文化、生活方式及價值觀的影響,高職學生對我們國家崇尚的傳統道德、價值觀念會逐漸淡化,英語課堂是發揮其思政育人的關鍵渠道。教師可深挖與單元主題相關的思政元素,包括思政教學目標、思政教學重點、思政教學設計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辯論或討論,辯證地看待各類意識形態背后的精神實質,吸收精華,摒棄糟粕,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合體,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二,把第二課堂與思政教學相結合。
最新修訂版《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學生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英語學科在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方面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思辨缺席”,會造成學生的思辨能力整體欠佳,主要以被動學習知識為主,缺乏創新意識,難以適應職業崗位對英語技能的需求。如何擺脫這一困境呢?第一,優化高職英語課程體系。圍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強思辨能力和創新意識,開發設計英語課程體系,重點開設技能型和職業型課程,如英語基礎課;語言、文化知識課;職業英語和文學鑒賞等。第二、通過職業英語技能大賽倒逼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職業英語技能大賽主要考查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信息處理、溝通協作等基本職業能力以及思辨分析能力。因此,教師在平時集訓中要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形成個人的獨立主見,并發掘他們頭腦中的“閃光點”、“異次元”,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質疑并能合理論證。
“英語+”互聯網是“互聯網+”英語的反說。后者強調所有與英語教學相關的活動都以互聯網為載體、為導向來設計,突顯互聯網在學習上突破時空限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學習資源豐富多樣、答疑解惑實時交互等方面的優勢[4]。而“英語+”互聯網則淡化了互聯網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媒介作用,把重心轉向了英語。這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即在在線慕課學習、翻轉課堂教學、線下線上協作等新理念的指導下,通過云平臺、手機、課前自主學習、互助討論評估等新工具,實現高職英語課程教學體系在教學路徑、教學方向、評估標準等三個方面的構建。
目前,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與學生專業學習結合度不高,兩者各自獨立,相互脫離,不利于學生的專業發展和未來職業規劃,教學重心應向行業、專業領域傾斜。可按照公共英語→行業英語→專業英語的步驟實施。第一學期開設公共英語,幫助學生掌握英語基礎知識,教會學生英語學習方法;第二學期開設行業英語,以行業大類(如經管、汽車、建筑等)等專業學生所應具備的職業能力與素養要求為依據,過渡到行業英語,課程教學設計注重語言基礎知識與職業素養相結合,教學模式面向職場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只是簡單地把期末考試成績或全國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A、B 級通過率作為評價英語教學效果的主要數據,這些僅從某一個側面反映出學生對英語基礎知識在現階段的掌握情況,無法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英語綜合水平。首先,可以把期末考試或A、B級成績作為終結性評價結果,占比40%;其次,課堂形成性評價。包括基于翻轉課堂的學習評價、慕課在線學習情況、團隊協助、小組展示、個人課堂表現及各類作業完成情況、職業崗位英語能力訓練等,評價占比30%;第三,學生在各級各類英語技能大賽中獲獎的、在第二課堂表現突出的,評價占比20%。這種綜合評價機制可以從多方面、多領域對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行綜合測評。
跨校聯研,共促成長。為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改進教學方法,創造相互開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教研環境,促進學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各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應該走出去,和兄弟院校或本科院校共同開展跨校教研活動,積極交流教學經驗,在探索教研新模式的道路上打破學校之間的壁壘,敢于創新嘗試,使參與各方都能從中獲益。
觀摩優質示范課。不僅要觀摩本校優秀教師的示范課,更應擴大交流范圍,加強同其他同類院校的優質資源共享。每個學校的英語教學有其獨特的教學特點,而且呈現一致性。因此,通過對外交流觀摩其他學校的教學有利于開闊教師視野,轉變教學理念,改善教學效果。而且將這作為一種常態化交流方式,可以每個學期或某個階段定期進行。
跨校選課,學分互認。目前超星、云職教、愛課程等各大主流平臺上提供有眾多學校的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高職院校從學校層面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學生在線選修除本校課程之外的其他院校英語類相關課程,完成課程的學習及考試即可獲得相應學分,所在學校應承認其學分的有效性,這樣既實現優質資源共享,而且也擴大了課程的影響力。
“英語+”概念是在“互聯網+”概念上,基于高職英語教學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有一定的針對性和獨特性。在教學實踐中已進行多次嘗試,“英語+”高職教學創新模式是基于全方位思考,打造整體、開放、融合的創新教學模式,并非單方面的教學改革。它不以單純的學科知識教授為教學目標,而是尋求學科、教育與學生發展的相交點,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傳統英語教學模式,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全方位思考教學環境、環節和目標的設置與實踐。雖然該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相信隨著不斷地實踐應用及深入研究,必定在探索創新高職英語教學模式的道路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