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宏
(江蘇省高郵市龍虬鎮初級中學 225605)
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是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產生的,可以間接幫助學生主動獲取到知識.課堂提問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積極地回答與做出反應,課堂提問越有效,就會使學生探討發現問題的主動積極性更強,引發學生主動地去解決學科問題,培養比較良好的問題意識.在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與對應學科的教學目標相呼應,這樣才能使知識重點被挖掘,課堂也更加開放獨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針對不同的學生回答做出合理的評價,針對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有效的提問.數學課堂中對有效提問的解決策略應該在符合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體現數學的學科及應用價值,通過有效的提問來幫助學生快速地理解與掌握數學學科的知識,懂得靈活的應用邏輯思維與技能來解決數學問題,并認識數學的發展趨勢,使學生的數學素養不斷得到提升.
1.問題設置的角度比較單一
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沒有考慮到教學內容對不同學生的接受程度存在差異,在提問時一貫采用根據已知條件得出什么結論的思路進行提問,沒有進行深入的思維引導,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提問比較籠統,問題指向不明確.如學生看到一個問題,教師緊接著就問“看了題目你有什么感受”,這樣的提問比較空泛,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分析,也沒有提出問題的本質和關鍵點.
2.提問過程比較匆忙,缺乏交流與互動
在數學課堂中,一般教師的提問時一連串的,沒有留有充分的時間給學生思考,學生往往還沒有完全理解題意就被發問,使學生的思考被中斷,只能臨時性地接受教師的提問,思路未被整理.另外,一些數學教師會有針對性地向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提問,不能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降低教學的效率.
3.教師提問未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
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學生思維運轉比較快,有的學生思維運轉比較慢,教師在提問時如果不能考慮到學生的差異因素,就會影響到教學的質量.不考慮學生差異的提問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會嚴重的打擊到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甚至會使個別學生產生抵觸心理,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
1.精心設置問題,適時提問
數學課堂中提問越有效,那么教學效率就會越高,所以初中數學課堂中教師應該在制定教學計劃時考慮提問有效性的問題,對問題進行精心設置,并注意提問的時機,明確提問的目的,嚴格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在數學課堂中突出數學知識中的難點及重點,使提問適時適度.
例如,在講《平行四邊形》的內容時,先讓學生對它的定義進行認識: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就叫平行四邊形.在學生了解了平行四邊形的概念之后,教師可以提問: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相等的四邊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這個時候,學生們就會認真地去想教師提出的問題,有利于學生對概念的掌握.
2.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
課堂上的提問是教師與學生間交流的最直接方式,如果這種溝通交流在一種比較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就會使得提問更加有效,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教師應該積極地進行情境的設置,使學生能夠輕松無壓力地與教師進行溝通,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興趣.
例如,在講授《二元一次方程》的課程內容時,教師可以進行一定的情境創設,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與操作能力,可以進行這樣的提問:有一根長15厘米的鐵絲,將這根鐵絲首尾相連并折成正方形,請問這樣的正方形是唯一確定的嗎?如果將它的首尾相連并折成長方形,是否唯一確定?如果長方形的相鄰兩個邊的長度分別是x與y,那x與y之間存在什么關系?當提出這些問題后,讓學生們圍繞這根長15厘米的鐵絲展開想象與思考,使學生了解兩個變量在什么情況下能夠得出確定的值.這樣的方式可以很順利地引導學生利用列出方程的方法進行解題,使他們的思維得到拓展.
3.分層提問
當前,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清楚地知道不同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還有接受知識的能力都有區別.教師在提問過程中應該充分地考慮這些因素并將學生分為不同層次進行有效提問,提問的難易程度根據學生的層次進行設置.這樣可以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接受與理解能力.
例如,講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識點時,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應該分別提出不同難度的問題.對于學習緩慢的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稍微簡單點,針對學習接受能力較快的學生,教師應該提出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使學生可以主動地去探索與分析什么樣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考與問題分析能力.總之,分層提問對不同素質與層次的學生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總而言之,初中數學教學已經發展了很多年,在各方的不斷探索與努力中呈現出全新的面貌,新的歷史時期,教育工作者們應該更加發奮努力,為國家與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數學人才,并將數學課堂的有效提問應用到更大范圍的教育實踐中,使數學教育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