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會

【摘 要】 目的:探討腦卒中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護理對策。方法:選取2017年10月到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72例腦卒中患者,依據不同的研究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n=36)與試驗組(n=36),對照組施以常規護理,試驗組施以預防護理模式,觀察兩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情況。結果:對照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明顯較高,與試驗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預防護理模式能夠有效的降低腦卒中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關鍵詞】 腦卒中;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3-245-01
腦卒中在臨床中常見,雖然目前諸多患者能夠獲得良好的治療,但術后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臥床休息,由于運動量減少,使得血液循環較慢,進而較易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產生[1]。因此為降低甚至避免上述不良情況的措施,則需要對患者予以良好的護理[2]。在目前現有的水平條件下,臨床中多使用預防護理模式[3]。本文將探討腦卒中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護理對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0月到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72例腦卒中患者,依據不同的研究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對照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齡為54-69歲,平均年齡為(61.5±4.9)歲;試驗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齡為55-69歲,平均年齡為(61.9±5.1)歲。患者之間的線性資料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納入標準 ①經病理及影像學檢查均為腦卒中;②入院前未存在靜脈血栓現象。
1.3 排除標準 ①存在血液系統疾病;②未具有完整的病理資料。
1.4 方法
患者入院經常規檢查排除禁忌癥后均予以介入治療,例如對患者采取支架植入術,在術后分別對患者予以不同的護理。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即對患者進行簡單的健康宣導,并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處理。
試驗組采用預防護理模式:(1)基礎護理。術后的護理一般都是沙袋加壓6小時,術側下肢制動24小時,并囑家屬定時按摩雙下肢,避免靜脈血栓,避免術側下肢用力和彎曲,術后24小時內分次飲水2000ml等。(2)心理護理。患者在清醒后由于擔心自身病情交匯常出現嚴重的焦慮、恐懼與不安等心理情緒,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內心變化,并予以針對性的疏導,例如對于恐懼患者而言,需要全面告知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以便使其心理壓力得到緩解,并向其講解成功案例,以便能夠增強其康復信心;對于抑郁與煩躁患者,可對其給予良好的安慰與開導,以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3)體位護理。患者在術后休息時,若患者的雙下肢出現腫脹現象,則需要將其下肢抬升20o-30o,以便能夠使股靜脈保持松弛不受壓狀態,并減少血液阻滯,從而促進靜脈回流;避免使雙下肢受到壓迫,需要對雙下肢進行嚴格的制動,并避免對雙下肢進行熱敷、按摩,從而能夠有效的避免栓子脫落;若雙下肢未出現水腫現象,則可以正常休息。(4)針對性的預防護理。避免對患肢的股靜脈進行穿刺;若有必要,可使用電針、生物反饋治療等方式對肌肉進行刺激,以便增強肌肉的敏感性,并提升肌力,進而促進靜脈回流。(5)加強對雙下肢的觀察。術后護理人員需要加強對下肢的觀察,包括皮溫、足背動脈波動情況與雙下肢周徑情況等,若周徑變大,則說明靜脈回流受阻;若顏色加深、皮溫升高,則說明發生感染,若出現上述不良情況,則需要及時進行處理。(6)功能鍛煉。輔助患者定時翻身,并依據患者的實際病情為其制定具有針對性的運動方案,例如可輔助患者進行床邊運動,依據患者的實際恢復情況適當增加運動量與運動強度,從而能夠促進血液循環。
1.5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情況。
1.6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情況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提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試驗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明顯較高,與試驗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3 討論
腦卒中是一種具有較大危害的臨床疾病,雖然在現有的醫學水平下患者獲得了良好的救治,但在休養的過程中,由于無法進行適量運動,使得血液循環變慢,進而較易產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癥狀,因此只有予以良好的護理配合,才能夠消除不良癥狀,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4]。
伴隨著護理模式的改進與技術的提升,目前預防護理模式成為護理人員常使用的模式。預防護理模式的主要原則在于能夠對可能導致不良情況的因素進行預知,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處理,因而能夠有效的降低對患者造成的不良損傷。在本項研究中,預防護理模式包括心理護理、體位護理、針對性的預防護理、加強對患肢的觀察與功能鍛煉等。通過心理護理,能夠針對不同類型的不良心理環責予以針對性的疏導,從而能夠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通過體位護理與針對性的預防護理能夠有效的促進靜脈回流,從而能夠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產生;通過加強對患肢的觀察能夠及時對不良情況進行處理,不僅能夠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產生,同時能夠加強對患肢的保護,從而提升其康復效果;通過功能鍛煉能夠有效的恢復患肢的運動能力,并促進血液循環[5]。與常規模式相比,預防護理模式具有更加顯著效果。通過結果顯示,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產生率顯著降至2.78%,原因在于護理人員能夠針對可能出現的不良誘發因素進行有效的預防,同時能夠加強對患者的觀察,及時對不良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處理,因而有效的降低了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產生。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預防護理模式可作為臨床中的首選模式。
參考文獻
[1] 毛美琴.腦卒中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原因分析與護理防范對策[J].浙江臨床醫學,2017,19(8):1543-1543.
[2] 千艷麗,馬虹.腦卒中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護理措施[J].中國美容醫學雜志,2012,21(8):306-307.
[3] 李靜,朱紅紅.腦卒中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山西醫藥雜志,2012,41(6):621-622.
[4] 任彬.急性腦卒中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護理[J].浙江臨床醫學,2012,14(1):122-123.
[5] 農紅群.腦卒中患者偏癱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3):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