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誠 汪靜
跳繩是小學生常用的身體練習手段,也是體質測試項目之一,對于發展學生的彈跳、平衡、耐力、速度等素質非常有益,并可提高學生的身體協調性、靈活性和節奏感。跳繩可以在室內、室外練習,受場地限制小,是一種有效的有氧和無氧健身鍛煉方法。許多小學生在幼兒園大班階段就開始接觸跳繩運動,但很多小學生最初的跳繩成績并不理想,筆者在教學中發現,主要是存在跳繩頻率不穩定、跳繩耐力不足和練習枯燥使學生有抵觸情緒3個方面的問題。這需要分類分析,分類解決,找到對應的化解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針對性。
一、穩定跳繩頻率
在日常教學中,經常可以發現,有些一年級小學生每節課練習1~2組60s跳繩,但在幾周內成績始終在100次/min左右,沒有明顯提高。觀察其跳繩過程會發現,學生跳繩忽快忽慢,中斷次數多。這就需要強化跳繩技術動作,使手搖繩與腳跳起的動作協調,跳繩過程頻率穩定、節奏均勻,減少中斷的次數。以單人單搖雙腳正跳為例,首先練習的是保持穩定的頻率,努力做到中間不停頓,其次是在頻率已經比較穩定的基礎上再突破動作的頻率。
1.挑戰30~40s快頻率跳繩
練習方法:保持均勻節奏,合理分配體力,避免出現剛開始拼命加速跳,過一會兒堅持不住慢下來的現象;減少間斷次數,前30s跳繩時體能消耗較少,學生要規范動作中間不停頓;以自己穩定的頻率完成30s跳繩,記錄跳繩的成績和停頓的次數,用自己最多的一次30s跳繩成績除以3,計算出10s時間能達到的最多次數,作為自己以后跳繩努力保持或突破的基礎數值,稱為“10s最大值”。教師可以用擊掌(或擊鼓)打節拍的方法,或用節奏清晰的聲音報出跳繩次數,讓學生跟上節奏;教師評價時根據學生的“30s跳繩成績”和“停頓次數”2項指標評價學生,并做出獎勵,激發學生練習積極性;當跳繩頻率較為穩定時,可加快擊掌或報數節奏,適當刺激學生加快跳繩速度。
教學提示:切忌只管加速導致節奏變亂的現象。在練習中逐漸增加時間,從30s過渡到40s,但始終要求“節奏均勻、減少間斷”。
2.挑戰不間斷持續跳繩
練習方法:學生聽到“開始”指令后,保持穩定的頻率連續跳繩,不斷提醒自己穩定節奏、不要間斷。當出現中斷時立即停止練習,記錄連續跳繩的次數。不斷挑戰更好的成績。
教學提示:用穩定的節奏指揮學生跳繩,直到學生中斷跳繩。若遇到節奏感不強的學生,可采用先練習無繩雙腳跟節拍跳,再練習手搖繩與腳配合跳。教師根據學生連續跳繩的次數評價,并給予獎勵。如,全班總人數的前25%評為“優秀”,中間40%評為“良好”,其他評為“需努力”。
二、設定目標次數
教學中,有些學生跳繩時堅持40~60s就會出現動作變慢,跳不動,力氣不夠用的感覺,手搖繩與腳跳起的協調程度也有所下降。這種問題是學生跳繩時體能不足的原因,需要不斷增加單次跳繩練習的時間來提高跳繩的耐力,使學生能持續較長時間地完成跳繩練習。借鑒“成就目標理論”的思想,在測得學生跳繩“10s最大值”的基礎上,定出個人的“目標次數”,作為任務標準,逐步延時提高耐力。
練習內容:挑戰50~60s目標次數。
練習方法:用“10s最大值”×5,得出50s跳繩的目標次數,達到目標后,用“10s最大值”×6,得出60s跳繩的目標次數,不斷突破自我,提高成績。練習時仍要保持穩定的頻率,盡量不出現間斷。
教學提示:延長跳繩時間可以提高學生跳繩能力,同時也帶來了學生更多的體能消耗,教師可根據學生練習時的身體反應決定練習的組數,可采用2人一組,1個人跳繩另1個人計數的方法,保障學生的休息時間。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可以進行70~80s跳繩挑戰,進一步提高耐力水平。學生在參加不斷增加難度的跳繩練習過程中,也是不斷戰勝懶惰、挑戰自我的過程,教師適時進行意志品質的德育引導。
三、激發跳繩興趣
跳繩是重復性動作練習,多次練習后學生心生厭煩,有抵觸情緒,練習興趣下降,這是一種正常心理現象。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筆者在課堂上采用了“以賽帶練”的策略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設置多種形式的跳繩比賽,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和不斷挑戰自我的精神,從而提升學生的練習興趣。
1.60s跳繩排名賽
練習方法:學生按體育課的4列橫隊分成4個小組,進行1min的跳繩計數,所有學生一起跳繩,每人計算自己的次數,也可以2人一組互相計數。每組學生完成跳繩后,按照跳繩成績,從右到左重新排序站位。各組最后3名學生做2次蹲跳,前3名不用做,其他學生做1次蹲跳。
教學提示:一輪比賽過后,可以安排學生按學號順序重新分組,如,全班40人,第一組1~10號,第二組11~20號……學生在一次次的跳繩比賽中提高成績的同時,又體驗到了排名變化帶來的樂趣,有利于保持熱情。
2.60s跳繩同名次競逐
練習方法:在60s排名賽的名次基礎上,各組相同名次的4名學生之間相互比賽,如,各組第一名的4人一起挑戰60s跳繩,各組第二名的4人一起挑戰60s跳繩。4人比賽的第一名不做蹲跳,第二名做1次蹲跳,第三名做2次蹲跳,第四名做3次蹲跳。
教學提示:學生練習2~3次后,跳繩成績有變化,各組可根據學生最好成績重新排名,再進行同名次比賽。
3.60s跳繩互幫互學
練習方法:在60s排名賽的名次基礎上,各組的第一名與本組最后一名組成練習小組,第二名與倒數第二名組成練習小組……以此類推。練習時2人互相幫助,比賽時將2人的跳繩次數相加,作為該練習小組的最終成績。如果某一組人數為單數,則沒能結對的學生將自己跳繩次數×2作為最終成績。最終練習小組成績為第一名的2名學生不做蹲跳,第二名做1次蹲跳,第三名做2次蹲跳……以此類推。
教學提示:教師也可以在60s排名賽的名次基礎上,前一半成績好的學生組成“小老師組”,后一半成績相對差的組成“小徒弟組”,“小徒弟組”的學生可以在“小老師組”中選一位“小老師”,共同組成練習小組,成績差的學生優先選。如,第三組10名學生中,排名第十位的學生最先選自己的“小老師”,然后排名第九位的學生再選……以此類推。在互幫互學小組結成后,學生可以組成較為固定的“跳繩2人練習小組”,在體育課上或大課間共同練習,并把2人共同成績進步的幅度作為評價的依據,激勵學優生和學困生互相幫助,共同提升。
參考文獻:
[1]陳洪江.跳繩練習中常見的錯誤動作及糾正方法[J].中國學校體育,2013(3):60.
[2]胡群英,覃博.一年級新生跳繩教學探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7(14):39-40.
[3]林樹森.小學跳繩教學策略探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1):173-174.
[4]邱新華.小學體育花樣跳繩教學方法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1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