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 玉
(江蘇省儀征市第三中學 211400)
在初中數學的課堂中,為了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對學習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教師會采用課堂提問的形式.課堂提問是師生進行有效溝通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時也可以促進使教師準確地把握學情,了解學習反饋.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要得到學生的有效回應.拋出的問題要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探索發現,促使他們形成端正的問題意識,使數學課堂具有開放性和主動性.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以有效提問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凸顯數學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從而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1.只關注個別群體
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沒有秉承全面性的原則.而是只關注到學數學學習中的優秀群體,針對部分學生拋出課堂問題.這樣的設計,不能有效地促進每一個學生的思考和發展,久而久之會挫傷了大部分學生的主動探索的積極性.教師在課堂中應該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積極地參與進來,從而保證有效的課堂提問,促進學生的思考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2.提問問題瑣碎
部分教師在課堂上沒有重視提問的質量,而只是不停拋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應接不暇,前一個問題還沒法得到思考和消化的時候,緊接著教師的另一個問題又提出來了,這樣快節奏的提問方式勢必會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那時候,教師瑣碎的問題基本上貫穿整個課堂,問題非常膚淺,而且非此即彼的那種選擇性的問題,也容易使大部分學生養成跟風的習慣,壓根兒不會自己去主動思考.如此一來,課堂上教師成了課堂的主角,學生只是被動接受.這樣的課堂也是非常不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
3.教師提問的方式方法不對
老師在提問中要適時得法,發揮適時適當的原則,除了要結合學習任務和目標基礎之外,還需要合理地把握提問的機會.在適當的環節中插入提問,以此達到點醒學生思維的效果.而部分教師的課堂提問,缺乏了必要的啟發性.沒有從具體的數學內容出發,指導性并不明確,提問的有效性被明顯削弱了.
1.提問要面向全體,因人而異
我們教育的目標不是以僅僅培養一批精英人才,而是應該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和諧發展.為了每一個孩子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我們在設計數學問題時,應該積極主動地面向全體學生,并且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為不同群體設計一些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積極地汲取知識的營養,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提問和回答中來.
如難度較大的問題由優等生來回答,而一般性的問題交給中等生,則簡單的問題可以給學困生一些機會.而且在所有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教師要給予及時中肯的評價,以正面鼓勵為主,即使有一些答案并不完整或者是錯誤的,也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從中找出存在的積極因素.鼓起學生自信的風帆.所以,教師的提問涉及面要廣泛.例如在教學“不在同一個直線上的三點確定一個圓”這部分內容時,我們便采取有梯度的提問方式,讓學生層層步步深入.首先拋出問題:過一個點可畫多少個圓?為什么?第二,過兩個點又可以畫多少圓?分別具備什么樣的規律?圓心在哪里等等,這樣的問題層次清晰分明,學生積極地動腦動手,然后把已有的知識運用于現在的新知識的遷移,運用中,學習輕松愉快,記憶牢固深刻.
2.要注重提問的質量,問在關鍵之處
初中數學課堂效果如何,成敗與否,這不僅在于教師課堂節奏的把控和評價藝術的高低,更加在于教師能夠在關鍵之處拋出問題.這樣的問題,問在關鍵的教學環節之處,對課堂起到引領的作用.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能夠及時地接收到學生反饋的信息,了解他們的掌握情況,并適時適當地調整教學步驟,啟迪學生的思維.我們應該努力扭轉課堂上提問瑣碎隨機的毛病,提的問題不能過于膚淺,不能用非此即彼的方式,這樣很容易就讓學生養成懶惰的習慣,不去動腦思考.所以我們應該準確地把握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和他們掌握情況的結合點,找準切入口,提的問題層層深入,逐步遞進,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這樣的問題設置原則,是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的.教師不能在剛開始提問時就為學生設置障礙性的問題,而是要引導他們由已知過渡到未知.
例如在教學平方根和算術平方根時,便可以提問:3的平方是多少?-3的平方是多少?9的平方根是多少?9的算術平方根是多少?為什么?通過反復訓練,讓學生掌握了平方根和算術平方根的概念.
3.提問要適時適度,靈活掌控
數學課堂的提問,要把握適時、適度的原則,需要教師靈活掌控.例如我們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在課堂導入階段,經常以回憶知識的提問,來開門見山進入課堂,檢查一下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情況.再深層次的提問來講,便是學生理解水平上的提問,在這樣一個階段,需要學生能夠運用自己的話來描述所學的知識,比較所學知識之間的異同.這樣的方法一般適用于教師在對數學概念和原理規律等的講解之后.用來及時把控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再進一步的來講,提問便是問在學生的運用水平的檢測上.在這里面,要需要運用到的是學生心理過程的遷移技能,它要求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準確地應用于某些問題解決上,要求學生在內心對已知的信息進行分類,分析,以此確定正確的答案.同時在解題的過程中,能夠巧妙地運用比較和分析進行推論,得出正確的結論.
例如在教學圓的定義時,我們在課堂之初拋出的問題,便是要求學生去聯系生活,認識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車輪的形狀,學生自然能夠回答出是圓形的,然后繼續提問,可以是三角形或者是四邊形,又或者是多邊形嗎?學生的回答是否定的.再接著,提出一個干擾項:即橢圓形的車輪可行么,學生意識到這樣的車輪是不穩定的,忽高忽低.那么我們再逐步過渡到圓形,它為什么不會忽高忽低呢?關鍵就在于輪子上的點到軸心的距離是相等的,由此便引出圓的定義.緊接著在理解應用階段,檢查對圓的規律的把握,看看學生是否熟練掌握所學知識.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層層深入,具有啟發引導性.
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問在關鍵之處,而且,有層次性,從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以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