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昊
(江蘇省濱海中學 224000)
微實驗是一種更加輕松有趣的實驗形式,微實驗不僅易于展開,也能夠用于驗證很多理論知識,還可以讓抽象的物理學知識以生動直觀的形式加以呈現,是對于課堂教學的一種良好補充與延展.在高中物理課堂上,教師可以合理創設微實驗內容,并且將各種輕松有趣的實驗活動引入課堂上.這不僅能夠讓物理課程的學習變得輕松有趣,學生也能夠在參與實驗活動的過程中加深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這是對于課堂知識教學的一種很好的強化.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微型實驗來增加課堂學習的趣味性,這會建立良好的課堂教學開端,并且能夠顯著提升學生對于課堂的教學參與程度.進入高中后物理課程的教學中實驗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不僅實驗的數量在明顯增多,物理課堂上需要培養學生具備的實驗能力和素養也變得越來越具體.為了提升學生對于實驗課程的參與積極性,教師可以首先從簡單的實驗出發,并且選取一些趣味性的實驗素材和研究問題.創設具備這些特點的微型實驗就是一個很好的教學實施方向.這樣的活動過程易于學生參與,并且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探究空間,這會讓學生的思維很快活躍起來,能夠讓學生對于實驗探究的主動性更強.這才是實驗教學要達到的良好實施效果,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僅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所學理論知識的空間,這也可以讓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得到強化,這些都會推動學生學科素養的提升.
比如,在講述《平拋運動》這個內容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先做一個投飛鏢的微型實驗:在一塊軟紙板上畫幾個同心圓,做成靶子的形狀,分別讓一個會投飛鏢的學生和一位不會投飛鏢的學生上講臺演示.在學生投擲飛鏢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兩位同學投擲飛鏢時的不同之處,讓學生分析兩位同學投擲角度、投擲方式的差異.學生會仔細觀察這兩位同學的投擲過程,還會得出一些相應的猜想.有了這個趣味化的微型實驗過程后教師再來一點點給學生分析實驗背后包含的知識原理,給學生揭示飛鏢的運動方式,進而引出關于平拋運動的相關知識點.這樣的教學組織與構建方式可以快速建立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認知,學生會更快的理解這種運動方式背后包含的知識原理.學生不僅會對于知識有更為牢固的掌握,大家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物理實驗的趣味性.
高中物理課本中知識的難度在不斷增加,不少知識點都有較高的抽象程度,這是很多學生會產生理解認知障礙的原因.對此,教師要在教學方法上多做探尋,找到合適的教學組織與構建方法,化解學生的學習疑問,讓知識教學推進的效果更為理想.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結合知識點展開一些微實驗探究活動.這可以給學生提供很好的學習依托,能夠借助實驗過程讓學生理解吸收實驗中包含的知識原理,可以為學生抽象知識的獲取帶來參照.這樣的學習過程可以很好的消除課堂教學中的一些難點部分,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知識學習的趣味性,并且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才是高質量的物理課堂教學要達到的整體實施效果.
比如在講到《太陽與行星間的引力》這部分內容時,對于大部分沒有接觸過這些知識的學生來說,在理解其中的相關內容時會有一些認知障礙.為了更好的給學生揭示與呈現太陽和行星的運動過程和運動軌跡,教師可以利用簡易的器材在課堂上展開微實驗.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制作一個橢圓尺,然后在尺的兩端分別打一個孔,將適當長度的繩子穿過這個孔,將橢圓尺直接固定在黑板上,用粉筆繃緊繩子滑動一周就會得到一個橢圓,這時學生就會對橢圓、半長軸等名詞有個清晰的認識.透過這種模擬過程學生能夠更好的看到二者間的相互作用方式,學生也能夠對于行星的運動軌跡有更直觀的了解.
教師還可以透過組織學生展開微型實驗來驗證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這可以很好的強化學生理論知識的吸收掌握程度,能夠構建學生的學科能力,并且深化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記憶.有些知識點課本中只能做相對簡單的介紹,想要讓學生系統深入的吸收掌握這些內容,需要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實踐空間,讓學生在利用這些知識點解答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學習印象.對此,教師可以從教學內容出發,創設一些延展性的微型實驗,并且讓學生自主完成.這樣的學習活動易于展開,能夠給學生提供充裕的實踐探究空間.經過了這樣的活動過程后學生才會就其中包含的知識原理有更好的掌握,課程教學的多元目標也可以良好實現.
比如,教學完《彈力》這部分內容后,學生對彈力的了解都受到彈簧等這些具有明顯形變東西的影響,使得他們對書本與桌子的形變很難理解,學習效果并不理想.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隨處可見的學習用品,例如直尺,進行彈力微實驗,可以兩個人一組動手做,并在做的過程中考慮一些問題,如尺子是向哪個方向進行形變的;如果撤掉外力,那么直尺會出現什么變化,是否會發生彈性形變等.學生經過了具體的實驗過程后,大家更能夠理解彈力的具體作用方式,也能夠認識到并不是只有彈簧這樣的物體才會發生形變.這個實驗過程很大的轉變了學生已有的錯誤認知,讓學生對于知識點建立了更加準確的認識,這是對于課堂教學的一種很好彌補與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