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泳 梁異 編輯/韓英彤
銀行必須樹立對高風險國家和銀行的防范意識,密切關注疑點,及時向客戶提示風險,完善免責程序。
國內A銀行收到俄羅斯B銀行發送的MT710,通知其開證行為烏克蘭C銀行的延期付款信用證。該信用證的被指定銀行和保兌行均為B銀行。
后該信用證修改,撤銷保兌,并將單據寄送地址修改為C銀行。經與受益人溝通得知,保兌的撤銷為應受益人的要求。
受益人按照信用證要求備貨裝船,并在規定時間內提交單據,A銀行審核單據無不符點,按照信用證要求將單據寄至開證行地址。
A銀行在合理時間內收到被指定銀行B銀行發送的承兌電文,確認收到相符單據,同意到期付款。
信用證到期日前夕,A銀行并未收到被指定銀行的付款,而是收到一份聲稱“由于受益人未按日期裝貨,導致貨物滯港”,買方需延遲付款的報文。
A銀行重新查詢單據并無不符點,且承兌電文中并未提出貨物遲裝的問題,經與受益人證實,到期不付款為買方(開證行)單方面的行為,故A銀行發送報文要求其立即付款。此后,A銀行和收益人均無法聯系開證行和開證申請人。
A銀行查詢DHL單據簽收信息顯示:在烏克蘭當地單據未落地的情況下,有人自稱收件人,直接在當地DHL派送中心簽收了單據。
經DHL核實,簽收人并非銀行地址,而是另一家公司名稱。此時,A銀行發現單據被冒領,要求當地DHL立即報警。受益人向船公司調查貨物狀況,發現貨物已被提走。
烏克蘭開證行回復電文證實:并未收到此份單據,且該銀行并無簽收單據的員工。A銀行繼續發送報文要求開證行付款,開證行“千呼萬喚”后,終于回復報文,稱其:從未開立此份信用證。此刻,A銀行發現該份信用證為B銀行一手炮制。
與此同時,更多信息得以披露:買方是由別的客戶向受益人介紹的;保兌的撤銷是應受益人的主動要求,原因是出口信保不對保兌行承保;DHL單號由受益人直接向申請人提供,從而導致單據被冒領;申請人與受益人之間一直保持較好的聯系,在開證前曾預付10%的貨款,獲得受益人信任。
根據上述情況可以發現,受益人已經陷入由被指定銀行和開證申請人精心炮制的騙局之中。在此案例中,他們通過以下幾個途徑讓受益人相信他們:一是預付一部分貨款來體現誠意;二是利用另外信譽較好的銀行作為開證行,以獲取客戶的信任;三是在受益人要求撤銷保兌時立即對信用證做了修改;四是在拿到單據后盡快做出承兌,以麻痹受益人。
在多次催收未果的情況下,A銀行先后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與B銀行保持電報聯系,并委托A銀行海外分行協助,多次上門進行催款。幾次接觸買方后發現,R公司毫無誠意,是一家無賴公司,因此建議受益人啟動法律程序,追討貨款。二是將上述案例向ICC中國法律事務部進行投訴,其答復稱可以嘗試幫忙進行催款。三是向我國駐俄使館求助,通過其力量向買方施加壓力。四是與DHL快遞公司進行交涉,要求DHL快遞公司予以報警處理,但當地警方稱找不到快件簽收人,因而無法正式立案。五是協助客戶向中信保索賠,但中信保稱因收到開證行正式書面文件證明并未開立此份信用證,故理賠程序無法進行。
根據各方信息綜合判斷,該事件是B銀行與R公司串通惡意偽造信用證,詐騙客戶出口貨物的案件。是否有其他第三方人員參與或協助尚不清晰。
A銀行在本筆業務中的身份是第二通知行和寄單行。按一般的信用證國際慣例,第二通知行對受益人的義務是核實所收到的信用證通知的表面真實性,全面完整地通知信用證;寄單行的義務是根據受益人的委托,按信用證指示寄送單據收取貨款。A銀行在整個業務過程中沒有對該信用證加具保兌或做出其他任何超出通知行及寄單行義務的承諾,并不承擔對受益人的付款義務。
從信用證修改和承兌兩個業務節點看,有一些不尋常的跡象,而A銀行未就此向受益人做出必要提示并留有書面證據,對銀行非常不利,因此其難以徹底免責。
另外,當B銀行發來承兌電文時,有兩個情況:(1)單據是寄給烏克蘭開證行C銀行的,B銀行承兌電文的措辭是其作為被指定銀行已收到單據并承諾付款;(2)承兌電文是以MT999非加押格式電文發送的。由于B銀行的電文正確引用了A銀行兩次交單的基本信息,包括BP編號、交單金額等,且本筆業務受益人對A銀行沒有融資需求,A銀行按慣常的來電處理,將承兌信息電話通知給受益人。
對于銀行在信用證轉通知業務中應承擔的責任,UCP600對第二通知行責任的相關規定第九條C款:“通知行可以通過另一銀行(“第二通知行”)向受益人通知信用證及修改。第二通知行通知信用證或修改的行為,表明其已確信收到的通知的表面真實性,并且其通知準確地反映了收到的信用證或修改的條款。”對此,有專業律師認為,按照本條款,A銀行只負責第一通知行通知給該行的信用證的表面真實性,不負責開證行信用證的表面真實性,因此A銀行可以免責。但也有專家認為,如果信用證本身是真實的,第二通知行肯定是免責的;但在本案例中,A銀行作為第二通知行,通知了本身是虛構的信用證,則很難說可以免責。如果第一通知行屬于故意欺詐,對第二通知行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未能識別并進行了通知的信用證是否具有表面真實性,目前尚未形成共識。
就本案例而言,司法實踐存在較大爭議,熟悉信用證業務的法律專家意見也不統一,而法官通常又沒有信用證業務的背景知識,因而可能做出不利于銀行的裁定。A銀行在該筆業務中存在細節上的瑕疵,如進入訴訟程序,案件的裁決結果難以確定。
信用證遵循共識的國際慣例,在開立、通知、審單等方面都有相應的規定,是較為安全的結算方式之一;但其并不是用于防范欺詐的工具。為實現安全收匯,還需要依賴于相互誠信和真實的貿易背景。在此案例中,進口方惡意偽造信用證,詐騙出口貨物,已經不是信用證能解決的問題了。而究其原因,受益人的疏忽大意,以及A銀行在業務操作中存在的瑕疵,難辭其咎。對此,需要進行深刻的檢討,以吸取教訓,避免類似案件再次發生。
第一,受益人要充分了解交易對手和第一通知行的資信情況。本案例中,受益人對出口信保不對保兌行承保的情況未加以重視,之后又自行將DHL快遞單號提供給R公司,為其冒領單據創造了條件,從而導致單據中途被冒領。因此,受益人在貿易前端提高風險意識,做好交易對手資信情況調查非常重要。
第二,銀行必須樹立對高風險國家和銀行的防范意識,密切關注疑點,及時向客戶提示風險,完善免責程序。A銀行處理業務時簡單從開證行角度考慮問題,對于修改電文與來證渠道不同的可疑情況沒有引起警覺;收到非開證行發送的付款承諾電文,對于電文來自沒有處理過單據的被指定銀行這一不尋常的情況,沒有及時向受益人進行書面提醒,而是認為本銀行沒有為該筆業務辦理貿易融資,不存在資金風險。所以,今后業務操作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去關注業務流轉中異乎尋常的疑點,并及時向客戶進行提示,銀行才可以做到完全免責。

第三,審慎受理轉通知信用證。在日常業務中,經常遇到轉通知的業務。作為第二通知行,通知了不存在的信用證,應承擔什么責任,銀行界和法律界專家目前還存在較大爭議。根據UCP600關于“通知行對信用證的表面真實性負責”的規定,銀行并不對信用證或單據的真實性負責;但該規定也未明確,在第一通知行向第二通知行通知假證的情形下,第二通知行據此通知客戶可以免責。因此,如果今后遇到轉通知業務,銀行和受益人均應審慎處理和對待。
第四,銀行應完善系統設置,對于發生過風險事件的銀行要及時在業務操作系統中進行人工智能提示。A銀行同處地區的其他行也發生過B銀行信用證到期未付款的案例,但在業務處理過程中,由于系統沒有智能提示風險的功能,導致A銀行的經辦人員未能及時將風險事件與本案例聯系起來。在目前日益復雜的信用證操作中,開證行等有關銀行的信用問題如果僅靠單證人員的記憶,顯然無法完全避免類似本案例情況的發生。
第五,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培養國際信用證方面的專業法律人才。國際商會為了支持信用證的使用、規范信用證結算,在UCP600中做了一些重大的變革,但在防范信用證欺詐方面仍存在不足。對于解決信用證欺詐問題,我國目前尚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隨著我國全球化戰略向縱深推進,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貿易環境,應完善涉及國際貿易的法律法規,有意識地培養具備這方面專業知識的法律專家,以應對各種貿易糾紛,為我們的企業和銀行揚帆出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