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玉,張 麗
(蘇州市職業大學,江蘇蘇州 215104)
提高高職學生的科研素養,早已不是一個新話題。美國很早就將科研訓練引入本科大學生教育教學改革,如今也引入2年制的社區學院。高眾等人[1]考查了紐約市立大學7所社區學院為代表的社區學院在構建獨具特色的學生科研訓練模式的做法,其特點包括育人為本、因材施教、多方參與、協同育人、扎根社區和服務地方等。研究表明,在社區學院開展學生科研訓練,可以顯著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科研自我效能感,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提高社區學院學生的畢業率,以及轉學至四年制院校繼續攻讀學士學位的可能性,滿足社會對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需求,同時也可以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有助于教師職業生涯發展。
高軍林,趙文華等人[2-3]借鑒我國本科高校實施的本科生、研究生導師制,開展了高職學生導師制的試驗。從2010屆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學生開始推行導師制探索,從2年級學生中,采取雙向選擇的方法,以學生個體化培養為核心,以科研性項目為主要載體,每個導師帶3~5名學生,基本上一個班上有1/3學生進入專業導師制。模式實現了高職教育的通識教育、重基礎的前期培養和后期專業及一技之長培養的有機結合,發揮了高職優秀學生示范和引領作用,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個性化培養的要求。
蔣玉香等人[4]推行所謂“科研式教育”,采用“準備階段-組織與培訓,實驗階段-調控與分析,總結階段-激勵與評價”的模式,組織學生參與教師科研工作,在科研項目實驗過程中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實驗能力,使學生在夯實專業知識、熟練運用實驗技術的同時,學會在短時間內接受和運用新的相關知識;培養在今后工作中所必備的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團隊意識和分工協作完成任務的能力。
于文哲等人[5]從“終身教育”理念出發,認為具備初步的科研能力是終身教育的基礎,科研能力的發展推動終身教育的開展,具備科研能力能夠促進終身教育體系的建立。對于高職院校來說,除了要教會學生各種專業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首要的就是加強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從舉辦第一屆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開始,就重視科研素養對學生的重要性。總結兄弟院校的經驗教訓,以畢業論文為抓手,制定方案,逐步實施,通過幾屆的努力,提高學生研究問題素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盡管培養對象是專科學生,高考分數較低,但是不一定不適合搞科研。要樹立信心,相信學生,天生學生必有用。對不同的學生提出差別化的要求,即對有潛質、有興趣的學生提高要求,增加難度。對基礎差的學生要誨人不倦,啟發引導,達到基本要求。
做好頂層設計,加強研究性模塊建設,增加基礎課程模塊中的研究性元素,整合各種科研性平臺,最后畢業論文階段集大成,完成研究性模塊建設。
科研模塊組成示意圖見圖1。

圖1 科研模塊組成示意圖
課程建設上,改進基礎課程模塊,在其中滲入研究性內容,如課程小論文、專題調研報告、專題文獻綜述撰寫和綜合性實驗設計。例如,“無機化學”及“有機化學”課程中指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從不同的角度論述化學與食品的關系小論文,從化學角度解讀食品、藥品、化妝品等檢測標準。如解讀“GB/T 5009.1—2003食品衛生檢驗方法理化部分總則”,包括學會檢索標準并下載,對該標準的內容進行簡潔概括,找出其中的化學物質,區分無機物和有機物并寫出化學式,找出其中一種無機物的化學安全說明書,畫出分析檢測過程流程圖,對檢測過程中的單元操作進行解釋、解讀檢測結果中的圖表等。“食品營銷學”上,指導學生分析XX食品營銷案例并根據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模仿撰寫案例分析報告。“食品包裝學”上,調研分析市場上產品包裝設計并撰寫調研報告,親自為XX食品設計制作LOGO設計及包裝樣式設計,畫出設計圖紙并寫出設計思路、理念。“專業英語與文獻檢索”課程上,就某種食品的某一方面內容進行文獻檢索練習,并寫出綜述性文章。同時,強調模仿專業科技文章的格式,在實訓課程上設計綜合性實驗,寫出綜合性的詳細實驗報告等。
利用并整合資源,加強研究性模塊建設。①充分利用學校對學生開放的研究平臺訓練學生。每年都申請校研究性課程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江蘇省教育廳和全國食品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的技能大賽。利用該成熟成型平臺,可以有預見性地一批接一批地開展,積累經驗,開展工作越來越順。該平臺的成果進入學校考評體系,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保護和鼓勵,可以做到持續、穩定、高效開展訓練工作,這項工作已經常態化、傳統化,收效顯著。如2013級食品營養與檢測學生臧海竹、劉帆、李夢和成玲等開展的校研究性課程“彩色功能型酸奶的研制及活性成分檢測”項目,通過答辯獲得校優秀研究性課程。周瑩、陳柳、楊琴、于世翔和陳蔭等學生主持的江蘇省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從綠茶的下腳料中提取分離純化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GCG)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圓滿結題,并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項(專利號:ZL 2014 1 0103960.0),并署名在北大核心期刊《食品工業科技》上發表論文1篇“綠茶下腳料中EGCG的分離與體外抗氧化性能研究”。技能大賽上每年都有收獲,獲得省教育廳二等或三等獎,行業金銀銅獎。讓這些專業基礎好、興趣高、綜合素質突出的20%~30%學生獲得應有的發展,體現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個性化教育的宗旨。②協助教師科研。每個專業教師都有自己的科研項目,主動動員有興趣的學生參與自己的科研活動,從頭教授學生科研方法,讓學生力所能及地做一些科研項目,如做一些調研、配制溶液、樣品前處理、維護大型儀器等。潛移默化地學會基本科研技能,增強科研意識,增進師生感情。同時提供機會讓學生開展畢業論文工作,收效明顯。2009級畢業生張雷在教師科研平臺上完成的畢業論文《碧螺春特一級茶葉中茶多酚類化合物HPLC指紋圖譜研究》榮獲校優秀畢業論文一等獎,江蘇省省本專科優秀畢業論文二等獎。③推進學生科技社團活動。例如,學生自發組織烘焙社團的業余活動,每年舉辦大型食品營養節,全員出動,準備1周,活動1 d,每年選擇一個主題,持續辦下來產生了很好的影響。參與學院和學校的創新創業大賽。④指導好頂崗實習,重點抓好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是檢驗學生綜合科研能力的試金石。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是從2006年開始招生的,2009年開始做畢業論文,碰到的問題較大也很普遍,學生不知畢業論文如何下手,教師也不知如何指導,10篇有8~9篇是食品、營養素的綜述,內容更像是普通的科普文章,剩下1~2篇寫實習內容,更像是一份工作過程流水賬。這樣的學生到工作單位怎么寫工作報告,怎么發表論文晉升工程師,部分轉本和讀研究生的學生有什么潛力呢!上述的多管齊下,從課程建設抓起,積極做好研究性模塊,為畢業論文打下較扎實的基礎。具體操作上,抓住畢業論文的選題關,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通過雙向選擇確定主題。少部分學生可以在平時科研(研究性課程、大學生創新訓練、參與教師科研等)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并拓展,完成畢業論文。大部分學生都要結合專業頂崗實訓,在生產一線撰寫畢業論文。實習崗位是個寶庫,里面蘊藏著無窮的寶藏,為學生研究工作提供了無盡的可能。與學生的企業導師(師傅) 相互配合,共同指導學生如何結合自己的實習崗位,尋找問題和契入點,進行項目研究、收集資料、歸納整理、規范成文。多年來,畢業論文進行得很順利,幾乎不需要考慮30%的查重問題,因為都是自己親自實踐的內容,不同的學生從事不同的工作,都是寫自己的東西。論文各有特色,內容豐富,有實際應用價值,工作量大,學生有成就感,水平一直很高,每年都有學生畢業論文獲獎,或者被署名發表期刊論文。
2006年專業舉辦以來科研平臺及其成果一覽表見表1。

表1 2006年專業舉辦以來科研平臺及其成果一覽表
教師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同教師專業方向不同,可以發揮自己專業科研優勢,為學生提供多方向、多樣化的訓練項目,囊括專業建設的各個方面,如食品藥品消費品檢測、質量控制、食品飲料加工、營養咨詢與配餐等,符合專業設置目標,滿足不同興趣學生需要。不同教師指導方法不同,如有教師引入思維導圖工具,要求學生使用思維導圖梳理章節內容,復習迎考,運用思維導圖進行論文寫作。許多教師像慈祥的父母一樣耐心細心專心指導,放心、放手、放政策與學生。總之,指導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放手學生進行研究活動,少干預,不設置具體目標,學生設法自己解決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如實驗中出現預料之外的結果,不要責怪學生,建議多次重復實驗,或者改變條件,優化方案,無心插柳柳成蔭也是經常的事,鼓勵學生不要輕易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參與項目的學生要主動、積極、勤奮、苦干,善始善終,最好一個項目有2個年級的學生參與,形成梯隊,防止因畢業而影響項目完成。頂崗實習的學生要虛心請教企業導師,因為許多專業知識學校指導教師也不專業,一定要得到企業師傅(導師)的全力配合。在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時,就規定企業有義務指導實習學生的畢業論文(實踐報告),保障學生畢業論文期間的研究工作。
科研工作是一項復雜、創新、細微的工作,具有很強的探究性、未知性、邏輯性和嚴密性。因此,學生的科研素養培養,不是簡單的課堂教學、實驗和實習實訓,有其自身的培養規律,是常規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高職學生學制短、實驗時間少,學生基礎比較薄弱,難以勝任較復雜的實驗和任務,影響課題進展和研究深度。教師的教學任務比較重,科研能力有限。一般高職學校實驗科研條件比較差,可以開展的科研項目受到限制。科研在高職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和地位,高職的研究內容和形式沒有和本科之類嚴格區分,沒有明顯的高職特色。繼續探索適應高職學生科研培養方式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