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權
摘要 民間借貸是一種民間資金融通活動,具有資金來源廣泛、操作簡便、利息較高的特點。在近幾年發展過程中,民間借貸已成為我國各地區特別是欠發達地區較為活躍的投、融資模式之一。因此,本文以當前民間借貸為研究對象,闡述了當前民間借貸概念及內涵,剖析了當前民間借貸風險,并對當前民間借貸對策進行了進一步分析,以期為當前民間借貸風險規避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 民間借貸 風險 金融監管
中圖分類號:D922.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 87/j.cnki.1009-05 92.2020.01.279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民間借貸在我國呈現出噴涌式發展特點。作為正規投融資模式的有益補充,民間借貸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經濟發展提供了驅動力。但是由于現今情況下民間借貸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缺乏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理論指導及規范約束,長時間處于混亂無秩序狀態,具有較大風險因素。基于此,對當前民間借貸風險解決對策進行適當分析就變得非常必要。
民間借貸又可稱之為體制外金融、地下金融、非正規金融、灰色金融等,是我國從古至今就存在的一種貸款方式,其涵蓋了金融中介行為、直接融資行為、互助性質資金融通行為等。從本質上而言,民間借貸是一種相對于正規金融而言的非正規金融,即沒有獲得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批準,不受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監管,游離在金融法律法規界限以外的金融活動。
(一)銀行資金風險
正規金融、民間借貸間巨大利息差的存在,致使銀行信貸資金間接進入民間借貸市場。如民間借貸中介在自有資金不足時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低利率信貸資金,經高利率轉借給他人。上述行為的存在,不僅擾亂了金融市場秩序,而且對正規銀行業務存款資金穩定性及市場利率水平造成了較大影響。
(二)資產泡沫風險
在國家信貸資源向各級政府下屬企業、國家企業傾斜的大趨勢下,民間借貸行為呈現了短期化特點。在民營資本逐利性驅動下,企業家、投資者紛紛進行虛擬經濟投資,甚至進入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導致民間借貸逐步向純粹資金炒作演化,增加了資產泡沫風險。
(三)企業財務風險
從利率視角進行分析,民間借貸年利率遠高于上市公司放出委托貸款年利率。在企業高息負債后,隨之而來的是不斷增大的財務支出,致使企業融資成本不斷增加,對企業健康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甚至會陷入破產倒閉境地。
(四)信用違約風險
親緣信用約束是民間借貸形成的主要依據,而其在借貸中、借貸后往往無法實現有效、長期風險監督,導致民間資本運作中風險因素無法有效控制,信用風險較高。再加上民間借貸市場中投機勢力、金融詐騙分子的存在,極易引發非法集資風險或者社會金融危機。
(一)構建民間借貸評估模型
民間借貸評估模型的構建,可以幫助非金融自然人、企業了解民間借貸風險及其對自身的影響程度,有針對性的制定民間借貸風險防范體系,最大限度降低民間借貸中信用違約、財務風險、銀行風險、資產泡沫風險發生概率。
在民間借貸評估模型構建過程中,首先,需要明確評估目的,即了解非金融自然人及企業民間借貸風險類別,獲得信息反饋,尋找風險評估影響因素及民間借貸階段面臨的風險威脅,為原有民間借貸計劃實現提供良好的資金匯集渠道。在這一目標的帶領下,可以基于全面性、綜合性、合理性、多層次、可操作性原則,進行集成定性評估、定量評估的風險評估模型的構建。
其次,集成定性評估與定量評估的民間借貸風險評估體系主要是利用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估結合的方式,對非金融機構自然人、企業民間借貸融資潛在風險因素進行廣泛收集。利用層次排序的方式,對同一層次各風險因素相對重要性進行判定。并將判定結果轉化為定量評估數據,形成一個層次結構模型,為非金融機構自然人及企業民間借貸風險逐級評估及總體優劣水平判定提供依據。
最后,在民間借貸風險評估方法確定后,可以將資產泡沫(市場風險)、銀行風險(行業風險)、財務風險、信用違約風險(政治風險)為一級指標,逐步延伸擴展至二級指標,為非金融機構自然人、企業民間借貸總風險判定提供依據。其中資產泡沫二級指標主要為利率及匯率變動、金融危機、關聯風險、規模劣勢等;信用違約風險二級指標主要包括企業家高投機性帶來的意外、償債能力、運營風險、法律法規變動等;銀行風險主要包括宏觀環境、金融市場成長性等幾個二級指標;財務風險主要包括成本風險、資金斷裂風險等幾個二級指標。在上述民間借貸風險評估指標構建完畢后,可以邀請非金融機構借貸自然人或企業、財務部門、企業管理咨詢中心、學院等機構,利用評分算術平均法,對各項元素進行逐項評分。根據評分結果,對其進行修改、刪除,并賦予一定權重,最終可獲得當前民間借貸主體面臨的風險狀況,為風險管制提供依據。
(二)完善民間借貸金融監管體制
首先,金融監管薄弱,是我國民間借貸信用違約、企業財務風險、資產泡沫風險、銀行風險存在的外在原因。因此,在《民法通則》《合同法》《證券法》《刑法》等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運行的基礎上,可以民間借貸進入社會金融市場為依據。以融資拆借為要點,構建具有針對性的業務經營、市場準入及退出監管制度。
其次,在具有針對性的業務經營、市場準入及退出監管制度運行的基礎上,構建專門的民間監管部門。同時以社會集資類民間借貸活動為管理重點,全面貫徹落實審批管理、事故管控、控告管理的“三管”原則,明確人民銀行、銀監會等民間金融監管主體及經貿委、工商管理局、金融工作辦公室在民間借貸金融監管方面的責任。從審批部門監管、擔保機構監管、私募股權投資監管、市場準入監管、市場退出監管等多個方面入手,在法制層面完善民間借貸資金監管責任制度體系,避免民間借貸資金過于隱蔽導致的風險無法管控情況。
最后,在完善的民間借貸資金運作監管責任制度體系構建完畢之后,考慮到民間借貸長時間游離于政府、金融監管范疇外,對民間借貸監管范圍、規模、廣度、有序度、頻度難以掌控。因此,在政府、金融管理部門頒布并實施的一系列與民間借貸管制有關的行政規章、法律規范、司法解釋、政策文件運行的基礎上,可以對民間借貸當事方信用披露制度、財產報告制度、交易過程等進行全方位監管。同時應以民間借貸市場主體需求為依據,構建穩定性較高的制度環境,以避免民間借貸交易成本超標導致的各種民商事糾紛。
(三)推進民間借貸利率市場化改革
金融體系成本高昂、效率低下,是我國民間借貸風險存在的主要原因,而金融市場二元分割則是民間借貸繁衍生殖的根本原因。
因此,為最大限度降低體制內、外企業融資成本懸殊對民間借貸的不利影響,可以借鑒正規融資渠道利率管制經驗。依托中央銀行利率政策,從總體資金分配視角入手,控制流動性宏觀規模、資金投向。即進一步拓展金融管制空間,突破以往國有壟斷壁壘,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從根源上消除負利率,真正實現對高利率民間借貸風險的優化改革。
在高利率民間借貸市場化改革進程中:
一方面,應結合實體經濟發展需要,以社會總需求為核心,對宏觀經濟政策進行調整。同時放寬銀行業存貸款利率浮動限度,允許其自主設定價格,以便保證借貸利率可以真正與市場供求關系相一致,為銀行業在風險定價方面優勢的充分發揮提供依據。而銀行業風險定價能力的增強,也可以促使民間金融體系中社會資本退出,為更加規范、穩定的正規借貸金融體系形成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根據民間借貸區域化特征,結合企業規模、自然人盈利空間及行業、產業變化,可以對民間借貸利率區間進行差異化調整。同時針對民間借貸利率定價虛高情況,制定民間借貸利率定價預警機制。在這個基礎上,利用債券市場發展,約束現今情況下銀行間接融資占比較高情況,全面抑制民間借貸高利率情況。
除此之外,為了避免民間資本流動性過剩,可以在現有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基礎上,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制定一系列浮動匯率制度,強化民間資本管控,保證外匯市場穩定。
綜上所述,當前民間借貸風險、利益共存,為了充分發揮民間借貸有利作用,規避民間借貸風險,相關部門應加快建立民間借貸評估模型,加強對非正規金融領域資金融通數據掌控力度,完善具有針對性的民間借貸理論指導及制度約束機制,積極、主動帶領民間借貸資本向規范、合法軌道運轉,從根本上規避民間借貸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