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蕾
(江蘇銀行內審部)
美國審計總署(1972)頒布的《政府審計準則》首次將績效審計定義為“3E”審計,即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審計。我國內部審計師協會(2013)年發布的《第2202號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績效審計》也對績效審計的“3E”審計內容和方法做了規定,經濟性是將資源消耗降為最低;效率性是指產出與投入的對比;效果性是指目標的實現程度。
劉家義(2004)較早開始研究績效審計,其認為績效審計是由獨立的審計機關和人員對各項資源使用的“3E”進行審計。時現等(2013)認為,我國績效審計仍以合法合規性、財務審計為主,忽視了業務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評價。
蔡利等(2014)認為國有企業更多的是做大規模而不是做優做強,忽略了效率性,審計機構應該進一步推動績效審計,提高企業經營的效果性和效率性。
楊書懷(2016)認為要開展金融績效審計,充分發揮審計的建設性作用,從事后審計轉向事中、事前審計,防范金融風險。
銀行業監管、審計監管部門、審計行業協會、銀行內部管理層均對內部審計部門開展績效審計提出了要求。
根據《關于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做好績效考評工作的意見》(銀監辦發〔2013〕78號)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應至少每年組織開展一次績效考評審計。
2018年1月國家審計署發布的《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審計署令第11號)要求,內審需開展經濟管理和效益審計,并提出提高管理水平并提升績效的建議。
中國內審協會發布的《第2202號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績效審計》要求績效審計要側重從績效的角度發現問題,描述發現問題對績效造成的影響、后果和嚴重程度。
部分銀行由于盈利性水平處于較低水平,資本收益率(ROE)、總資產收益率(ROA)均低于平均值,因此銀行的管理層和審計委員會希望通過績效審計找到提高全行績效水平的突破口。
選用優質抗病性、抗逆性強的品種,可提高作物本身的抗性,可減少藥物的施用量,同時降低藥物對蔬菜的污染。如辣椒選用隴椒2號、3號、航椒5號等;番茄選用魁冠3號、5號等;番瓜選用法國冬玉、長勝等;茄子選茄王、法國長茄等。
商業銀行績效審計是對銀行的各種資產、負債和中間業務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進行評價的一種審計。傳統的財務審計、操作風險審計、合規性審計已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的需要,銀行現在越來越重視績效審計,提高資源配置和資本回報。銀行績效審計主要包括:
3.2.1 經濟性審計
經濟性是指以最低的支出開展經營活動,降低成本避免浪費。商業銀行的各項成本為利息支出、人力費用、業務費用、管理費用等,關注的內容具體包括是否嚴格控制各項存款利息、人力費用、業務費用和管理費用等,節支增效;內部是否制定了有效的財務制度,保證各項支出的真實、合法,嚴格控制成本收入比。
3.2.2 效率性審計
效率性是指投入和產出的比例,即在同等資源的投入下是否產出最大化。包括審計其資金、固定資產、人員等使用效率,銀行間對比較多的效率性指標主要有貸款平均收息率、凈息差、凈利差、資產收益率(ROA)、凈資產收益率(ROE)、風險調整資本收益率(RAROC)、資本充足率等。同時關注人均資產收益水平、人均負債業務付息率等情況,查找效率低下的原因,提高核心競爭力。
3.2.3 效果性審計
效果性是指經營活動目標的實現程度,即最終財務經營成果是否已經實現。對商業銀行的效果性審計,重點是關注實際值與目標值之間的差異,如各項存款、貸款的規模指標是否實現,市場占用率是否有所提升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營業收入、利息凈收入、中間業務收入規模與增速情況,目標完成程度;總行下達的利潤指標如經濟增加值(EVA)是否實現,對經營效果性進行監督、控制和評價。
績效審計的內容包括各項業務運作和經營機構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但是目前銀行內部審計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開展信貸類、操作風險類審計,如業務支出項目的審批流程是否符合制度規定,且開展績效審計時更多的也是關注績效的真實性和合法合規性,業務操作流程是否合法合規,未能從“3E”角度分析銀行經營情況。如費用支出除了審批流程合法合規,未能關注支出是否符合經濟性原則,因為流程合規的不一定符合經濟性;審計過程中未評價資源的效率性,目前大多數銀行的績效考核側重于考核非財務類KPI指標,多數經營機構會為了規模類指標放棄資源的使用效率。
沒有統一的績效管理信息系統,銀行數據量龐大,涉及業務條線、業務品種、考核指標眾多,因此考核數據線上化程度不高。部分考核數據為手工統計,全行難以有統一的績效考核系統統一管理績效數據,計劃財務部在對業務部門考核的時候是以業務部門的數據為準的,總行在對分行考核的時候部分數據是以分行上報的數據為依據的,無法保證其數據真實性,存在自己考核自己的情況,且耗費大量的人力,影響效率。由于績效數據沒有統一的系統管理,審計人員進行績效審計的時候也無法從整體上對績效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進行評價,審計發現缺乏說服力。
根據《商業銀行內部審計指引》(銀監發〔2016〕12號),商業銀行應當配備的內審人員不少于員工總數的1%。但是目前銀行審計條線人員不足員工總數的1%的情況較為普遍。從人員素質來看,人員綜合素質偏低,擁有審計、財務、業務知識的人才緊缺,擁有財務、審計相關證書的人員較少;從年齡分布來看,平均年齡偏大,較多快退休人員被安排至內審部,銀行內審專業性強、涉及面廣,要求內審人員不斷學習掌握新知識、新業務,績效審計是綜合性審計,與以往的合規性審計核查疑點不一樣,更關注的是綜合經營管理情況,識別績效問題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部分審計人員已無法適應現代銀行績效審計工作的需求。
開展績效審計時應善于從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角度進行歸類和整合形成總體評價,對期望值和實際值進行差異分析。績效審計過程中關注人均支出、成本收入比,保證各項支出的真實性、經濟性。績效審計過程中關注投入與產出比,通過貸款平均收息率、凈息差、凈利差、資產收益率(ROA)、凈資產收益率(ROE)、風險調整資本收益率(RAROC)、資本充足率、人均資產收益率、人均負債付息率等指標年度間的縱向對比,行內各分行間、與當地同業進行橫向對比,查找效率低下的原因,對每個環節的風險進行評估,強化經營情況分析和調研。
從銀行系統底層架構著手,規劃和建設全行的“ERP”項目群,力圖打通各系統間的數據壁壘,實現全行的數據共享,減少人工計算、人工統計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根據績效考核指標自動生成各機構的考核數據,提高績效數據的全面性和準確性。在此基礎上在審計系統中加大績效審計相關報表和指標的開發力度,根據績效系統中的數據審計系統中自動運算生成報表和各類審計關注指標,有利于提高審計工作效率,保證審計的公正性和客觀性,且便于事中監測。由于數據全部從系統中自動獲得,避免了人工提取數據、調閱資料,提高信息透明度,提高績效數據準確性。
在人員數量方面,按照監管規定提高內審人員配置比例,確保審計隊伍人員的充足。在培養內審人才方面以項目為驅動,以審代訓。審前召集專業化人員集中學習,審后及時總結經驗并予以固化,積累形成相關業務領域的審計指南,增進信息共享和經驗傳承,為審計新人提供指導。績效審計是綜合性審計,更關注的是綜合性的經營管理分析,因此要求審計人員在開展審計的時候要從點想到面,從微觀發現上升到宏觀層面,因此績效審計需要復合型人才。在開展績效審計時,不僅需要財務、銀行知識,還需要管理視角,善于從不同領域分析對比查找問題,應將財務、信貸、創新業務、IT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進行合理搭配,分別利用各自特長最終形成合力,提高績效審計發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