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娜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
我國金融機構主要分為銀行機構、證券機構、 外匯機構、保險機構,因此在論證我國金融壓力因素中,我們要結合上述四大金融機構的近年來發展進行展開,辯證看待四大金融機構對我國金融壓力的影響,并通過有效的預警機制和風險把控措施等減少四大機構對我國金融壓力的影響,降低金融風險,推動我國金融的整體穩健運行。
金融壓力指數是金融壓力的直觀反映,主要是指由一國各主要金融行業的相關指標體系構成的數值,一方面可以直觀反映國家整體金融體系的不確定性和預期損失變化所承受的總體風險及壓力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準確對潛在風險進行評估,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國家要面臨的金融壓力水平,幫助國家金融決策者和市場參與者全面評估金融市場的潛在風險,進而防范金融危機的出現,促進國家經濟穩定增長。根據我國金融四大機構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影響程度,我們可從銀行、股市、外匯及保險市場四大行業中選取相關指數進行切入,構建并完善我國的金融壓力指數,具體如下:第一、銀行金融壓力指數。銀行是各國金融市場的主要融資渠道,扮演著社會資金優化配置的角色,是金融壓力指數的主要因素之一。銀行作為金融市場的主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要實現金融市場的資金儲備和運作,另一方面要保證金融體系的穩健增長;但隨著近年來金融市場的多元化發展,銀行仍與其他金融機構并肩而行,指揮著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健發展。第二、證券金融壓力指數。證券是股票等金融行為的官方名詞,通過股票市場的收益情況可以反映股票市場下跌或上漲時市場所面臨的巨額預期損失、股票市場的波動等,其中上證綜指月度收益模型可以對證券市場的投資行為和心理等進行進一步剖析;第三、外匯金融壓力指數。外匯是我國同國際其他國家進行交易的重要體現,隨著匯率變化率、負的外匯儲備變化等可以綜合評估我國外匯機構所面臨的壓力。例如外匯市場的動蕩會引發我國國內金融市場的變化,減少進出口貿易,進而影響我國外匯金融市場的穩健發展,給外匯相關的機構或部門增加壓力;第四、保險金融壓力指數。保險機構和銀行機構相輔相成,是我國金融市場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近年來保險行業的不斷發展,保險賠付金額及規模等會直接影響保險監管行業的管理和保險金融市場的穩健。
中國金融壓力指數從2002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先后發生幾次震動,結合2002—2019年的經濟發展走勢來看,現將中國金融壓力指數走向幾個階段總結如下:第一、2002—2005年,中國金融壓力指數平穩運行,壓力較小。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從此中國經濟開始步入世界舞臺,世界貿易組織是當今世界處理貿易問題的重要國際組織,其基本職能是制訂和監督執行多邊貿易規則、組織多邊貿易談判、解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間的貿易爭端,對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這個全球最大的多邊貿易體制,代表著中國經濟從此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經貿緊密相關,其不僅有利于改善我國的國際貿易環境,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促進我國國際貿易事業的發展,同時也為中國的對外經濟貿易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可以幫助國家吸收更多的外國投資,促進內地經濟健康迅速地發展。對于中國來說,加入世貿組織后,國家的經濟體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逐漸趨向于國際經濟體制,同時產業形態和投資環境也不斷得到完善,截止2005年底,國家的金融市場已由內需購買不足逐漸轉化為內需上升,金融市場呈現出穩定良好的運行態勢;第二、2005—2008年,我國實行匯率市場改革,對外匯金融市場進行整合和完善,此階段我國金融壓力指數逐漸升高。我國從 2005年 7 月啟動了匯率市場化改革,施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期化解匯率風險,其主要是指一國貨幣對另一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根據供求關系自由波動,進行匯率之間的轉換,具體表現為當供過于求時,匯率下浮、 當求過于供時,匯率上浮。其中匯率浮動帶有一定的政府宏觀調控意識,即分為自由浮動及管理浮動,自由浮動指的是政府任憑外匯市場供求狀況決定本國貨幣同外國貨幣的兌換比率,不采取措施;而管理浮動則是指政府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引導市場匯率向有利于本國利益的方向浮動。基于我國2005年之前的固定利率外匯政策來看,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是符合我國未來國際外匯市場和經濟發展所需的重要內容,于是2005年我國開始實行外匯利率制度改革,實行浮動利率政策,具體表現在人民幣匯率的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即是要根據我國自身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決定外匯匯率的變化和浮動,既充分考慮對宏觀經濟穩定、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影響,同時在政府宏觀管理上要能夠全面控制住,出現金融市場動蕩和經濟大的波動,影響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健運行。結合實踐證明,我國2005年的匯率改革非常成功,此期間我國外匯儲備較集中,沒有出現大量流失的情況,同時自動調節國際收支,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通過膨脹的風險 ,但由我國外匯儲備的迅速增加和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之間升值明顯使得外匯部門金融壓力逐漸增大, 所以從 2006 年起金融壓力持續上升;第三、受2007—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影響,我國金融壓力指數達到第一個峰值。在我國遭受2007年上半年短暫的金融壓力后,由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危機也嚴重使我國金融壓力指數一路走高,最終在 2008 年達到第一個峰值,具體表現為中國在外匯改革中儲備了大量外匯,使得我國免于此次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但中國金融資產在美國的實際損失卻不容小覷,如中投對大摩、黑石、貨幣基金的投資等。同時,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分工高度化的金融市場背景中、中國勢必會成為國際金融市場對經濟危機的買單一族,逐漸出現國內市場內需不足、通脹、通縮、滯脹等,因此金融市場壓力指數出現第一個峰值;第四、2008年至2009年,基于國際市場中各國對金融危機影響而出臺的一系列經濟振興措施,使得全球經濟逐漸復蘇,同樣我國金融壓力指數逐漸下降。但在2010年間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影響,使得我國金融壓力指數小幅度攀升,而2012 年受我國金融市場中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引導,金融市場壓力指數暫行放緩;第五、2012年至2019年,因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加速,國內內需不足,加上國際金融市場中銀行、外匯、保險等主要機構的運行影響,使得我國金融壓力呈現上升趨勢。例如2012 年以來, 各金融機構壓力指數漸趨平緩,但因期間政策的牽引等,也會出現小幅度波動,雖然指數呈現上升趨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小幅度緩慢上升,只要我們緊跟國際市場金融政策,采取有效的金融風險防范措施,可以將金融壓力指數控制在可期的范圍內。
結合2002年至2019年我國金融壓力走勢運行分析來看。銀行機構、證券機構、 外匯機構、保險機構四個部門對我國的金融壓力有著先行的導向作用,其中證券市場影響最為顯著。但是由于我國前期的外匯儲備較大,所以在前期風險防范準備工作中占據一定優勢,但因為銀行機構、工業增長值等因素的波動,同時加上國際金融市場外部環境的影響,我國金融壓力仍存在,對此我們應正確看待金融市場的變化,結合國際市場和國家內部經濟發展實情進行防范措施風險的完善。2020年作為全球經濟走勢關鍵的一年,雖然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面臨一定的損失,但和2008年全球危機相比,我們國家在國際金融市場中扮演的角色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我國經濟的逐漸向暖,金融壓力指數雖然受到疫情制約而出現短暫震蕩走高,但結合近1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和風險防范準備來看,我國金融壓力在未來幾年來仍會保持相對較穩定的趨勢發展。
金融壓力作為反映一個國家金融市場是否穩健發展、良好運行的指標,對于各國的金融市場發展有著重要導向作用,結合我國2002年以來的金融市場發展來看,主要出現過2次動蕩,一次是受全球危機影響,另一次是受歐洲債務危機影響,其中銀行機構、證券機構、 外匯機構、保險機構是影響我國金融壓力指數走向的主要因素。受2020年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再次陷入危機,但結合我國前期的金融風險防范措施來看,我國雖然會產生小幅度的金融壓力,但是整體趨于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