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娟
(中國共產黨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委員會黨校)
企業的稅收產生是和企業的經營活動流程相關聯,經營流程不同,企業產生的稅收結果也不同。企業稅收的三大環節,主要由產生環節、核算環節和交納環節組成。核算環節和交納環節主要是由企業財務部門完成的,是事后監督環節。而最主要的事前控制環節是企業稅收產生環節,一般是由企業法律部門根據業務發生情況簽訂合同,由業務過程決定稅收情況。由此,決定企業稅收風險防控環節,就是企業稅收產生環節。
合同的簽訂決定企業業務過程,業務過程產生稅收,只有加強業務經營過程中的稅收管理,才能真正做到防范稅收風險。因此企業要從經濟合同的簽訂入手進行稅務管理,即企業要從經濟合同的簽訂開始控制和降低稅收成本,企業控制和降低稅收成本的源頭就是經濟合同的簽訂環節。
不論何種經濟合同,合同條款內容一定會涉及合同主體一方或多方的涉稅義務,稍有偏差,造成的財稅差異很大,面臨的法律風險差異也很大。
簽訂經濟合同的事前原則:①財務人員應當積極參與經濟合同的簽訂。在事前擬定合同條款時,財務人員就應當事前參與到合同的簽訂中,運用專業的稅務知識規避不必要的稅務風險。②財務人員應做好涉及該合同的稅法知識儲備。財務人員在簽訂合同中必須具備一定的稅務知識,簽訂的合同,既要降低企業成本,又要避免稅務風險。③與法律顧問充分溝通。在簽訂合同之前,對于法律顧問進行溝通,從法律角度把控好合同法律風險,避免出現合同法律漏洞。
簽訂經濟合同的事中原則:①嚴格審核合同涉稅條款。用專業的眼光嚴格審核合同中的涉稅條款、價格、品名、交貨期、交貨地點以及相關的違約責任等問題。②與合同當事人另一方財務人員對涉稅條款進行磋商。合同雙方一起對合同中的涉稅事項進行協商,共同處理好合同的涉稅事項,做到合理合法合規。
簽訂經濟合同的事后原則:①實時監督合同的執行情況。按照稅法的相關規定和相關條款來進行涉稅處理,規避稅務風險。②按國家稅收和法律、法規規定處理經濟合同的涉稅事項,規避稅務風險。
超范圍經營的法律后果與涉稅問題:如有一個C公司,其企業法人營業執照上的經營范圍無銷售板材項目。C公司卻與D公司簽訂了一個銷售板材合同,超出了C公司的經營范圍,該合同是否為有效合同呢?合同法司法解釋一第10條,當事人超越經營范圍簽訂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認定合同無效。但違反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以及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經營規定的除外。
合同是有效的,但是是有風險的,比如說,在《公司法》(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32條,公司更改經營范圍的,應當自更改決議或決定作出之日起30日內申請變更登記;變更經營范圍涉及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決定規定在登記前須經批準的項目的,應當自國家有關部門批準之日起30日內申請變更登記。所以說,按照公司法的規定,C公司變更經營范圍應去工商管理部門申請變更經營范圍的登記手續。
如果C公司沒有去工商管理部門變更經營范圍,又會有什么后果?在《公司法》第69條規定,公司登記事項發生變更時,未按照本條例規定辦理有關變更登記的,由公司登記機關責令限期登記;逾期不登記的,處以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其中,變更經營范圍涉及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決定規定須經批準的項目而未取得批準,擅自從事相關經營活動,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
故C公司防控措施:C公司依法及時辦理工商變更登記手續。超范圍經營的稅務風險及防控稅務風險:銷售方C公司在實際征管中常面臨增值稅發票開具的尷尬局面,增值稅發票開具的應稅項目中無板材商品代碼,C公司實際經營范圍與開具發票范圍不一致,簽訂合同貨物品名與發票開具名目不符,存在開具虛假開具發票涉稅風險,后果很嚴重。購買方D公司需謹慎防范C公司虛開增值稅發票的風險。
防控措施:銷售方C公司及時辦理稅務登記變更和領取發票手續。購買方D公司核實銷售方C公司的經營范圍等信息,合同簽訂前取得銷售方C公司的工商營業執照、相關資質證書復印件,合同執行中信息不對等的發票應當拒絕接收。
甲公司與乙公司簽訂貨物買賣合同,合同標的為人民幣800萬元。合同約定:合同生效后十日內,甲方向乙方交付貨物,乙方在收到貨物驗收合格后,七日內支付全部貨款,合同生效后,甲方如期交付了全部貨物,但乙方未能如期支付貨款。按稅法規定,甲公司計算銷項稅800÷(1+13%)*13%=92.04萬元,依法繳納增值稅。雖然沒有現金收入,但由于銷售產生利潤,該筆貨款已作為收入計算應納稅所得額。也因此繳納了相應的企業所得稅。甲公司苦不堪言。
雖然后來乙公司支付了貨款,但是,納稅資金產生的貨幣時間價值也是不容小視的。可以選擇有利于降低稅負的貨款結算方式來簽訂經濟合同。
(1)明確按規定提供發票的義務。銷售合同要注意防范風險,因為增值稅專用發票是由國家管理的一個重點,尤其是增值稅專用發票可以作為進項稅抵扣的,是真金白銀,多抵扣了一份國家就少收一份稅款。國家會關注發票的一個真實性、合法性和相關性,合同條款當中就應該注意要明確按照規定提供發票的時間、內容、稅率、形式,向供應商提供發票的時間要求等等,這是需要注意的涉稅條款。
(2)供應商提供發票的時間要求。在銷售合同中明確供應商提供發票的時間點,催促其發票傳遞時間,促使供應商按時完成合同。
(3)供應商提供發票類型的要求。在銷售合同中明確提供專票或普票,發票的稅率,合同越明確稅務風險越低。
(4)發票不符合規定所造成的賠償責任。善意取得虛假發票,同樣的進項稅額是不能抵扣的。這對企業來說就是一種損失。可以在合同條款當中規定如提供的發票出現不符合規定的,是以追訴對方公司責任并承擔賠償責任的,這個涉稅條款,可以控制稅務風險。
合同決定了業務流程,業務流程又產生了稅收,簽訂一份合同都應包括了哪些呢?如租賃合同有付款時間,企業所得稅的管理規定,租金收入涉及企業提供固定資產包裝,或者其他有形資產的使用權取得的租金收入,按照合同約定的承租人應付租金的日期確定收入的實現,租金收入在合同上怎么約定租金的應付日期,那這個日期就是確認收入實現的一個日期,即一個納稅時點。這是租賃合同付款時間的一個基本規定。
(1)租賃期限跨年度租金提前一次性支付的選擇。在國稅函〔2010〕79號的租賃合同中規定租賃期限跨年度租金提前一次性支付的,根據實施條例,費用配比原則,出租人可對上述已確認的收入在租賃期內分期均勻計入相關年度收入,按照這個文件規定有兩種選擇性:比如合同是跨年的,一簽簽了三年的租賃合同,但是一次性收取了300萬的租金收入,可以一次性確定300萬的收入,也可以把這300萬按照三年每一年確認100萬的收入來進行所得稅的申報,這是企業所得稅法和國稅函〔2010〕79號文之間的一個差異,但是有兩個文件同時并存,作為企業來說,可能就會選擇一個對企業最有利的一個方法來鑒定我們的這個相關年度的一個收入,這是因為稅法的不同規定而產生的差異。
(2)租賃標的物劃分的涉稅問題;房產=房屋+裝修設備+家具+停車場+……;房產租賃收入=?設備的租賃不征收房產稅,只征增值稅;家具的租賃不征收房產稅,只征增值稅;停車場租賃不征收房產稅,只征增值稅。
合同決定了稅負的一個高低,是降低稅收成本的一個源頭。如果把租賃合同分別進行了簽訂,房產稅的計稅基礎就降低了,自然而然交稅的成本就降低了。這就涉及到房產稅怎么樣去繳納的一個前提,租賃合同如果簽訂不當,就會造成多交房產稅。因此,房產租賃的價款中不應含有設備、家具、停車場的租賃等。不要把合同打包捆綁的成總租金收入來簽訂合同,否則就要全額繳納房產稅。而應分別去簽訂租賃合同。這樣一方面降低了稅務風險,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稅收成本。
合同簽訂一定要按照稅前的資金去簽訂,否則就提高了納稅成本。在合同簽訂時有一些后續管理。整個的業務操作過程中要全程進行管控的,適當采取一些補救措施:
(1)全過程管理。必須與相關部門和人員的有效聯動,全員形成合同的管理意識,如公司的管理部門對施工進度的控制,財務部門控制資金流和合同結算尾款的控制、成本的控制,法律部門對合同變更的控制。合同運行過程當中應把稅務風險控制在合同履行過程,層層把關。
(2)全員管理。全員參與,全部門參與,每一個部門都針對自己合同關注點進行風險控制,把風險控制在無形當中,合同簽署生效后,相關跟進的環節是非常重要的。
(3)妥善保管合同。每一個部門都積極參與幫助企業控制風險,妥善保管相關資料。在傳遞的過程當中,要有相關簽收流程,本著謹慎的原則控制風險,否則隨意交接了,一旦丟失也沒辦法去查找,沒辦法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4)建立合同履行的運行機制。加強對合同的統計監督和入檔的管理和建立完善的合同統計制度,監督合同履行,防范出現合同法律糾紛,對各部門的合同履行進行監督跟進,總結合同履行正常率或異常率,建立合同履行的運行機制,
(5)合同履行預警機制。合同履行很重要,要建立合同履行的預警機制,把風險要降低,最好是在訴訟之前把相關的一些爭議都解決掉。
(6)檔案的管理和分類歸檔,科學分類完整保管也是非常要,在后續的合同管理當中,也要全員參與,積極跟進,一旦出現問題,及時補救,把一些風險降低在前端,避免出現訴訟和法律責任,幫助企業控制風險。
(7)繳納合同印花稅。簽訂的合同要在次年年初15日內根據合同價款繳納不同的印花稅。如果合同涉及兩種以上的印花稅,最好分開簽訂合同,避免從高繳納印花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