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歡
(大連醫科大學)
根據財政部的要求,2019年1月1日起,高校開始施行《政府會計制度》(以下簡稱“制度”)。如今,“制度”已施行一年有余,結合政府會計制度的適應情況,在對《政府會計制度》深刻理解領會的基礎上,以天財高校財務管理信息系統v6.0以下簡稱“天財系統”)為例,梳理了在進行新舊會計制度轉換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和成功經驗,著重探討了其工作重點及相關建議,希望能對高校新舊會計制度轉換提供參考。
“制度”指出,高校會計由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構成。對財務人員來說,一筆業務同時編制財務會計分錄和預算會計無疑會降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分錄編制錯誤的可能性。因此,高校如何輕松實現對收支業務采用“雙分錄”的核算方法成為政府會計制度轉換的工作重點。目前,“天財系統”是通過財務分錄自動觸發生成預算分錄來解決該問題。根據“制度”要求,“天財系統”在進行會計核算時采用了會計科目、功能科目以及經濟分類科目三個維度,但由于高校業務種類復雜,數量繁多,“天財系統”通過設置部門碼,項目碼的方式,對核算內容加以分類整理,實現預算分錄的自動觸發,減輕財務人員的工作壓力。
“制度”的施行導致財務工作發生巨大變化。具體來說,高校進行政府會計制度轉換的工作重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
“天財系統”通過科學合理地設置部門碼和項目碼,幫助財務人員在按照有關規定提供必要的會計信息的同時,能夠減少不必要的會計科目層次與會計科目數量。借助“天財系統”的信息化技術手段,高校可以自行設置項目輔助信息。這些項目輔助信息使得財務人員在簡化會計科目設置的情況下,同樣能獲得支出性質(基本/項目支出)、資金性質(財政/非財政撥款)、資金來源(資金具體來源渠道)等信息。
財務人員通過加強對項目輔助信息的完善,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核算準確度,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工作強度。在利用“天財系統”進行制單時,財務人員可以通過輸入部門碼和項目碼,自動生成諸如費用科目類款項、財政支出類型、預算類型、基本支出人員公用屬性等信息,簡化了財務人員制單的工作內容,確保了財務人員核算的準確性,滿足了“制度”中的政府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結合“制度”的相關要求,“天財系統”的設計理念是通過財務會計科目與預算會計科目的對應關系和項目輔助信息自動生成預算分錄。雙分錄觸發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判斷是否有現金業務,是否應該生成預算分錄;對于應該生成預算分錄的業務,判斷會計科目設置功能中是否對該科目進行標識,如果被標識,應按照標識的規則生成,否則按照“財務預算分錄科目對照表”生成。例如具有“周轉性質”和“押金性質”的往來款,由于沒有形成預算收入和預算支出,故在科目設置信息中對其標識不生成預算分錄。
“天財系統”在實現預算分錄的自動觸發功能時,對項目輔助信息的要求較高。以某省屬高校D大學為例,該校全日制在校生13200人。據統計,截至2019年12月31日,學校共有項目5000余個。為了順利完成政府會計制度轉換,D大學財務人員需要將這5000余個項目逐一研判,細致區分項目類型,在每一大類下在項目字典中完善項目輔助信息,如項目類型、項目類別、預算收入資金來源、預算支出類型等,為日后更好地進行項目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根據“制度”,在核算的過程中,費用與預算支出的確認存在一定的時間差異。為了滿足“制度”的相關要求,“天財系統”提出“歸集項目”的核算模式。作為財務會計信息與預算執行信息時間差異的橋梁,“歸集項目”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之間存在的沖突。另外,“天財系統”還提出了“對沖處理”的核算模式,防止相同會計要素內部虛增預算支出,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
具體來說,運用“歸集項目”解決時間差異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費用核算的同時,將資金額度從相應的項目轉入歸集項目,實際支付資金時無需再按照原項目逐筆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出納工作;從“歸集項目”實際支付資金時,利用科目標識功能,不再生成預算分錄,防止虛增科目余額;“歸集項目”實現了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的項目額度同增同減,真實反映項目預算的實際執行情況。
“制度”指出“事業單位基本建設投資應當按照本制度規定統一進行會計核算,不再單獨建賬,但是應當按項目單獨核算,并保證項目資料完整。”在實際工作中,有些高校為了簡化工作流程,仍舊采用合并報表的簡易做法來進行高校基建賬務的財務管理。但事實上,這種做法并不正確。基建并賬并不是簡單的數字加減,而是需要將高校作為一個會計主體,統一進行會計核算,徹底告別“雙主體”和“并表”時代。
以D大學為例,截至2019年12月31日基建賬套上存在尚未決算的基建項目。因此,D大學在進行基建并賬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科目設置問題:兩種會計制度下的科目并不是完全一一對應的,如原總賬科目“預付基建工程款”對應新總賬科目“預付賬款”下設“預付基建工程款”一級明細,并設置了“預付工程款”、“預付備料款”、“其他預付款”等二級明細,這時就需要財務人員對科目余額進行拆分歸類;項目設置問題:原會計科目設置可能將“工程項目”、“供貨與施工單位”等都作為總賬科目的明細科目,但是在并賬以后,項目應以“工程名稱”命名,將“供貨與施工單位”作為輔助信息;科目余額問題:由于是會計期間并賬,因此,基建并賬需通過會計憑證錄入方式來完成,根據會計科目屬性將科目余額,借記或貸記到新賬中。
利用這次改革的契機,高校應加強各部門間業務的融合,深入推進財務信息系統與資產管理系統、人事管理系統、科研管理系統、合同管理系統等系統的對接工作,加強高校對資產以及負債的管理。例如,科技處的科研管理平臺與財務處費用核算之間的對接,招標采購中心的招標采購平臺與財務處的政府采購結算之間的對接,教務處的學籍管理系統與財務處的學費管理模塊之間的對接,以及現合同簽訂系統與財務處的收入核算之間的對接。通過對高校信息化建設的加強,最終實現減輕財務人員的工作壓力。
“制度”的施行導致高校財務人員對會計核算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為此,高校財務人員需要進一步完善財務管理制度、預算管理辦法等相關制度。一套行之有效的內控制度對高校而言就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在固定資產、存貨、長期投資等方面。此外,制度還提出“政府會計主體應當編制決算報告和財務報告。”這兩項報告能夠向使用者提供與預算執行、財務狀況、運行情況和現金流量等情況有關的信息,幫助財務人員清楚當前存在的風險,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措施。總之,通過完善內控制度建設,高校可以保障制度有效落實。
經濟分類作為政府會計制度核算的一個維度,對財務核算、特別是預算和決算,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未來,高校財務人員需完善項目額度的限制,不僅對項目的總支出額度進行限制,還要對其各經濟分類額度進行限制。通過對項目額度的雙重限制,高校可以實時了解預算的執行情況,提高預算執行的執行效率,符合當前“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時代要求。
“制度”施行后,財政部表示,將研究制定政府成本會計制度,適時推行政府成本核算。對于高校的成本構成來說,間接活動明顯多于直接活動,成本核算對象層次較多,因此,作業成本法是最為適用的方法。為了更好夯實成本核算基礎,高校財務人員應該更好地分攤現有的歸集成本,如工資、水電費等,按照教學、科研、行政、離退等角度分攤,為后續科學開展績效考核、成本核算等提供扎實有效的基礎。
一項新會計制度的有效執行,離不開財務工作者的大量實踐。2019年是“制度”施行的初年,由于時間較短,高校財務管理工作難度上升,對于一些業務的處理產生了分歧,雖然財務人員正在積極尋求解決方案,但是仍有部分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或者尚未暴露出來。長期來看,由于“制度”的施行,高校的財務日漸公開化、透明化,有利于提升其廉潔性和高效性。
筆者相信,在不久的未來,經過財務工作者的不斷努力,“制度”一定會被不斷完善,最終建立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現代政府會計制度,實現科學、全面、準確反映行政及事業單位的資產負債和成本費用,發揮其在國家治理中重要作用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