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美娜



摘 要:天一閣博物館歷來以收藏明代地方志、科舉錄著稱。近年來,天一閣博物館大力發展中國特色文獻的收藏,不斷豐富館藏資源,如今已成為浙東第一家譜收藏中心。自2017年起,天一閣博物館啟動家譜修復工作,根據《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的要求挑選出亟待搶救的家譜,編制規范科學的修復方案,展開有序的修復工作。文章以浙江遂安《湖峰王氏宗譜》的修復為例,展現家譜搶救性修復的全過程。
關鍵詞:天一閣;修復;加固;染色;家譜
天一閣博物館歷來以收藏明代地方志、科舉錄著稱。其館藏家譜除原存的蘇洵《蘇氏譜》和《廬陵曾氏家乘》之外,其余都是新中國成立后續增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鄞縣通志館移交的;二是從“文革”中搶救出來的。自20世紀90年代起,天一閣博物館接受民間捐贈的家譜近70部,900余冊。數字化工程啟動后,陸續掃描家譜600余部,2000余冊。在館藏家譜數字化平臺上,能夠查詢到的家譜有400余部,此舉奠定了館藏家譜文獻收藏、研究和利用的基礎。2014年12月,天一閣博物館向民間藏書家征集到浙江家譜15部,110冊。2015年10月,征集浙江家譜132部,573冊。2016年7月,征集浙江家譜166部,626冊。通過這三次民間征集,極大地豐富了館藏浙江家譜的數量。隨著家譜的捐贈與征集,天一閣博物館的家譜成為除科舉錄和地方志之外的又一收藏亮點。天一閣博物館大力發展中國特色文獻收藏,不斷豐富館藏資源。如今,已經成為浙東第一家譜收藏中心。
自2017年起,天一閣博物館啟動家譜修復工作,對新征集的浙江家譜進行搶救性修復。由于這批家譜歷史久遠,之前保存的庫房環境相對簡陋,室內無溫濕度控制系統,也無防霉措施,其濕度和溫度均不適合紙質文物的保存,因此對保存的家譜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危害,如書皮缺失、紙葉絮化、動物損害、水漬、污漬、霉斑、皺褶、變色等,若不及時搶救,恐將難以長久地保存下去。天一閣博物館古籍修復部按《WW/T0026-2010 館藏紙質文物病害分類與圖示》的要求進行了病害調查和整體評估。根據《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的要求,挑選出亟待搶救的家譜,編制規范科學的修復方案,展開有序的修復工作,浙江遂安的《湖峰王氏宗譜》就是其中需要修復的一部家譜。
1 修復前狀況記錄
1.1 外觀面貌
浙江遂安《湖峰王氏宗譜》存18冊,民國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裝幀特點為六眼線裝,封面為紙質單邊扣皮形式,封面褪色、殘缺均十分嚴重,并存在人為修補的痕跡,多數卷冊的書簽缺失或不全,卷十二冊書簽尚存,可見其全貌特征。個別卷冊的封面中有墨色書寫或中性筆書寫的卷次編號,書角無綾絹包角,書根無書根字。此譜每一冊的外觀尺寸、重量略有不同,需要逐冊記錄翔實的數據。由于多數卷冊的裝訂線尚未完全斷開或松散,因此書身的書口和書背均較為整齊,但天頭和地腳的紙張邊緣參差不齊,紙質脆化、殘缺。將宗譜裝訂線與封皮拆解后,書頁靠一對螞蟥釘緊固書身(圖1)。
1.2 紙張特征
修復前,分別對宗譜中的書頁、書頁泛黃部位、書簽、封面、封面托紙(白色)、封面托紙(黃色)、牌記進行了逐一測定。運用科學的檢測儀器對其纖維成分、厚度、白度、色差、pH酸堿度進行檢測分析。
通過對檢測數據的分析判斷,上述幾種檢測對象的紙張材質雖有相似但略有不同。從外觀形態來看,紙色差異明顯,手觸不同紙質的手感各不相同,紙張簾紋有所區別,這些數據和現象為修復人員選配修復用紙提供了更多的參考和依據。書頁泛黃部位的紙張邊緣綿軟無拉力,急需實施紙張加固處理。館藏紙樣庫中尚未存有與其紙色相近的修復用紙,因此需要在現有的紙庫中選取與此厚薄度相宜、材質相同或相似的紙張,確保修復的材料可逆、天然。遵循古籍修復原則中“適宜性”“協調性”“可辨識性”等原則,運用傳統古籍修復技藝,對其修復所需的手工紙進行再染色處理。
2 病害分析
浙江遂安《湖峰王氏宗譜》所存的18冊中,部分卷冊天頭和地腳的紙張邊緣或因蟲蛀鼠嚙、人為損傷、紙張老化等原因脆化嚴重,書頁中有些殘缺縱向深度很大,并已深入到版框或文字部分,有些書頁表面的局部區域較脆,受外力和內力的影響,逐漸形成了細小而密集的孔洞,如不及時修復很可能形成更進一步的缺損或斷裂,甚至造成文字的缺失(圖2)。因此對脆化缺損的部分需要采用適合的加固材料,運用可逆性黏合劑實施修復,增強這部分紙張的牢固度。此部宗譜部分卷冊紙張變色嚴重,特別是卷首冊紙顏色變化情況尤為明顯。卷首冊變色病害主要集中在封面和書頁天頭處,在長期的收藏使用中,因保管不善,卷首冊封面或因受日光暴曬、塵土黏附等原因,封面紙色老化磨損逐漸褪色。書簽掉落殘缺,曾經被書簽遮蓋的區域紙色呈天青色,而暴露在外的紙色早已褪成蟹青色,封面處于“一面兩色”的狀態。在天一閣博物館館藏家譜類書籍的搶救性修復中,此病害十分常見。書頁的變色表現為天頭顏色較其他部位的紙色偏深,呈茶黃色,這是因為紙張發生了物理或化學反應所致。在此種情況下,考慮到不同病害應該運用不同的修復手段區別對待,在本次修復中遵循古籍修復原則中的協調性原則,對發生變色的病害保留歷史信息,逐一選取相近的紙色對變色區域的殘損進行修復,必要時需對修復材料進行染色。
3 修復方案的擬定
修復方案是指導修復過程更科學、更利于古籍壽命延續的準則之一,通常在制訂修復方案時,會盡可能地擬定出2~3個修復方案供修復人員參考和選擇,這項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需要修復人員和主持修復項目的負責人一同參與。確定修復方案之后,也并非一成不變,需要在具體修復實施的過程中,針對突發狀況及時調整。修復人員必須具備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能因地制宜、科學嚴謹地結合實際做出及時的調整。因此,在制訂修復方案時,盡量把可能出現的問題考慮全面,選擇適合的應變方法,從而使后續的修復過程更加順利。首先浙江遂安《湖峰王氏宗譜》中病害種類最明顯的是紙質脆化,這需要做大量的修補和加固處理。其次是封面顏色的不均和嚴重的褪色。因此,在制訂修復方案時,首先要著重考慮修復加固后整冊的平整度問題,最后是人為修補痕跡的去除及封面顏色的染制問題等。
4 修復實施過程及修復中的關鍵步驟
浙江遂安《湖峰王氏宗譜》書頁的天頭、地腳、版心均有紙質脆化的現象,并且紙質綿軟無拉力,遇水卷曲成絮,修復時選用馬尼拉麻紙加固,然后再粘貼補紙,加固時要錯落有致,以免修復后同一位置過厚。粘貼的補紙與原書頁破損邊緣的搭接寬度不要過寬,盡量控制在1毫米以內,部分書頁可以選擇古籍修復技藝中的隱補技法,均衡整冊書破損區域的厚度(圖3)。
浙江遂安《湖峰王氏宗譜》破損區域顏色泛黃,為使書頁紙色勻稱,為使修復后這一區域的紙色與周圍紙色協調,必須對加固材料馬尼拉麻紙進行染色。馬尼拉麻紙是古籍修復中常用的加固材料,其紙張輕薄,纖維細長,是用于提高紙張強度的輔助材料。在染制這類紙張時,最好整批浸染,因為馬尼拉麻紙紙張薄軟,纖維孔隙大,透水性強,單張刷染操作困難,耗時耗工,因此不建議單張刷染。整批浸染時要注意幾個關鍵步驟:①熱水染色。②分沓浸染。③吸水撤潮。④及時分層。想要紙色染均勻,必須要將分沓浸染過的紙張,經過吸水撤潮后及時分揭出若干份,層次薄一些,5~7頁為一份,懸掛陰干。待紙張完全干燥后,再一張張分揭出來備用。
浙江遂安《湖峰王氏宗譜》的封面殘損嚴重,個別封面有人為修復的痕跡,而且使用的修復黏合劑也十分黏稠,在修復封面之前必須將這部分人為痕跡去除。在修復實施的過程中,需要用熱水將人為修復痕跡的區域浸潤,再用塑料薄膜將其悶住防止水分流失,待黏合劑軟化后再試著從邊緣處慢慢揭取。封面殘缺需要修復,天一閣博物館的紙樣庫中并無與其色系相匹配的封面紙,需要染制一批補紙進行修復。在染色前,修復人員發現部分封面的書簽脫落,露出的底色與周圍顏色不一致,并且殘缺不全。在染制封面紙時,筆者嘗試了一種“一面雙色”的新技法。先將呈現于一張封面中的兩個顏色分別調試好,再分別刷染在同一張補紙上(圖4)。需要注意的是,在刷好第一個顏色后,緊接著刷第二個顏色,這個操作要一氣呵成。接著用毛筆在兩色之間來回畫幾下,使其顏色自然過渡,制造漸變的效果,待整張紙刷好后即可懸掛陰干。倘若這一遍顏色不夠飽滿,可以等紙張干燥后用此法再次刷染,直到顏色適合(圖5)。這種方法在操作中有一定的難度,十分考驗修復人員對染色技法掌握的熟練程度,需要在實踐中慢慢體會。
浙江遂安《湖峰王氏宗譜》整套書共18冊,在館藏家譜中也稱得上是卷冊較多、體量較大的。從殘破程度上,并不如大家所期待的那樣破到“驚艷”,但是筆者認為它仍有“亮點”。整套書的修復和單冊書的修復相比較,前者的修復要求比后者更高。我們知道根據《古籍修復規范和質量要求》,修復后的古籍其書根、書口必須整齊,側邊呈90度直角。單冊書尚且容易實施,整套書就要困難得多。必須要從中找出一張標準頁,所有卷冊均按照這張標準頁進行修剪。整套書疊在一起時,書根、書口必須分別保持在同一平面,且側邊呈直角。另外,整套書不能出現厚度不均高高低低的現象,一旦發現不平整需要及時查找原因做出調整,避免長期疊壓造成古籍變形。
5 結語
修復人員在修復浙江遂安《湖峰王氏宗譜》這套冊頁時,最大的收獲就是在已掌握傳統染色技法的基礎上,創建出一種新的染色方法,并將其應用到實踐修復中,其修復效果得到了專家的認可,修復過程科學可逆。這種方法對于修復大塊面積殘缺,紙色不均的封面或書頁,可以說是另辟蹊徑。因為是用整紙修補的,所以沒有補紙拼接的痕跡,顏色自然過渡,整個封面紙色協調,渾然天成(圖6)。
(此案例入圍2019年浙江省古籍保護中心承辦的“古籍修復成果評選”活動;入選2020年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辦的“古籍修復技藝競賽暨古籍修復成果展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