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雯文 姚思琪
★基金項目:2017年南京林業大學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經管類本科專業課程微課教學調查研究”(2017NFUSPITP160)。
摘要:作為互聯網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有益探索,微課擁有傳統課程所不具備的便利性高、針對性強、應用性廣等優勢,是高校教學方式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重點研究了微課在高校教學中存在的實施落實、平臺建設以及開發技術等問題,并針對性提出了相應的針對性政策建議,以資為高校微課資源建設與推廣應用之借鑒。
關鍵詞:微課;傳統課堂;高校;對策建議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基于網絡技術的各種新型教學方式如慕課、翻轉課堂、視頻公開課、微課等大量涌現,給傳統課堂教學既帶來一定的機遇,又構成了實質性的挑戰。在眾多課程形式中,微課以其特有的短小精煉等優勢滿足了學生快速有效地獲取知識的需求,給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這使微課成為高等教育教學創新、課程設計與開發的必然趨勢。前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指出,微課符合當今緊張的學習生活節律,是順應時代要求的積極探索,可借此解決教育需求多樣性、資源便捷性等問題,促進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1]。自2012年以來,借助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等機構舉辦的“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中國微課大賽”、“全國微課大賽”等全國性微課賽事的強力推動,高校微課建設掀起了一個小高潮。
1、微課概述
1.1 微課簡介
微課(micro-course)是“微型視頻網絡課”的簡稱,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戴維·彭羅斯(D. Penrose)于2008年最先提出,國內最早研究微課的學者為佛山市教育局胡鐵生老師,其將微課定義為以教學視頻為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絡視頻課程[2]。相較于傳統課堂,微課主題突出,指向明確,聚焦課程某個特定知識點,視頻時長一般控制在3-10分鐘,具有教學時間短、教學內容精、資源占用小等突出優點。
1.2 微課與其他課程教學形式的比較
如表1所示,目前應用度較高的基于互聯網的慕課、微課、翻轉課堂教學形式與傳統課堂相比較,各有優劣,比如傳統課堂教學師生互動實時性是其他網絡教學方式所不能比擬的,而慕課在課程的體系性方面優于微課,翻轉課堂則在啟發式教學方面獨樹一幟,而微課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短小精悍、重難點突出、學生精力集中,效果和效率兼顧,其次是借助網絡終端便捷、隨時隨地學習。
2、微課在高校課程教學中的必要性
微課短小精悍,重點突出,因此將其與傳統課堂教學,作為課外學習的一種輔助就顯得十分必要。為更詳細準確了解高校學生對微課的了解及使用情況,本文對江蘇省內多家高校的學生進行了隨機問卷調查。調查于2019年3月中旬開始,4月底結束,共計發放問卷220份,回收有效問卷207份。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認同的微課教學方式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便利性高,實現移動化學習
微課以信息技術為媒介,它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不再受限于特定地點與有限學時。調研顯示,97.58%的學生使用過手機、PDA等智能終端設備進行移動學習。微課視頻時間短,容量小,與其他精品網課相比更方便傳播和儲存,學生能夠充分利用零碎時間學習。如果將知識點濃縮成3-10分鐘的微視頻,74.88%的學生表示有興趣觀看。
2.2 針對性強,促進個性化學習
微課將繁雜冗長的學術內容提取成獨立的知識點,將其整合至一個或幾個短視頻中,改變了傳統課堂中統一進度教學的模式。微課教學主題突出、針對性強,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來自主規劃學習進度,有針對性地學習還未掌握的內容。而且微課可反復觀看,細細揣摩,便于其更深入透徹理解,彌補了課堂教學只能聽一遍的缺陷,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思考能力,實現了個性化學習。
2.3 應用性廣,優化教學模式
微課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課前預習、課中導入、課后復習均可應用,在教學中起到銜接課程、增添趣味的作用[3]。新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與新課程所需學習的知識點設置微課視頻進行導學,幫助學生預習、了解大體內容。課中可通過導入具有吸引力的微課視頻來調劑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可以利用模擬、仿真與動畫等形式生動清晰地展示傳統課堂難以闡釋的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拓寬學生的認知[4]。課后學生還可反復觀摩習題及重點詳解等視頻,梳理知識點,做好復習。
3、微課在高校教學應用過程中的問題
誠然微課以其多方優勢而具備廣泛的應用前景,然而現實情況是,微課無論從覆蓋面還是應用效果,相較于課堂教學還居于起步階段。調研顯示,微課的實際應用還存在一些機制性和技術性限制。
3.1 微課推廣流于形式,難以形成體系
目前國外微課有大量的民間力量廣泛參與,而國內則多通過官方機構主導的各種微課競賽來進行推廣,微課并沒有被廣泛引入日常課堂教學中,導致學生對其不甚了解。調研數據顯示,42.03%的學生對微課資源有所了解但從未嘗試,24.15%的學生僅僅聽說過,14.49%的學生從未聽說過微課,而僅有19.32%的學生利用微課進行計劃學習,這反映出微課的推廣和接受度還存在不足。另外當前的微課資源無法構建完整知識體系,難以滿足學生深度了解、掌握一門課程的需求。現有微課資源多是用于參與評比的“碎片化”知識點,很少有與課程對應的系列化微課,所以難以運用于日常教學。
3.2 微課平臺建設不完善,無法反饋交流
調研發現,75.81%的學生認為建設完善的微課管理平臺很有必要,50%以上的學生認為應當在微課視頻教學中進行交流互動,69.08%的學生認為對看過的微課視頻需要設置評價機制。而目前多數高校微課平臺設計尚不完善,有些僅能供瀏覽觀看,缺乏線上交流、資源共享、反饋評價、學習記錄、虛擬社區等功能[5],這種單向模式阻礙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溝通,學生的問題及對微課的意見建議難以及時反饋,挫傷了其學習效率與熱情。而對教師而言,無法及時收到反饋,不利于進一步改善教法,導致平臺效果大打折扣。
3.3 教師開發微課技術不夠,缺乏多元化設計
調查顯示,50%以上的學生認同微課要趣味性強、設計新穎、內容豐富。教師對于制作微課視頻的各種多媒體技術掌握不夠,導致了微課視頻鏡頭單一、切換不夠流暢、字幕與內容不同步、視頻畫面不夠清晰等一系列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進而影響到學習微課的積極性。
4、高校微課教學推廣應用建議
4.1 加大微課資源建設力度,開發系列化微課
調研顯示,如果微課覆蓋了課程所有知識點,80.67%的學生表示愿意使用微課進行學習。因此應大力投入相應的人財物組建專業的微課研究團隊,將微課研發作為高校教學任務之一,納入績效考評體系,激勵教師開發設計出以學生為中心、高質量的專題化系列微課。將系列化的微課與傳統課堂相結合,一方面可以輔助課堂教學,達到更好教學效果。
4.2 加強微課平臺管理,建立雙向互動機制
高校應投入資源完善微課平臺,方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首先,平臺除要具備支持教師上傳、修改、發布微課等基本功能,還需設置分類檢索功能,按課程類別進行有序管理。其次,微課資源平臺應設計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功能[6]。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疑難問題,不僅可在評論區與其他學生進行在線討論,還可及時求助教師。另外還可設置虛擬社區供師生發表觀后感,學生通過分享相互促進、共同受益,教師則能及時獲取反饋從而優化教法,進一步提升業務能力。
4.3 注重微課設計,提高教師制作技術
微課設計首先要注重體現微課內容及表現形式的多元化。教師在制作微課時要站在學生思維模式和學習習慣角度,注重與學科前沿和研究熱點相結合,以便于學生理解,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使用微課學習的興趣。
高校教學管理部門應聘請專業的技術團隊對教師進行培訓與指導,以保證微課形式既規范又生動活潑和多元化[7]。另外高校應積極鼓勵教師積極觀摩各種微課大賽,汲取他人的優點,還要支持教師優秀作品踴躍參賽,使教師在比賽中不斷提升設計和制作水平。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等.中國高校微課研究報告[EB/OL]. http://weike.enetedu.com/report/news/pdf_ 0002.html.
[2] 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31(04):36-42.
[3] 廖吉林,楊加猛.高校微課建設與應用問題研究——從教學管三個角度[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8,40(10):168-171.
[4] 祖炬雄,萬能,祖智濤.高職微課建設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08):24-26.
[5] 胡鐵生,周曉清.高校微課建設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24(02):5-13.
[6] 廖吉林.供應鏈業務流程績效評價研究述評[J].物流技術,2019,38(02):88-93.
[7] 王媛媛.高校微課資源建設與師生信息素養提升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8(03):127-130.
[8] 廖吉林.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與盈余管理關系實證研究——基于140家滬深上市公司數據[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01):55-59+94.
作者簡介:
鄭雯文,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姚思琪,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財務會計。指導老師:廖吉林,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綠色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