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紅
(山東省青州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隨著經濟與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農業也慢慢進入了改革的隊列,漸漸被注入了信息化的靈魂。如何將信息技術有效地應用于農業發展中,是我國非常重視的問題。目前,農業現代化主要表現為農業由傳統的機械化逐漸過渡到現在的信息化。接下來,信息化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潮流,如果農業也能追上這股潮流,那么我國農業在國際上也會越來越有競爭力。
農業信息化指的是將先進的科學技術的靈魂注入農業的方方面面,從而促進農業的生產力以及生產方式的變革與發展。此外,農業信息化不僅僅是產業的革新,還是農業工作者信息化的思想觀念的更新,通過有效掌握農業內信息化的生產資源,將農業經濟打造成健康且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其實,農業信息化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隨著時代經濟和全球化經濟的變化而變化。農業信息化的最終目的是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加強農業產業建設,為社會經濟建設做出一定的貢獻。
農業信息化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農業市場信息化、農業產品信息化、農業生產信息化、農業社會經濟信息化等。由于我國的國土面積十分廣闊,人口眾多,且單位人口率也很高,因此農業信息化在我國所表現出的特點與其他國家是不一樣的。我國農業信息化的主要特點是:信息化內容繁雜、地區間的條件差異明顯等。總之,全面推動農業信息化并不是易事,這是一個十分辛苦且很漫長的過程,尤其是在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偏遠農村,農業信息化的進程更加緩慢。
農業自古以來在中國就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一躍成為我國的第一產業,可見農業在國人心中的重要性。然而,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每年都有很大一部分農村勞動力為了追求更好更優質的生活而流向城市,因此,從事農業勞動的工作者的人數也呈遞減趨勢逐漸下降。由于勞動力人口的縮減,就導致生產量也開始下降,進而農業從事者投入的生產要素也會逐年遞減。因此,我國如今的大背景其實并不適宜農業信息化的推進,如何去改善這種局面,使農業生產為國民GDP提供源源不斷的價值,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的穩步增長,是所有地方政府和農業工作者的主要難題。
全球之所以統一推進信息化的進程,是因為信息化可以將各種生產要素進行不斷整合和調整,利用計算機的功能將所有的資源進行合理有效地配置,從而使生產產品的效率得到飛速提高。同理,在農業中注入信息化的血液,可以將農業的生產要素、生產工具以及生產產品進行分類整合,正確投入到合適的渠道中去。因此,農業信息化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農業的發展推動整個國民經濟乃至其他行業的共同進步,由此可見,實現農業信息化是我國必須要面對的一個重要歷程。
在中國五千多年的農業發展歷程中,偉大的老祖先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實踐總結出了許多農業發展的經驗,包括對氣候、氣溫、土壤、水源等客觀因素的判斷,雖然這些判斷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農業從事者成功收獲了一次次農作物,但由于人為的判斷不具有精確性,導致每年農作物的產量都是相差較大的,當然也不排除是因為日照和降水因素的影響。但是相對而言,單單依靠農業從事者的經驗去快速發展農業經濟是比較困難的。因此,農業生產者一定要懂得利用現代化的高新技術,進而準確把握影響農業發展的諸多因素。
促進農業信息化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為了實現農業經濟的增長和增加農民的收入,且在多方面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因此,為了切實增加農業的財政收入,應該有效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然而,在實施農業信息化進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由于人為因素造成的生態環境污染。
總之,農業信息化可以通過技術有效地減少環境的污染,最大程度地保全農村環境的“原生態”。如果農村能夠擁有美好的生態環境,那么可以挖掘出許多第三產業,比如服務業或者旅游業,通過創辦農家樂,吸引旅客到農村觀光,還可以親自體驗在田地上使用現代化的機械收割稻谷等,諸如此類,能極大促進農業經濟的有效增長。
小農經濟在我國具有幾千年的歷史,且小農經濟的思想在大多數農戶腦子里都根深蒂固了。有些農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覺得科學技術都是幌子,從而根本不相信農業信息化的益處,反而將老祖宗留下的經驗作為唯一標準。因此,如果想要在比較偏遠的農村地區加快農業信息化的進程是極為困難的,必須要政府加以引導。
例如,政府可以定期派遣各級官員下鄉巡查和宣傳,并聘請高新技術人才到農田里為農戶講解信息化農業的優勢以及具體該使用什么技術產品去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等,鑒于大量農戶的文化程度不高,宣傳時的講解越通俗易懂越好。此外,政府還可以在各個地區進行財政撥款,為農戶提供資金保證,甚至可以對在農業發展中使用信息技術的農戶給予補貼,這樣一來,農民就覺得農業信息化并不是什么令人難以接受的政策了。
總之,政府就像一只“無形的手”,一直在操控著農業市場的發展,不斷在改善傳統農業遺留下來的弊端,將現代農業插上信息化的翅膀,使其有效增加財政經濟的收入。
農業信息化是當代農業發展的主流趨勢,且在多次國家的大會上都強調農業信息化是發展現代化農業的基礎,同時它也是全面推薦小康社會的必要條件,因此,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勢不可擋。近些年來,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并提出了多個戰略分析,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互聯網+"戰略等,為農業信息化提供了許多戰略性的政策支持。尤其是互聯網的存在使農業信息化的消息迅速普及,加速了信息技術與農村農業的相互融合。此外,有效的法律法規為農業信息化的發展也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例如,《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明確表明應當大力培育互聯網農業,并全力發展智慧農業,優化和健全互聯網農業的經歷和信息管理的能力,提高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信息服務能力。關于農業信息化的法律條例還有很多,幾乎每年都在更新,目的就是讓更多的農戶響應黨中央的號召,自覺遵守這些法律法規。并且,有了法律法規這個強有力的后盾,農業從事者也不再瞻前顧后,害怕自己遭受損失,從而能自覺配合農業信息化在鄉下的進行。
總之,構建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可以有效保障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安全以及農民的有效權益,實現雙贏甚至多贏。
如果想要推薦農業信息化的進程,就需要引進一系列農業發展專業的科研人員和技術專員,同時,還可以聘請一些農業學的教授和專家,讓他們定期在農村開設講座和培訓,讓農民在培訓聽課的過程中慢慢了解信息化對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以及明白運用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產業經濟的具體影響表現在哪。
此外,國家應該落實好人才引進農村地區的政策并且保證這些人才的有效權益,讓更多人才愿意加入引導農戶推進農業信息化的偉大隊伍中來。
總之,農業信息化的腳步已經悄然走進中國的各大農戶的土地中,雖然大多數人都知曉農業現代對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經濟建設有著巨大作用,但在身為發展中國家的我國,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還是極其困難的,需要黨中央政府、高新技術人才以及廣大農民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才能慢慢推動信息化的進程,進而提高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全面促進農業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