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克磊
(吉林財經大學)
教育是人才交流互動、教學創新實踐、學術思想碰撞、文明深入互鑒的重要渠道,我國立足深入對外開放背景指引高校做好外事管理工作,旨在引領高校肩負人才培養、學術研究、文化交流社會責任,使我國教育體系能夠與國際社會接軌,在此基礎上汲取更優育人理念、方法、資源養分,推動有中國特色高等教育事業穩健發展。然而,在高校外事管理過程中卻存在目標設置不合理,工作重點模糊,工作缺乏創新性等問題,影響高校外事管理成效。基于此,為助推我國高校育人事業穩健發展,探析高校外事管理工作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育人理念是高校教育工作靈魂,在開展外事管理工作過程中,國際化先進育人思想涌入國門,對傳統育人理念產生沖擊,成為高等教育改革內驅動力,繼而使我國高校教育思想更為先進。
當前我國科技、航天、經濟等領域均持續對外開放,要求人才具備國際視野,能夠了解國際社會專業領域發展動態,使人才學習探究活動更具發展性。高校在開展外事管理工作時了解國際人才培育領域最新動態,從專業發展角度出發調整本國人才培育目標,助推人才深入學習掌握國際文化及專業技能,熟悉國際語言、文化環境、思維模式,使人才能夠立足所學專業與國際社會接軌。
在高校外事管理工作中可以整合國際教育資源,將其應用到高等教育教材改革中,有利于高校創編“校本”課程,實現“雙一流”建設目標,凸顯本國高等教育改革實踐優勢,使學生在傳承本國優秀文化基礎上學習汲取更多國際社會知識營養,達到提高高校新時代教學內容改革質量目的。
教研是彌補高等教育育人缺陷重要途徑,為避免教研思路較窄,教研實效性欠佳,高等教育在教研時開展外事管理工作,創立國際教研項目,組織開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議,聘請國際教育專家針對高校教研提出寶貴意見,建立國際化專家教研體系,為高校教師教研給予支持,解讀國外高等教育最新研究成果,在掌握國際學術動態前提下從實際出發做好教研工作,一方面賦予高校教育研究國際性,另一方面提升本國教育研究成果在國際教育領域中的影響力,同時可強化高校師資力量,為高校持續創新育人模式,助推高等教育事業落實國際化發展目標奠定基礎[1]。
當前高校外事管理工作存在眼界較窄現象,圍繞國內教師外派、國外學者接待、國際學者聘用、學術成果交流等領域展開管理工作,雖然可以助力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但卻缺乏計劃性、規范性,同時未能針對工作成果應用予以監督,降低外事管理工作質量。
為保障高校外事管理工作具有系統性、一貫性、科學性,需明晰其工作關鍵,旨在優化外事管理工作體系,賦予有關工作全面性。然而,當前部分高校外事管理缺乏預判性、統籌性,加之應急機制缺位,只能根據現有需求展開具體工作,雖可以增強有關工作針對性,但卻無法緊抓管理重點,出現浪費高校外事管理工作資源消極現象。
創新是助推客觀事物發展動力源泉,一旦創新滯后將出現工作模式僵化、思想陳舊、評價片面、缺乏影響力等消極現象,使工作成果經受不住時間考驗。在教育國際化日益活躍背景下,高校工作創新思維形成,立足外事管理領域多做嘗試,旨在提高高校管理工作創新有效性,解決外事管理創新無法滿足高校工作需求現實問題[2]。
新時代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發展需遵循下述原則:第一,深入改革原則,保障高校外事工作方向與本國深入對外開放、對內改革人才需求一致;第二,實事求是原則,確保高校外事管理工作與之育人環境、條件、生源特點、辦學宗旨等相契合,使高校外事管理工作更加有效,避免出現有關工作與高等教育發展期許相悖消極現象;第三,以人為本原則,突出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為學生、教師、學校、社會乃至國家服務特性,使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高校外事管理工作更加科學可行[3]。
首先,加強國際社會及國內社會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研究,營建實時、科學工作管理發展氛圍,立足教學管理、科研管理、師生管理等領域,明確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目標,使之專家聘用、教師外派、國際學者接待等管理工作思路清晰、目的明確、實時高效;其次,以各院系為依托立足頂層設計解構外事管理工作目標,旨在加強教學互動、學分互認、國際合作,各院系、各領域可以明晰服務主體,看清工作局勢,以此為由設定工作方案,賦予高校外事管理工作協調性、預見性;最后,加強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監督,明確監督制度、標準、流程、規范等細則,確保工作目標能夠落到實處,可以及時糾正工作偏差,通過管控發揮高校外事管理工作優勢,展現我國教育風采,汲取國際教育營養,提高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質量。
第一,優化高校師資力量。立足國際社會以助推本國高校教育事業國際化發展為導向聘請國外專家學者及優秀管理人員參與本校教育教學活動,確保教育理念、方法、資源與國際社會接軌,使本校師資力量更強,同時還可通過外事管理為本校優秀青年教師深造探尋良機,達到不斷強化本校師資力量目的;第二,國際教育交流互動。以高校外事管理為媒介創設國際社會教育互動平臺,為聯合開發教研項目,優秀教育技術引進來、走出去,各國定期開展教育研討會創造有利條件,使國際教育體系碰撞更具實時性、靈活性、發展性,繼而助推高等教育朝著國際化發展;第三,及時調整工作目標。國際教育空間具有動態發展特性,高校外事管理工作需緊抓“靈動”要點,在此基礎上將本校工作成果滲透在高校國際化發展進程中,實時統籌國際教育事業發展數據信息,助力高校改進發展目標,使之國際化教育目標與時俱進貫徹落實。
首先,明確創新關鍵,將創新納入高校外事工作發展體系中,作為頂層設計一部分,使之與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發展保持同步;其次,規范創新細則,將創新視為有關工作發展關鍵一環,使高校外事管理工作創新標準統一、流程合宜、制度清晰、責權明確,增強高校外事管理工作創新系統性;最后,應用“互聯網+”思想,創設跨境高校教育互動平臺,確保國內外高校外事工作信息共享,提高管理策劃有效性。運用信息手段規設高校外事管理工作風險預判模型,剖析其外事管理工作新基點,以此為由持續優化工作體系;高校運用大數據技術統籌相關管理工作數據,通過存儲、挖掘及應用數據,在高等教育研究、改革、教材編寫、人才培養等過程中給予支持;以高校外事管理網絡為媒介共享科研成果,在網上舉辦學術研討會,賦予國際社會教育學術探究實時性;以高校外事管理服務主體為依托創設電子檔案,存儲管理資料,為師生、管理者等主體及時運用有關資料解決現實問題并提高外事工作質量奠定基礎,提升其服務水準,繼而使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的高校外事管理工作得以創新發展[4]。
綜上所述,開展高校外事管理工作具有推動高校教育理念朝著國際化方向發展,調整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提高高校教學內容改革質量,賦予教研成果國際性等積極意義?;诖?,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背景下需合理設置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目標,找準高校外事管理工作重點,重視高校外事管理工作創新,在深入改革、實事求是、以人為本等原則指引下使高校外事管理工作質量不斷提高,滿足本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需求,繼而助推高校新時代教育管理活動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