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麗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完善教師培訓制度。深化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培養模式,增強實習實踐環節,強化師德修養和教學能力訓練,提高教師培養質量。以“雙師型”教師為重點,加強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綱要》站在歷史的高度,闡述了技能型人才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的重要作用。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關系到技能型人才的質量。打造一支數量足夠、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特別是能上講臺又能上操作臺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至關重要。
以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堅持按需施教培訓原則,突出培訓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堅持學研用相結合的培訓理念,以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培養一支熱愛職業教育事業、富有開拓創新精神、具有較高職業教育素養和專業化水平的職業教師隊伍,才能為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
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師培訓應突出以參訓教師為主體,以更新教師教育觀念為前提,以培養其研究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以提高理論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為目的,以提高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為重點,培訓具有“雙師型”素質的專業教師。提升教師的職業教育理念、教育教學手段、專業技術與技能、教育科研與實踐等綜合素質和能力,適應國家對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從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1.中職教師培訓現狀。
在中職教師的成長中,各級各類的培訓,理應成為教師的“充電寶”、“加油站”。許多學校一直很注重提升教師團隊的發展和教師隊伍的建設,每年都積極參加教師培訓,然而,我們悲哀地看到,大量教師培訓,淪為雞肋。剛開始的培訓,老師們積極性都很高,也有一些顯現的效果,但好景不長,幾次培訓過后,老師們的表現就差強人意,很多老師都說培訓沒啥效果,對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沒什么幫助,還耽誤正常的教學工作。表面上看,該教師在認真地參與培訓。而實際上,臺上培訓師講得眉飛色舞,臺下聽課人聽得昏昏欲睡。有的,甚至簽個到,溜之大吉。雖然,簽到技術越來越先進,但依然有人李代桃僵,瞞天過海。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種形式主義的培訓,表面上看,是圓滿地完成了培訓的指標,實際上,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不但沒有學到什么東西,而且浪費了時間。
為什么老師覺得培訓是在浪費時間,對培訓只有“三分鐘”熱度?為什么教師培訓“一培就會,一用就廢”?
2.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1)有些以拿學分為主要目的的培訓,并不是老師們真正用心參與的。相當一部分教師,是被迫參與的。一旦為了拿學分,就會失去了參訓動力,就會被動應付。也因為參訓教師的被動應對,培訓組織者,往往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當然,也不否認一些官方培訓機構所做的積極、卓越的探索)。如此一來,相當一部分培訓,成為形同虛設:一邊,學習者是被迫的,一邊,培訓者是例行的。大家心照不宣,彼此應付;表面相安無事,背地相互埋怨。
(2)很多的教師培訓對教學工作和教師能力的提升并沒有太大的作用。“教師培訓,要基于教師成就而行”。
教育的首要工作是了解學生,充分的認識學生,是培訓教師時最首要的問題。針對學習者不同的類別、氣質、方式因材施教,這是我們要去培訓的。在前兩個階段完成的基礎上,才涉及到教師的學科問題、課程意識。
學生、學習、學科和課程意識是我們在培訓中必須要去做的,但是很可惜的是,我們長久以來的傳統培訓大都是針對學科的,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之下,就針對學科而講學科,所以教師的培訓就把教師搞成了教書匠而不是教育者。單純的充當教書匠,是不可能有成就感的,也不可能有職業幸福感。這就是為什么很多教師對培訓只有三分鐘熱度的原因。
另外,培訓者水平良莠不齊,自身定位模糊;培訓組織方式一成不變,缺乏創新;培訓名目繁多,擠壓了教師自主發展的空間……都是造成目前中職學校教師培訓問題的原因。
教師工作要想獲得職業尊嚴,除了健全良好的保障體系,提升應有的社會地位外,更重要的在于通過成功的教育教學活動,獲得職業高峰體驗。如何建立有效機制,引導教師樹立職業自信,激活教師職業潛能,當是所有教育行政部門、培訓機構和學校管理者需要共同思考的重大課題。
1.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用評價機制倒逼教師主動培訓。不培訓,就會先被淘汰;不培訓,就會有生存危機。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培訓管理部門,要少一些一廂情愿的“硬指標”,真正從教師成長需求調查入手,設計有助于教師成長的高品質課程。教師的需求有回應,他才愿意參加培訓。
2. 要打造真正優質的網絡課程平臺。讓更多優質資源服務于一線教師,服務一線教育,而不是綁架教師。要建立第三方課程評估機制,以大量優質課程,驅逐劣質課程,促使課程質量的大幅度提升。同時,要引入競爭機制,讓更多非官方優質課程,擁有公平競爭的機會,讓更多的優質課程,吸引教師主動參訓。
3.放寬眼界,從全球范圍內汲取優秀的培訓理念和方法,應用到相應的培訓體系中。對于中職院校的教師來說,起源于德國的“工作坊式”研修(它的特點是每個學徒都有一個理論老師和一個實踐老師),在培訓中分別從理論引領和實踐研究兩方面帶領學員通過培訓不斷突破。這樣的研修方式,很有特色,值得學習和借鑒。
2019 年12 月份發布的《中國教師培訓白皮書》中,對我國教師培訓的現狀進行了梳理和總結,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教培整體成效比較理想,尤其表現在教育觀念、知識和技能三個方面,但能力方面的培訓成效相對不高。我認為構建豐富可選的研修課程,盡量滿足個性化需求;充分考慮參訓教師的發展愿望、優勢和困難;形成兼容并包的學術氛圍,拉近教師們對培訓的距離感,不斷認知教師培訓的重要性,突破教師培訓現有的壁壘是新時代中職教師培訓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