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應彪
1.會計專業畢業生無法在短時間內獨自頂崗。從目前的會計就業現狀來看,畢業生的技能水平確實不盡人意,工作初期無法獨當一面,需要靠老員工帶,進行再次培訓,而這對于那些小型企業來說,這是不現實的,所以在會計的招聘信息上往往表明了需要有經驗的從業人員。在一般的高校中,會計、財務管理、審計是主要的三個專業方向。財務管理、審計是在有會計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才能做得好的工作,并不只是單純的課程學習就夠的,所以會計基礎的構建是至關重要的,高校在課程選擇上要分清主次,有序進行課程設置,其核心課程主要有:審計學、中級財務會計、會計學原理、會計信息系統、高級財務會計、管理學原理、企業會計、中級財務管理、管理會計、成本會計,倘若這些課程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就會對教育教學產生資源和時間的浪費,學生無法從中汲取養分,提高實踐能力,在未來的職場也就無法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更做不到上崗后短時間內頂崗了。在教學資源上未注意到專業知識的特殊性,教材和培訓對象不進行區分全部統一對待,企業是否是外企、培訓單位具體情況如何、企業的規模問題等事項都未做細致的劃分,其結果就是知行分離,畢業學生無法獨自完成公司的工作,與公司脫節,且起手工作很難完成。
2.畢業生無法學以致用,缺乏實踐經驗。會計畢業生就業難,失業率高是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兩方面造成的,首先是學校方面,而另一方面則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類型有了很大的改變,學校又無法提供相應類型的技能人才,就體現出了崩潰式的金字塔結構。根據麥可思2011年大學生就業報告中,會計學高居本科專業失業率排行榜第7位。會計教育需要很強的實踐能力和很高的操作空間,但是我國傳統的會計教育往往過于重視課程的知識教育全日制會計課程教的基礎會計、中級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和理財、審計的理論都很多,這占據了學生的學習時間,而實操的能力卻得不到提高,在學校里沒有相應的實踐經驗積累,只是熟悉了課本里的知識點,會背一些原理規則,在工作中是很難將理論知識轉化成成果的。優勝劣汰,這也不符合職場對人才的需求規律,既浪費了公共資源,又沒有起到為社會提供專業人才的目的,浪費了學生的金錢和時間。為此,教育部門可以做一些硬性規定,例如:學校可以規定學生在校期間的課外實習實踐時間不得少于一年,且對所做的工作進行考核評級,不達標的進行重修,來規范學校的教學質量。在長期的會計實踐中不難看出,一些深化技能的接續教育以及學生專業水平的提高都是在掌握一定的課程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前期科學的課程教學是主要的,有了基礎的鋪墊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我國這種不完善的會計教學必須要結合國內外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進行變革,積極適應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多元化、培訓體系化背景下的教學模式的革新。
1.緊跟"互聯網+"時代的步伐。"互聯網+"的概念在2012年11月14日首次提出后,在行業內形成滾滾浪潮,而后教育部在2015年4月做出部署,各個高校相繼推出自己的在校課程,如:慕課、云課等,網絡課程資源共享,實現教育教學之間的融合。現代社會會計教學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會計核算,開始涉及多元化的知識,添加計算機和信息化方面知識,將學生培養成專業能力突出的復合型人才,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運用"互聯網+"的會計專業學習強調學生自主學習過程:教師既傳授知識更要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教學模式不再是單向的填鴨式教學而應該是雙向互動、實時全程互式;學生不再是被動地學習知識而是主動地獲取和利用知識。去除形式化,充分利用網絡化構建:微信課堂,實行現場簽到、課堂資料的分享、作業布置和課后的學習小組討論,促進師生之間的課堂交流,減少單一式課堂帶來枯燥無味,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確立會計人才培養目標。高校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建設產業孵化中心,實現社會需求與教學方案的連接。同時給予更多的機會讓會計專業學生進入企業學習,不斷的鍛煉學生的財務實操能力,把知識和實踐相結合,通過社會需求對課堂內容向實際操作過渡,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原來的會計只要會做賬就行,現在"互聯網+"的推動下,當今的企業不僅要求會計人員要會做賬,還要熟悉業務環節,幫助企業做預測和決策。經濟越發展企業對會計人才要求越高,會計的管理職能顯得越重要。因此,高校首先必須順應經濟環境的發展和變化,全方位了解企業用人單位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例如,高校可以借鑒國內外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邀請熟悉會計行業的專家,共同研究并制訂適應時代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同時,高校應改變傳統的會計人才培養理念,調整人才培養思路,更注重對學生信息整合能力及數據分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具備對數據深度地挖掘、整理、加工和綜合分析的能力,為將來的實際工作打下基礎。
3.將會計學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密切結合。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要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勢態。創新創業教育,常被譽為"雙創教育",是指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和國家的戰略規劃需要,以培養具有創業意識和開拓型人才為目標產生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與模式。高校內掀起"創新創業"的熱潮,將培養"雙創"意識列入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會計學專業需要明確人才培養定位和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要求,調整專業課程設置,挖掘和充實各類專業課程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會計專業需順應新勢態將"創新創業"融入課堂教學,添加相關課程的學習,如:企業管理、市場營銷、ERP沙盤實訓等,鼓勵學生參加"雙創"比賽,構建"雙創"課堂。會計專業是當下比較熱門的專業,就業競爭激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業能力,擴寬就業渠道,進而緩解高校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壓力。
結束語: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導致我國教育產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推動了教育與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這對高校來說,即是機遇和也是挑戰。高校只有打破傳統思維和模式的禁錮,積極迎接新的機遇與挑戰,及時作出與時俱進的轉變,讓學生充分掌握會計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操作技能,堅持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切合社會需要,培養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