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艷玲
摘要:政府會計制度改革是黨中央建設法治型、集約型、服務型政府做出的戰略部署。本文分析了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新政府會計制度的亮點,幫助會計工作者實現在短時間內快速掌握新政府會計制度的核心要點。
關鍵詞:政府;會計;制度
政府會計制度改革是黨中央建設法治型、集約型、服務型政府、進行政府機構改革的配套工程,是我國政府對行政、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統一會計核算標準而進行的一次大膽改革嘗試。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核算體系,理順政府治理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即建立政府會計制度、企業會計制度并行,又相互銜接的會計制度體系,加強政府資產負債管理,改進政府績效監督考核,防范財政風險,方便接受公眾監督,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保駕護航。
一、本次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的迫切要求
(一)新政府會計制度是實施新《預算法》的重要舉措。按照最新頒布施行的《會計法》、《預算法》的規定,新政府會計制度在很多方面體現了新《預算法》及相關財政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最新要求。與新《預算法》相互呼應,銜接一致。首先實施范圍與《預算法》的口徑一致,有利于政府預算、核算、決算的一致性;其次將政府收入和支出全部納入預算管理,體現新預算法中“政府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納入預算”的規定,保證了預算收支信息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再次為合理界定政府負債,明確將應付政府債券和政府依法擔保形成的債務納入政府負債核算范圍,充分體現最新政府債務管理的要求。
(二)新政府會計制度是加強部門協作、消除部門壁壘的重要工具,本次改革,不再區分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不再區分各行業會計制度的管理標準,消除各級政府、各部門、行業、單位執行不同會計規范所導致的信息差異,打破不同部門、行業的藩籬,有利于各政府主體都以統一規范的會計語言體系處理會計事務、參與政府治理,提高了各部門、行業會計數據的可比陛。
(三)在“負債經營”思想的影響下,各地方政府為加快經濟發展,解決資金不足問題,舉借了大量債務。但由于地方政府債務核算不準確,信息反映不完整,不利于合理判斷政府債務情況,暴露了大量問題。原有預算會計制度采用的是收付實現制,以現金的收支與否判斷是否形成當期收入與支出,導致很多政府隱性債務、或有負債、以政府名義進行的擔保、貸款等或有債務不能在報表中及時反映,沒能把政府需要承擔的支付義務信息及時反映,掩蓋了政府的債務風險,聚集了財政風險和產生了許多社會問題,從另一方面造成中央政府對地方管理的失控。因此迫切要求能夠在財務報表中將政府隱性負債、或有負債及時、完整披露,也是中央政府加強對地方宏觀調控的手段。
(四)目前,伴隨政府對行政、事業單位改革,消除臃腫,減少不必要的財政支出,使財政資金流動起來,不再沉淀,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是機構改革的目的之一。加強績效管理,引入成本、績效等先進概念,合理歸集政府運行費用和履職成本,科學評價政府在國家治理方面耗費公共資源情況,促使政府依法理財、依法履行職責。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實行為此奠定基礎。
二、本次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的亮點
(一)通過本次政府會計制度改革,讓各級行政事業單位重新梳理修訂單位內部財務管理、內控管理、資產管理相關規定,規范合同管理,修訂合同管理制度,進~步規范和加強往來款項的管理工作,完善基建財務管理制度,開展資產、負債核查工作。各級政府會計主體通過本次新政府會計制度的銜接工作,進一步摸清家底,明晰資產性質、資產控制主體和使用責任主體,清理核實和歸類統計資產數據,確保財務數據動態匹配、賬實相符,明確債權債務關系,按規定程序及時核銷往來款項,做到單位經營、財務做賬與時俱進,吐故納新,及時處理歷史舊賬。通過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銜接工作,使各部門、各單位的同志更新了理財觀念,梳理了各項財務、內控管理制度,加強了資產負債管理,做好了財務報告的分析利用,提高了財政管理水平。實際上等同于促使各級行政事業單位進行了一次內部審計和資產清查活動。
(二)引入了權責發生制核算原則,強調權責匹配。權責發生制,是以取得收取款項的權利或支付款項的義務為標志來確認本期收入和費用的會計核算基礎,它更能體現經濟業務的本質以及權責義務。對政府負債引入了預計負債,能夠摸清政府家底,防范金融風險、債務風險,杜絕盲目發債,明確各級政府部門責任,方便領導任期績效考核。有利于政府會計核算更加精細化,但無形之中加大了財務人員的工作量,對財務人員的知識技能、敬業精神、工作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政府會計制度同時保留原預算會計收付實現制核算原則,采用平行記賬會計核算方法。對既有政府財政預算收支、又有市場經營收支的單位,按照權責發生制核算單位財務會計,按照收付實現制核算單位預算會計,二者相輔相成,將會計要素始終貫穿在一起,達到了既有效反映單位財務狀況,又反映了預算執行情況的目的。
(三)完善預算管理制度,強化預算觀念。新《預算法》的出臺,強調政府必須對財政支出做到事前預測,事中控制,在項目開始之前先做好基礎工作,把基礎調研工作做好,使財政支出項目開始就處于可控之中,不花冤枉錢,提前算賬,把好關,把該考慮到的因素都充分考慮到,未雨綢繆,主動應對。預算執行中隨時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動態管理,對各部門之間的預算進行調整,讓資金不再閑置、沉淀,在各個政府部門、預算單位之間合理流動,充分利用。按照投入產出模型,投入的每一分錢都要對應相應的產出,財政支出的效率、效果可以有效衡量,方便政府部門及時評判資源配置的科學性、有效性。
(四)新政府會計制度根據行政事業單位的工作性質和財政原則,優化會計科目設置,滿足行政事業單位提供各類信息的需求。例如為界定政府資產,把公共基礎設施、政府儲備物資、文物文化資產、保障性住房和自然資源納入政府資產負債表,滿足財政預算管理與資產管理相協調的要求,增設“公共基礎設施”、“保障性住房”、“公共基礎設施累計折舊(攤銷)”、“保障性住房累計折舊”反映各類資產的賬面價值;通過設置“業務活動費用”、“管理費用”、“經營費用”、“資產處置費用”、“上繳上級費用”、“對附屬單位補助費用”、“所得稅費用”等費用類科目,詳細反映費用支出信息,為單位準確核算運行成本、節約控制費用支出提供詳實的會計信息資料;設置“累計盈余”、“權益法調整”、“本期盈余”、“本期盈余分配”等具有企業化色彩的會計科目,反映政府公共支出的結果,是否堅持了“量人為出,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的財政原則。
(五)建立健全政府財務報告體系,實現政府對財政預算支出的結果進行績效評價,及時發現政府財務管理中的問題及缺陷,提出改進建議,監督政府責任履行和評價政府效率。我國政府從中央到地方正積極推進績效管理和績效評價,逐步建立“預算編制有目標,預算執行跟蹤監控,預算完成有評價、預算結果有反饋、反饋結果有應用”的新機制,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政府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和財政管理水平。新政府會計制度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益,加強了政府財務管理系統運行的有效性。同時幫助政府提高政府決策能力和內部管理水平。例如通過分析年度運行成本、發債規模、償債能力,約束政府謹慎制定支出政策、籌資決策,合理制定經濟發展規劃。
參考文獻:
[1]朱久霞,李宜軒,高妍.地方政府債務及其核算和信息披露問題研究.會計之友,2014年第14期.
[2]洪學智,鄧盼.政府財務報告審計與公開機制建設探析,財務與會計,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