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波 吳 薇 羅志文 韓誠武 薛春梅
市場營銷理論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在中國得到不斷完善。伴隨著人類社會的三次經濟革命和人類文明的三次浪潮,經濟出現全球化形態,尤其是二戰后的20世紀50年代,世界經濟迅速發展,現代營銷學日趨完善。市場營銷學適應了客觀經濟需要,產生于本世紀初的美國。而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和世貿組織的加入,我國市場逐步與國際接軌,市場營銷學引入我國。在中國,近些年來,由于科技不斷發展,網絡技術發達,互聯網與市場營銷高度融合,在我國形成了大數據營銷、線上線下營銷等新趨勢,是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營銷理論的有力補充。市場營銷理念在中國已不局限于企業,逐步延伸到學校、醫院、公共機構等非盈利性組織,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經營理念,即“大營銷觀念”。
在課程中注重對中國古代商人文化的學習,使學生深刻體會我國商業文明的博大精深。做到以文化育人的效果,引導學生傳承傳統美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通過營銷案例講解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華為、海爾等企業等成功走向世界,中國企業成功并購湯姆孫、沃爾沃、IBM等外資企業,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包容性,使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結合專題研究美麗中國、安全中國、健康中國等一系列國家戰略,此外“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創新創業實踐與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扶貧相結合,都對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使學生正確認識企業社會責任,建立全面營銷觀。將個人的專業志向與社會需求以及國家發展戰略結合起來,實現企業盈利同時,要擔負起社會責任。
牢記19世紀初資本主義侵略我國的歷史與罪行,分析新中國建立后各個時期的營銷特點,深刻剖析市場營銷的未來發展趨勢,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在科技發展驅動下,共享經濟、“網紅”經濟出現,越來越多的全球供應鏈形成,給市場營銷帶來哪些新挑戰,對大學生就業有什么影響。尤其電子商務發展,共享單車、互聯網租車、網絡外賣等商業模式對傳統的經銷模式,特別是對傳統線下產品的價格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等會給市場營銷帶來哪些契機與挑戰。鼓勵學生順應經濟的發展,工作產品承載著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并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通過課程講解,結合創新創業思維訓練,鼓勵學生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過硬的職業技能,愛崗敬業,踏實勤奮為實習就業鋪墊基礎。
在營銷策略部分,通過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講解怎么在市場上樹立誠信經營的良好形象來占領國際市場,避免惡性的手段與競爭。教師展示華為成功走出國門引領全球5G技術的案例,向學生傳遞自主研發、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并讓學生領會到一個大道理,即:核心技術只有掌握在自己國家的手里,才能不受其他國家或其他國家企業的牽制。通過講授一些案例并鼓勵學生自主研發和自主創新,鼓勵他們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復興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樹立服務意識,提高營銷素質,正確處理企業、顧客和社會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在中國有“顧客就是上帝”“顧客是衣食父母”的銷售理念,而世界最大的商品零售商沃爾瑪公司信奉“顧客才是真正的老板”。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做到誠信經營。正確認知“價格戰”,拒絕企業的夸大宣傳、虛假宣傳等,引導同學們深入理解廣告的本質,通過項目實踐,引導學生養成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與侵犯知識產權與隱私權等不良營銷手段做斗爭,為企業營銷策略制定提供客觀有效依據。
政府的政策和法律以及公眾的輿論在一定程度影響著企業的營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下的國家宏觀調控在解決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供需失衡、市場失靈、資源配置無效等問題中顯示的優越性。避免資本主義國家曾經出現的環境污染、能源短缺、通貨膨脹等問題。鼓勵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參與第二課堂,積極宣傳并實踐“反營銷網絡詐騙”,增強我國大學生與消費者預防營銷詐騙的意識和能力,維護消費者利益。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工業高度發達的同時,也導致了全球三大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這些使生物的生長繁殖和人類的生活受到嚴重破壞,對此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通過課程思政教學,引導學生實施綠色營銷方案,開發研究新能源和新材料,解決人口第一大國面臨的困境;著重考慮對消費者健康和環境的保護,化危機為商機。綠色營銷觀念是指企業在營銷活動中,遵循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企業利益、消費者健康及生態環境的協調統一。它的發展過程已經基本上形成綠色需求→綠色技術研發→綠色農業生產→綠色金融產品→綠色經濟市場→綠色消費為主線的消費鏈條。而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無疑為綠色營銷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推動。教師趁熱打鐵適時鼓勵學生結合專業優勢創新創業。
課程思政教學發揮了團隊優勢,教研室針對思政點多次討論,爭取把握好講課的度。邀請了學校思政教師開展講座,把握課程思政改革的方向。爭取做到授課過程中旁征博引,生動嚴謹,詳略得當,使學生自愿接受思政教育,達到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