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瓊 方 錦
(1.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吉林長春 130028;2.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吉林長春 130051)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是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方針指引下,過去20余年中,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最初的九所試點院校發展到幾乎所有高等教育機構的過程。可以說,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已經處在了一個蓬勃發展的初級階段。教育的原動力就是為經濟發展提供支持。目前,我國經濟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對復合型、智能型、創新型、創業型人才的需求從未如此迫切,這要求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結合當前國情,在更深層次和更高層面上去改革自身,革新人才培養模式,更好的培養適應和服務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創新創業型人才[1]。基于此,我們以“如何針對我國當前國情有效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并將其轉化為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動力”為主線,深入研究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現狀,分析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合理對策,以促進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更蓬勃健康地開展。
自2017年以來,中央財政共支持8.8億元建設了19個高校雙創示范基地、200所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目前,大部分高等教育機構都已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獲得長足發展。
在課程建設方面,2018年,教育部明確提出要求示范校加快建設創新創業教育在線開放課程,并要求推動校內外導師合作開展課程開發、教材編寫等活動;2019年,更是明確提出示范校需立項建設1—2門創新創業教育優質在線開放課程,重點打造1—2門“專創融合”特色示范課程。截至2018年底,全國高校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2.8萬余門、上線相關在線課程4100余門,推出了52門創新創業教育精品慕課,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不斷健全。
在師資配備方面,《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發展報告·2017-2018》顯示,當前高校創業教育師資隊伍中多以“兼職”為主,這里面有學校的輔導員和其他專業教師;另外一部分由高校聘請各行業優秀人才擔任創新創業教育兼職教師。目前全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專職教師近2.8萬人、兼職導師9.3萬余人。組建了全國萬名優秀創新創業導師人才庫,首批入庫4492位導師。此外,分年度舉辦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培訓班,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水平得以整體提高。
在實踐教學方面,涌現出一批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包括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和職業院校實訓基地等。此外,開展創業大賽不僅以賽促學,而且助推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自2015年舉辦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以來,累計460余萬大學生、100余萬個團隊報名參加。學生在賽后成立公司的項目中,近90%是賽后第一年成立,一半左右公司完成融資,19%的項目完成5000萬以上融資。實踐類項目2018年年收入在5000萬以上的占比達到13%,最高項目年收入突破2億元。
經濟轉型的核心是“創新驅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主旨是培養創新驅動型人才,創新驅動型人才的知識結構是專業知識與創新創業能力并舉,在高校推行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對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至關重要,專業教育夯實創新創業教育的培養基礎,創新創業教育彌補專業教育的培養局限,二者相得益彰。
早在2015年國務院就發布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高校的教育教學要使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有效統一。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直到目前大多數高校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依然不夠,仍然停留在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學生工作、畢業服務或者專業教育的補充層面上。雖然有部分高校主動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理論的普及工作,但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導致專業教育和雙創教育融合度不高。具體來講:在課程設置方面,專業教育課程依然是培養學生的主要陣地,創新創業課程大多作為通識課、選修課、實踐課存在,并未被納入主流教學體系中,這直接導致大多數教師和學生對創新創業課程的重視不夠,更談不上融合[2]。另外這種融合需要足夠的師資配套支撐,需要教師將多個學科、多種能力和技術融合起來,現有師資很難做到。此外,缺少創新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融合的實踐平臺,創業大賽、創業孵化器只是流于表面的參觀,在組織開展創業實踐課程時,多數情況下僅僅只是極少數學生參與,最終導致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只是浮于表層。
任何教學活動的效果都跟執行者直接相關,創新創業教育的綜合性對教師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新創業師資力量的強弱、師資隊伍教學水平的高低是創業教育能否有效實施的關鍵。從目前形勢看創新創業教師難以勝任創新創業課程,這已經成為制約創新創業教育質量提高的瓶頸。
首先,創新創業教師數量不夠。我國創業教育起步較晚,招收“創業”專業的本科或研究生的高校占極少數,這直接導致創業專業教師儲備不足。隨著高校連年擴招,創業課程又作為通識課程快速鋪開,即使有大量校內、外兼任教師加入教學工作依然緩解不了師生比嚴重失衡的狀況。
其次,創業教師隊伍師資質量較低。現階段我國高校創業教師分校內、外兩部分。校內教師多是經濟管理專業的教師及從事就業、團委等方面工作的行政人員,對于創業理論多是“自學成才”,又缺乏實際創業經驗,很多時候只能照本宣科,更談不上專創融合[3]。校外教師多是在當地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家或行業代表,他們最大的優勢就是具有一定的創業經驗,但由于工作性質、激勵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授課時間和效果很難保證。
最后,創業教育師資培訓力度不夠。高校無論創新型還是創業型教師培訓均未形成統一的機制,官方培訓方案仍未出臺,很難持續提升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
創業孵化服務包括提供政策咨詢、導師幫扶、開拓融資渠道、構建創業合作及交流平臺等服務,向創業者提供孵化服務能幫助其實現從“理念構想”到“成熟企業”的轉變。創業孵化器一般包括高校孵化器和企業孵化器。由于大學生創業很難滿足企業孵化器的入孵條件,高校創業孵化器就成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實踐工具,也是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國多數高校已建立起創業孵化基地。除了被列為政府試點的較成熟的孵化基地外,絕大多數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專家團隊建設遲緩,不能及時為創業者提供市場、技術、運營、財務、管理、法律等方面支持,咨詢服務水平較低;其次,孵化網絡建設遲緩,不但沒有做好橋梁工作,及時有效的對政府各項創業支持政策進行宣傳和落實,也沒有及時有效的為創業者對接企業資源,導致創業中的融資難和信息不對稱問題沒有很好解決。
高校應當緊緊圍繞轉型經濟所亟需的高素質創業型人才的能力構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教育活動,將傳統的專業教育體系中加入雙創教育中的創新思維和實踐技能,促進二者的深度融合。具體來講:
首先,破除狹隘意識,加強理念滲透。學校層面要變革傳統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改革,在專業教育過程中,將創新創業理念融入其中,增強學生就業理念。教師層面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優化教學過程。在進行專業技能教育的同時,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有效促進二者進行融合。只有在學校和教師的理念變革后,在教育教學的逐漸滲透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能力和創業精神才能提升。
其次,做好頂層設計,創新課程體系。學校要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將創業教育課程全面納入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去,這是專創融合的前提。除此之外,增加專業創新創業類課程,這類課程常以“專業名+創業”、“專業名+創業管理”的名稱出現,并且由相應專業的教師負責授課,通過案例教學等形式,能夠將創新創業知識很好的嵌入各專業課程的教學之中,通過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的聯動,讓學生能接受專業領域最前沿的指導,促進學生創業活動的開展[4]。
最后,改進教學方式,加強監督評價。學校要全面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既要依托課堂,又要走出課堂,校內教育資源與校外實踐資源要融合,充分利用好各學院的實訓基地和校企合作平臺,通過創業孵化基地讓學生親歷創新創業的各個環節,讓創業教育真正成為普適教育。將創業意識與能力納入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體系中去,引導廣大師生專創融合,進一步提升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教學質量。
建設高素質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不僅是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有力支撐,也是轉型經濟中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必經之路。為了建成專兼職結合、理論功底和實踐經驗都過硬的師資隊伍,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加快建設創業學科體系,儲備高層次人才。高校在提高對創新創業教育重視程度的基礎上,大力開發創新創業類課程,豐富創新創業學科體系,促進創業學科的成熟。引導博士生在這一學術領域鉆研,從而培養大量投身創業教育的教師,促進創業教育可持續發展。
其次,建立雙向交流機制提高師資質量。高校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與社會企業深度合作。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邀請企業管理人員、成功創業者講授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或者進行創業講座,甚至可以面向社會進行招聘,鼓勵個別企業家由兼職教師發展成為全職任教的雙師型教師。選派學校的專職教師進入企業進行專業實踐,展開掛職學習,更好的把握各行業最新動態。
最后,優化培訓計劃,持續提升教師的創業教育能力。教育部應建立國培計劃,分層次對創業教師在意識觀念培養、創業理論知識、創新創業技能實踐等方面進行培訓,可以靈活地采用個性化的創業指導、進行創業實踐以及創業者親自示范等形式開展。
高校孵化基地能夠幫助大學生跨越創業“死亡谷”,解決大學生創業從校園到市場的“一厘米障礙”[5]。推進高校孵化基地的建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加強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友資源,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吸引更多的企業管理者、企業專家參與高校孵化器的建設和管理。
其次,重視孵化網絡的建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政府的政策優勢,盡量幫助學生申請政府資金,使學生充分享受政府提供的創業福利。另一方面要與企業、其他高效孵化基地建立充分的聯系,形成規模效應,充分打通學生學習成果到高效孵化器再到市場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