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婷婷,孟佳娃
(吉林外國語大學 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吉林 長春130117)
高等教育多元化和良好競爭發展是促進整個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非營利性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是助推高等教育實現多元化發展和良好競爭格局的重要力量。2018年我國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普通高等院校總數為2663所,其中民辦高校746所,約占高校總數的28%。而這民辦高校中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占比三分之二以上,可見非營利性民辦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關注并解決我國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存在的問題尤為重要。除了國家扶持外,許多非營利性民辦高校也在積極擴招。民辦高校如此行為的原因在于目前我國非營利性民辦高校正面臨著日趨嚴重的籌資問題,這嚴重制約了我國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的發展,影響了我國整個教育體系的成熟與完善。
目前,我國許多學者都在積極尋求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現有對于我國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籌資問題的研究不在少數,但對發達國家成功經驗的研究較少,而發達國家的非營利性私立大學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我國相比,在政府支持、自主創收、社會捐贈收入方面更充足,籌資渠道發展更加成熟,資金來源更加廣泛,自主創收方式更加多樣,且取得的成效更好,所以存在值得我國借鑒的籌資經驗。
本文主要探民辦高校在籌資問題上所采取的應對措施,總結其優越經驗,為我國解決籌資問題提供可行性對策,從而希望為現有對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籌資問題研究的增加新思路,助推高等教育實現多元化發展。
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包括大學、學院、獨立學院、各種高等職業學校和專科學校。民辦意味著舉辦者是除國家機關單位以外的個人或集體,非營利性表明高校不是以營利為目的,各項所得都用于日常經營運作。由于民辦高校支持政策體系不完善,資金流失嚴重,為了能更有成效地支持民辦高校發展,解決資金問題,我國于2016年出臺了《民辦教育促進法修改決定》,明確規定民辦高校應當實行非營利與營利性的分類管理來加強對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的管理。
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政府對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的支持較少。一項對103所民辦高校受政府資助情況的調查研究發現,僅有3所高校得到過政府的資助。除了直接的資金支持,一項調查顯示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在稅收等方面接受過優惠的只有50%左右。
我國高校的社會捐贈主體主要為企業、校友、慈善人士以及捐贈機構,我國社會捐贈總數少,其中對于教育事業的捐贈不足2%。而在對教育事業的捐贈中,大部分給了公立學校,民辦高校尤其是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得到的社會捐贈不足1%,部分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甚至沒有得到過社會捐贈。
我國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很少或者幾乎不從事營利性活動,如出租學校閑置土地、教室、媒體等資源,利用節假日舉辦培訓活動、開展學術研討活動等來賺取資金。也沒有利用現有資金在活躍的資本市場進行投資活動,從而很少或沒有自主創造的收入來源以緩解資金問題。
貸款是我國非營利性民辦高校除學費以外的另一主要資金來源。貸款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學校領導集團利用人脈向個人或企業舉借資金;二是學校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兩種方式下受政府政策限制往往籌資規模有限。
我國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的辦學資金主要來源為學費的收入。《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2012)顯示,我國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的總收入中 “學費收入”占85%以上,而其他方面如“捐贈收入”不足1%。可見,民辦非營利高校對學費收入的依賴性過高,而且學費收入也不到位,學費收入來源仍有提升空間。
我國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現有的籌資來源主要為學費收入、政府補助、社會捐贈和貸款籌資四個方面,除了學費以外,其他籌資來源都不具有持續性,所以高校的籌資風險較大,極大地制約了發展。
政府對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的支持力度小主要表現在政府對于非營利民辦高校的資金投入很少,主要是實施民辦教育資助的政策沒有到位。雖然頒布了《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縣級以上政府可以對民辦院校進行扶持,但這個規定不具有強制性,政府不作為也不會受到處理,于是對民辦教育的資助不了了之。
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在申請貸款時由于不能以學校資產作抵押,辦學水平不足致使還款能力有限,往往只能采取貸款額度較小的信用貸款,所以從金融機構能籌集的資金有限。學校不從事營利性經營活動,學校領導靠人脈所能給予的借款資金對于整個學校而言也有限。
首先,根據稅法規定,企業對于公益性組織的捐贈只有十幾個社會團體可以得到減免稅的優惠,對于學校的捐贈一般不享有優惠,企業便不會積極地去對學校進行捐贈。其次,我國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起步晚,學生畢業就業層次較低,缺乏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知名校友為學校進行捐贈。最后,因非營利民辦高校學費高于公辦院校,給人們一種“不缺錢”的印象,從而難以獲取社會公眾對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的捐款。
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在我國由于起步晚,目前仍處于一個對公辦院校的補充和支持的地位,國家和政府往往把大部分對教育的投資用于公辦院校上,民辦高校只能依賴學費的收入來維持正常的經營,而作為主要資金來源的學費收入受到國家教委限制,學校不能隨意提高學費,所以作為主要來源的學費收入也是不足的。
由于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自身科研水平相對較低,通過科研獲得的國家資助不足。沒有能力組織和舉辦大規模、高水平的學術交流活動及科學研究活動等,從而缺少能給學校帶來較大收入以及提升學校知名度的機會。
我國多數非營利性民辦高校人員相對精簡,因而沒有像公立高校財務部門所設立的專門籌資部門,缺乏對學校籌資事務的研究與創新,多數學校的財務部門往往僅依照法律規定履行正常的財務職責,沒有能力策劃及舉辦籌資活動以爭取資金。
美國、日本、歐洲國家的非營利性私立高校發展較早,聲譽往往超過公立高校,如哈佛大學、早稻田大學等。這些學校是我國非營利性民辦高校未來發展的目標。其實它們在成立之初,也遭遇過籌資的困境,但正是因為打破了困境,才有如今的發展,所以籌資經驗對我國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解決籌資困境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日本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崇尚教育的國家,所以政府對私立學校尤為重視,給予私立學校經常性的費用用于教職工福利以及教育體制的改革,對于發展較好或者預期未來有極大發展潛力的學校給予重點支持。調查顯示,日本政府每年對于私立高校的資助遠遠高于對于公立高校的資助。
首先,日本政府規定企業對私立學校進行捐贈可以享受稅收減免,所以日本公司為提高聲譽往往采取向私立院校捐贈的方式。同時,由于日本遺產稅較高,不少個人也會選擇將遺產捐贈給私立學校。其次,發達國家的私立高校因水平高、聲譽好,往往能吸引不少社會公眾的捐贈支持,而且知名校友多,校友對母校的捐贈數目也很大。
日本私立學校雖不以營利為目的,但可以從事經營活動,將經營所得用于學校的發展。學校因其特殊性,有很多用于科研的資源、場地等,當資源閑置時,便可用來為學校增加收入。美國的大多數私立高校都從事經營輔助設備業務,比如學生宿舍、食堂、書籍、校內商店等,每年這些經營收入在學校收入中占一定的比重。除此之外,還經營校辦產業獲取收入。
日本的非營利性私立高校可以向銀行尋求低息貸款,日本成立專門的私學振興財團,利用自身資金給日本私立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教育水平提升、教學改良等方面提供優惠貸款,二十年以內的貸款利率2%以下。而我國《民辦教育促進法》要求金融機構給予高校貸款優惠,卻沒有明確的政策規定如何優惠或是成立專門機構給予優惠。
日本非營利性私立高校的籌資渠道有教學性收費、政府財政資助、學校自主經營收入、社會團體和個人的捐贈等。其中占最大比例的是教學性收費,即學費收入,約占70%左右,低于我國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學費收入的比例。但是,它們的其他收入渠道都能穩定地提供資金,如美國私立高校學費的收取都是由市場決定,政府不予以干預。
發達國家非營利性私立高校利用自身的靈活性優勢,大力發展“商業化”進行籌資,它們往往會將學校資源“產品化”提供給市場,獲取資金收入。他們積極開展籌資活動,如哈佛大學歷史上5位著名校長發起全國性籌資活動解決特定時期學校發展的阻礙問題。除此之外,發達國家目前還在研究并且嘗試采取諸如資產證券化、BOT模式、教育債券、教育彩票、教育股份制等來使籌資來源更加多樣化。
政府應當加大對民辦高校籌資、投資力度,可以制定或完善相關法律,明確規定對民辦教育進行資助。我國雖然制定了《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條例,對縣級以上政府資助民辦教育進行規定,但其中的規定不夠明確具體,對相關政府起不到有力的約束作用,往往難以發揮效力。所以,國家應對其中條文做出明確規定,對不履行行為給予相應處理以保證條例的實行。我國非營利性民辦高校應當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充分利用國家對民辦教育的扶持政策,及時上報資金申請,爭取各級政府、財政部門、發改委的資金支持。
我國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可以根據市場需求設立專業吸引優質生源;還可以加大與社會的接觸面,如讓學生廣泛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學術類競賽活動等,提升學校知名度與公眾信任度,從而積極爭取社會捐贈。要充分發揮學校校友會、校企合作單位的作用,積累辦學資金。或是結合發達的網絡技術,發展電子慈善業務,創建.com或.org等形式的網站,開設類似校友門戶,社會公眾門戶,在網上舉辦類似的拍賣活動以實現在線募捐。或是采用時下比較流行的眾籌方式,在網上發布籌資項目,吸引個人或群體進行資金援助。國家可以出臺相關政策降低對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等機構捐贈的利率,提高公眾的捐款積極性。
我國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可以學習發達國家非營利性私立高校乃至營利性的私立高校的營利方式,利用學校資源自主創收。如在教室、多媒體設備、大型會議廳等資源閑置時,出租給有需要的單位或個人。關注與學校所開設專業相關的學術前沿信息,舉辦適合本校或地區同類學校專業的學術交流活動,借此機會提高學校知名度。將學校的培養成果如學生,研究成果如專利技術提供給需要使用的單位或個人。國家層面應當對非營利性民辦高校進行經營活動取得的收入給予稅收優惠,鼓勵進行自主創收。
國家應當出臺政策,降低公益性辦學類機構貸款利率,完善目前《民辦教育促進法》中對于金融機構給予民辦高校貸款方面支持的規定,民辦高校只要符合什么樣的條件就可以以多少利率取得貸款。對于發展速度快、潛力好的民辦學校還可適當放寬政策,提高貸款額度或允許以學校固定資產作抵押。除了向銀行借款之外,學校應該積極發展其他借款渠道。如學校校長,管理層人員利用社會關系向有經濟實力的企業或個人借款。
對于學費的收取,國家應適當放開學費定價政策,讓學校可以根據市場供求自主定價。每年總是會有因各種各樣原因退學的學生,可以適當增加招生名額,在政府允許范圍內上調學費,提高學費收入以便及時足額地收取學費。國家可以出臺政策保證其他渠道如捐贈、貸款、政府補助的穩定性,學校也應當及時記錄并分析各渠道收入變動情況,減少自身因素導致的其他渠道收入的減少。
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目前采用的多元化籌資途徑,在我國進行應用。如可以發行教育彩票,在目前已有的彩票類別上增添教育類彩票,將大眾購買教育彩票所投入的資金按一定比例捐贈給高校,主要是非營利性民辦高校。進行內部籌資,學校自身應當加強財務部門建設,設立專門的部門如財務處、籌資辦公室等制定規劃進行有效的籌資。在日常管理中最大限度地開源節流,財務部門要準確做好預算,明確學校的籌資目標,爭取最大的投資效果。學校也可以加入資本市場,將學校資產證券化。要采取PPP模式,與政府、社會、公司進行合作,成立聯合體,由其負責學校的部分管理工作,學校為其輸送人才。國家可以試驗發行“教育券”,將政府應當投資到公立學校的資金按學生單位成本換算成教育券發給學生,讓學生自行選擇公立或民辦高校就讀,放開地區限制,在某種程度上將公立學校的資金轉移到民辦高校。
總之,我國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在籌資方面存在較多問題,而日、美等發達國家在這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國學習借鑒的經驗。我們國家、政府以及非營利性民辦高校之間應當同心協力,加強政府支持力度、提升辦學質量、創新籌資方式、吸引社會捐贈、積極自主創收、爭取國家稅收優惠、放開學費政策限制、拓寬借款渠道、加強籌資渠道的穩定性和創新來源途徑,用這些措施解決我國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的籌資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