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瓊 方 錦
(長春金融高等??茖W校,吉林長春 130028;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吉林長春 130021)
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轉型升級已經成為我國當前經濟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戰略性課題,其核心要義在于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因此亟需一批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創新創業型人才??v觀發達國家歷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培養此類人才的重要渠道在推動困境中的經濟發展和轉型方面大有可為。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目前初步形成了高校普遍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局面。2015 年國務院在《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各高校要根據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要求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為此,很多高校在專創融合上進行了探索和嘗試,但是現實當中尚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探索適宜的專創融合路徑顯得十分迫切。本文將三螺旋理論引入研究中,致力于以一個新穎的視角來探討專創融合,以期為我國高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供參考性建議。
2010年,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中正式提出“創新創業教育”,這一概念既包含創新教育又包含創業教育。創新教育的內容是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促進受教育者的個性發展。創業教育的內容是培養學生掌握創業知識、技能,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進而改變學生原有的就業觀念。專業教育是指使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促使其成為專業人才的教育。專業教育和雙創教育雖然教學內容不同,但他們的根本目的相同,都是在培養適合經濟轉型發展所亟需的高級人才。為此應該加強專創融合,但目前部分高校墨守成規,傳統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尚未認識到專創融合的必要性。在沒有外部力量推動的情況下,專業教育還在唱獨角戲,雙創教育只是從屬。
目前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已經普遍涉及了雙創課程,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專創在課程的總體規劃上的初級融合。但是在具體執行中,雙創教育課程與專業教育課程融合度不夠、融合效果不好,兩者甚至可以說形同陌路、各行其是。大部分高校認為專業教育才是主流,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創新創業教育并未被納入主流教學體系,表現在課程設置上,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多為公共選修課或者少數有創業意愿同學的實踐類課程,更多的是在進行創新創業基礎知識的普及,在沒有專業教育的理論支撐的情況下,表現為零散破碎、邏輯性欠缺。專業教育沒有引進雙創理念進行二次開發,繼續自行其是??梢哉f二者相對獨立。在沒有企業和政府人士有效參與的情況下,學生更難了解本專業最前沿的動態,這導致雙創教育收效甚微,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業熱情、創業能力并沒有顯著提高。
專創融合對教師有較高的要求,教師首先應該具備專創融合的素質,即專業知識和創業經驗都要豐富,但是目前達到這一要求的教師寥寥無幾,這一矛盾已經成為專創融合的最大瓶頸。目前高校雙創教師主要有校內專業教師、學生工作部門工作人員和校外兼職實踐導師,校內專業教師對自己的專業知識理論功底扎實、通過后期自學拓展了創新創業知識,但由于缺乏實踐經驗,在講授過程中無法豐富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學生工作部門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和創業經驗均不豐富,把授課當成是行政工作的補充,由此,校內教師不能將多個學科、多種能力和多樣技術融合起來,更多的是進行通識理論灌輸,授課形式上難免照本宣科,這離專創融合的教育目標相差甚遠,更談不上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教育。校外兼職導師由于自身工作繁忙和激勵制度缺失的原因無法全身心投入到人才培養中,緊靠幾場講座無法滿足專創融合的需求。
20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亨瑞·埃茨科瓦茨( Henry Etzkowitz)提出三螺旋理論。政府、高校、企業類似于相互纏繞的三條螺旋,三種力量在自旋的同時合作、互動、交叉,呈螺旋上升趨勢,產生持續的創新流進而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在一定條件下,三者可以超越各自的業務領域,高校可以扮演企業的角色,發揮自身的知識、技術、人才優勢,培育和孵化初創公司;政府可以在完成自己傳統領域工作內容的同時,通過激勵的手段促進高校和企業發展;企業也可以加強與政府及高校的合作,在合作中優勢互補,實現共贏[1]。三螺旋理論是一種全新的創新范式,為解決當前轉型經濟中我國高校專創融合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思路。高校專創融合的問題原因不僅僅在于高校自身,更多的是校政企三方分立導致的必然結果,要想促進高校專創融合,高校作為主導需充分調動政府和企業的積極性,借助政府、企業的優質資源,引企入校、引政入校,校政企三方充分融合形成合力,持續推進高校專創融合。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為了做到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度融合,三方力量——政府、高校、企業首先應該充分認識到專創融合對于自身發展和經濟轉型的重要性,從思想上對專創融合予以高度重視。
對于高校,專創融合有助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促進高校多元化的發展。高校作為知識密集型人才培養組織在專創融合中處于主導地位。高校頂層設計必須對教育功能重新定位,突破老舊觀念束縛,構建專創融合的思想,針對師生大力倡導專創融合的理念。
對于政府,專創融合在培養各行各業創新創業人才,從長遠上保證創業的能力儲備,推進地方經濟轉型升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政府在專創融合過程中扮演著輔助者、拉動者、調控者的角色,主要通過制定政策、實施政策、參與監督等方式來施加影響[2]。政府必須做好牽頭工作,這既是前提也是保障。
對于企業,專創融合的最大意義在于培養了具有創新創業能力和專業能力的人才,人才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轉型經濟中,專創融合的人才觀是企業立于不敗的關鍵。企業是專創融合重要的支持者。企業參與其中的方式主要包括提供資金、提供技術支持和提供創業指導,在此過程中既能夠推動高校專創融合,又能夠為企業自身發展發掘新的產業機會,從而達到互惠雙贏。
課程是高效開展教育的基本載體。在頂層設計上,優化高校人才培養方案是實現專創課程融合的重要前提。
在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將創業類課程加入到公共必修或選修課中,并且給于充分的學時,從學校層面推動專創融合;在各學院、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里,深入對創新創業教育資源進行挖掘,有效將創業知識、技能的培養滲透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從而推動二者的有機結合[3]。制定過程可以由高校牽頭制定出來初始方案然后邀請企業界和政府專家結合行業特點反復論證。
建設適合本校實際情況的專創融合課程體系是復雜的、長期的、探索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各學校、各院系、各專業甚至各年級應該結合自身學科知識特點,同時組建“校政企”專家團隊結合實踐經驗反復長期的論證來持續的開發系統性的專創融合的課程體系。不斷優化升級課程方案,努力打造從課堂到實驗室、從校內到企業的課程教學體系[4]。結合學生的需求,真正把創新創業理念融合到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促進專創深度融合。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執行者,對教學活動成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加強專創融合師資隊伍建設必須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學校、政府和企業三個角度開展,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打造校政企人才協同鏈。
學校方面,要促進專業教育教師的理念更新,使他們對于行業的最新成果和發展趨勢不斷關注;加強師資培訓投入力度,如派遣教師參加國家或發達地區的創業師資培訓,或邀請企業家、創業者開展校本培訓等[5];在激勵制度的保障下鼓勵教師走出去,到企業中掛職鍛煉或者自己開展創業活動,從而獲得創業經驗,提高創業技能,從而為學生提供最新的有生命力的創業指導。高校也可以引進經驗豐富的政府、企業界人士做創業導師,充實優化創新創業師資隊伍。高校應建立“創新創業導師庫”,將校內外創業教師進行整合,發揮創業導師各自的優勢,并通過開展各類創新創業交流研討促進導師的能力提升。
政府方面,要出臺相關扶持政策,為構建出完善的專創融合師資隊伍提供重要保障。包括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學科建設,在部分高校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博士、碩士點的建設,從數量和質量上為創新創業教育儲備師資;同時要為高校給予充裕的專創融合資金,從根本上解決教師的后顧之憂,促進教師專創融合的積極性,政府牽頭引進培訓,為各類教師提供KAB、SYB等優秀的培訓和進修的窗口,同時采取激勵措施引導社會各界創業成功人士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教育。
企業方面,在專創融合的人才觀的引導下積極與學校合作,為高校師資培訓提供專項資金支持,或者參與師資培訓,包括企業高管走進學校培訓和高校教師進入企業頂崗實習或者掛職鍛煉時接受企業的培訓。企業和學??梢约訌姾献?,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一起研發項目,形成1+1>2的效果,教師通過參與產學研一體化過程獲得實踐經驗,推進理論和實踐的融合,完成專業教育教師到創新創業導師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