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松琦
“唱情”是民歌演唱中的重要特征,唱出的每一句都是人們內心思想感情的流露和傾訴。因此,演唱者只有置于民歌所表現的情感之中,將技巧與感情融為一體,才能賦予民歌以較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而“潤腔”是我國民族聲樂中極其重要的技術之一。一般情況下,在演唱過程中,應根據音樂的旋律合理使用一些特色性及修飾性的獨特演唱技巧以及不同的發聲方式。“潤腔”技巧屬于中國傳統聲樂技巧的高度提煉,有極濃厚中國民歌的味道。
明代曲學家王驥德在《曲律》一書“論腔調”一節就指出:“樂之筐格在曲,而色澤在唱。”對他這句話的理解,就是潤腔。“潤腔”在聲樂歌唱中,幾乎是無處不有、普遍存在的。潤腔是在演唱時從內容與情感表達的需要出發,按依字行腔的法則對聲音曲調進行潤色和裝飾性的修飾,這其中包括對聲音的造型手段和歌唱技巧,使發出的聲音韻味獨特、風格鮮明,具有立體感。
民歌演唱實際上就是聲樂語調的表情形態與聲音形態的有機結合,是按照民歌情感的變化而表現出的輕重強弱、高低抑揚、快、慢、疾、徐、頓、挫、連斷等音響的綜合體。同一首民歌由于不同演唱者處理的演唱方法和運用的演唱技巧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演唱藝術效果。充分運用情感性潤腔,是提高民歌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的重要藝術手段。例如,山東成武民間小調《太陽出來滿天紅》(包楞調),詞曲富有特色。首先是主題音調歡悅、活潑、戲劇性很強,與魯西南、魯南一帶的地方戲有一定親緣關系。僅前六小節就包括了四、五、六、八度四個跳進音型。而從“引腔”到“楞”字句結束處這一處的主體部分篇幅較大,演唱者運用了歡快流暢、扣人心弦、一氣呵成的演唱形式。同時演唱中注意旋律線的完整,字句的輕重、連斷、力度、節奏以及語氣停頓等,自然和諧。尤其是在“楞”字的處理上口齒敏捷靈活,能在快速的演唱中字字清晰、句句流暢,表現出快中求穩、準確掌握節奏語速的行腔技巧。符合傳統聲樂要求的“徐必有節,神氣一貫。疾亦有度,字句分明”,重視演唱的速度節奏的處理與表現的美學原則。
民歌演唱中運用的頓挫連斷技巧不僅是人的生理呼吸、心理思維或情感起伏變化的需要,同時也是聲音的造型需要,它會豐富抒情達意的音響效果。例如,湖北潛江民間小調《十許鞋》,通過休止符來加強頓挫的節奏感和樂曲的句法關系。其中,一月至十月均在(2/4)強拍上,然后弱拍前半拍休止,后半折是“月”字,這種有規律的休止間歇豐富語氣的表現,節奏上的停頓與呼吸便于演唱者體現曲調的層次和表情達意的邏輯。每個月的第二重句開始,雖然字多腔少,但是曲調的抒情性很強,切分、符點節奏的運用,使這首民歌具有感人的藝術效果和律動感。演唱中,字與字之間相連,除了引起音變現象外,由于旋律、節奏的不同,字與字相連增強了它們之間的連貫性動作。即前一個字最后一個音素與下一個字的開頭的一個音素的銜接動作,既使收音到位與頓歇自如,又使之達到音停氣不停,保持旋律的連貫完美,使字音在反復中循環貫穿、協調。
好的民歌手在演唱中,既把握民歌作品的情感基調,又把握民歌中主人公的情感基調,使人物的音容笑貌、情感的細微變化具有鮮明的表現力。遼寧民歌《瞧情郎》是一首有著濃郁生活氣息和口語化特色的領唱與齊唱的民間歌曲。它的每句詞、每句腔自始至終都飽含著東北人那種熱情大度、樂觀坦誠的可愛性格。演唱者細致的描繪與情感盡致的表現,準確、詼諧、鮮明、生動的表達語調,不僅豐富了這首民歌的情趣、情境,也創造了完美的聲樂形象。
綜上所述,在民族歌曲的演唱過程之中演唱者用斷腔的潤腔方式來增強歌曲的感染力。 潤腔是我國民歌聲樂藝術中特有的演唱技巧。不論是在民歌、民樂還是在戲曲等藝術形式中,潤腔無所不在,可以說它是我國民族音樂的特點和鮮明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