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民
【摘 要】語文國學資源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給學校的發展,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每一個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臺。在語文國學資源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中,以核心素養為指針,以富有特色和創新的辦學理念為指導,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內外資源,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拓寬學生的語文視野,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成才打下基礎。
【關鍵詞】語文校本課程;核心素養;開發;體會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符合國家的教育政策的,是國家倡導的,校本課程是富于地方區域的課程,是對國家教材的補充與完善。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給學校的發展,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每一個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臺。在國學資源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中,學校以核心素養為指針,要富有特色和創新的辦學理念為指導,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內外資源,根據學校與學生實際對資源進行優化組合,創建出富有本校特色的國學資源校本課程教材。
一、國學資源在育人功能上的文化自覺性認識
價值理論的直接教學在增大個體品德學習的成效和組織新的品德典型層面起著特有的作用。在教育人的作用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首先具有形成道德意識活動形式和趨勢的資源功能特征,這是祖先的精神遺產和個人經驗的凝聚。作為心理形態的道德原型,通過先天的限制和后天的建構與統一,我們可以完成自己的繼承和發展。例如,范仲淹在《登岳陽樓》中表現出的憂國憂民,使得他的主體價值形象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教育資源中顯得不可替代。而道德價值的作用也可以在許多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例子中引用,例如,仁慈的人愛他人,不做他們不想做的事,不把自己不想做的事強加于別人,并為別人做好準備,實現他們的目標,等等諸如此類。而今天,隨著市場經濟的全面發展,利益關系已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重要社會問題,博萊斯功利主義和消費主義對當代中國社會思想的影響不可忽視。由此可見,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確途徑是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道德教育及其思想作為一種有效的資源,超越時代的價值認同,吸收其本質,拋棄其糟粕,再結合時代的特點和藝術理論的需要,努力實現傳統漢語學習資源教育功能的現代轉型,增大學生的歷史文明認識和民族文化認同的文化意識。
二、創新國學資源校本課程的教學模式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種教學模式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模式”不是僵化刻板的公式,沒有適用于任何范圍的“萬能公式”。教師須認真借鑒他人的教學模式之長,結合自身教育教學實際,走一條適合自己教育教學的校本課程的教學模式,即創新型教學模式。錢夢龍說過:“我反對程式化,但是并不反對一定的模式。”當既有教學模式已不適時宜時,必須打破既有的固定模式,創建新型教學模式。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要摒棄以教師為主體的“理解性” 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突出感悟、質疑和運用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基于校本課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創新校本課程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構建高效課堂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校本課程的模式創新上,堅持新課程理念,著力體現學生的學習品質、思維品質,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有效地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校本課程的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對國學資源校本課程教學情況進行評價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結果的檢驗。在國學資源校本課程教學評估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體現核心素質在教學中的滲透。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更注重成績,這是應試教育的主要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主要側重于知識獲取,忽視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為了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有必要將教育評估納入此中。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可以看作是校本課程的重要目標。因此,在正式的教學評價環節中,教師應設計一定的教學內容,以反映學生的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
四、對國學資源校本課程的思考
校本專業課程建設的創新設計源自于專業課程內在的文化屬性,同時,這也是教書育人的基本要求。在語文教學階段,將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資源融入校本課程的建設和發展,使其成為中華民族無窮的思想動力,同時也是語文教學研究活動永恒的生命源泉。在教育領域,語文的教學應該在尊重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應用現代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傳統文化,力求在繼承的基礎上超越,這其中的關鍵在于傳統文化教育資源的生命本質是代際傳承,教書育人。盡管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的道德思想具有時代的局限性,但作為道德規范,它具有傳承性、普遍性和超時性,其實質是漢學資源在中國校本課程建設和發展中的轉化和創造過程,而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所要承擔的責任就是去粗取精,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將我國傳統文化中積極向上、對人類有益、對社會發展進步有幫助的一面發揚光大。
國學資源課程應該由學校、學生和教師的需求自然產生,并繼續發展成為獨特而有意義的課程。它是對國家課程的補充,不斷發揮自身優勢,協調整個育人的功能,而不是形式主義。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機。通過國學資源校本課程的教學,可以讓學生了解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在誦讀中明德修禮、揚榮拒恥,獲得道德熏陶、提升人文修養、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時通過經典誦讀還能開發大腦的質層和核心層,產生開慧益智的功效,實現學生潛能的開發,從而造就出具有道德心靈和慧智頭腦的有用之材。
【參考文獻】
[1]馮紅果.校本課程的研究與實踐[D].福建師范大學,2007
[2]牛乾坤,張玉紅.我國培智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文件綜述[J].綏化學院學報,2015(07)
(甘肅省秦安縣王鋪鎮郭集初級中學
甘肅 ?天水 ?74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