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麗
摘要 近段時間以來,申請執行夫妻共同財產或非債務方伴侶個體財產引起的涉夫妻共同債務案件大有抬頭之勢。該種類的案件引發了申請執行人債務與被執行人伴侶物權等價值糾紛。涉及夫妻共同債務界定這個婚姻法與合約法的交界現象已經成為當下學術界研究的重點。流程上,牽涉到民事訴訟法領域中的保全、審理、履行準則等難題,司法實務界對此的探討極少。所以,本文以此為宗旨,通過調研統籌該種類的案例,實證考量了其數目增長等問題。
關鍵詞 夫妻 共有財產 執行審理 審判實務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027
伴隨離婚率居高不下與社會信貸沖突不斷,債權人為讓債務人用有限財產最大程度償還債務,在沒有對債務明確定性的前提下,要求仲裁機關裁定債務人伴侶為執行人或申請執行非債務方伴侶個體資產、夫妻共同資產償債,甚而還有丈夫或妻子一方與案外人杜撰債務損壞非債務方伴侶的權益等狀況。司法實務領域中,各區域各級法院內部又將其分發給相異審判庭審判,而審判準則、舉證職責劃分與判罰模式等有著解讀上的差別,致使濫用職權的問題層出不窮。因此,筆者以申請執行非債務方伴侶個體資產或夫妻共同財產所引起的涉夫妻共同債務糾紛執行異議之訴為研究題目,對有關實務問題實施解讀并找到合理的化解方式。
鑒于夫妻共同債務明確的準則,中國配套的夫妻共同債務的承擔準則是有漏洞的。建立健全的承擔體制,在邏輯上要化解三大層面的問題:
共同債務的還債能否以共同資產為限?夫妻兩方是不是對共同債務承擔附帶清償的職責?夫妻內部是不是有追償的必要?對首個問題而言,在我國已有法律的前提下,回答是否定的,即共同債務的清償不以共同資產為限,如此判定是科學的。如果共同資產無法清償共同債務時,夫妻兩方必須以個體資產清償。在中國的法規體制中,為投資企業法人的持股人、投資基金團隊法人、以特定財產進行擔保的擔保人、有限合資人等規定了對債款償還負有職責。然而其它情況下,要擔負的是無限職責。例如,從對比法的視角來說,德國的民法明確了以共同資產擔保共同負債的體制,然而如此的體制創設在中國當前的社會情況下是無法套用的,其與中國債權體制的法制系統格格不入,也無助于維護債權人的法制權益。
而有關后一個問題,中國法制闡述并不明晰。筆者的意見是,不管夫妻兩方的婚姻關系是不是有效。兩方都必須對夫妻關系存續階段的共同債務進行償還。如此的體制牽涉到是不是與中國傳統的道德法則有關聯,是對夫妻同命運的觀念的映射。
第三個問題是有關內部追償的問題。司法解釋二說明:一方就共同債務擔負連帶償還職責,鑒于離婚協議書或人民法院的法律文件向另一方追償的,人民法院必須予以滿足。如此的準則在本質上是構建在夫妻兩方的合約生效的追償的前提下的。所以,當筆者就這樣的準則延伸到夫妻關系持續留存時夫妻內部的追償問題時要留意區別實際狀況,在夫妻兩方商定資產是兩方共有時進行追償。例如,假如夫妻兩方擔負了共同債務,那么兩方有必要根據約定實施內部追償,但是在使用資產共同所有的前提下,筆者認為,夫妻兩方內部追償是缺乏根據的,也與傳統的夫妻道德準則相違背。
(一)運轉情況
例如,筆者挑選L法院近年來審判的以申請履行非債務方伴侶個體資產或夫妻共同資產的涉夫妻共同債務糾紛履行異議之訴實施不完整調研與統籌,所以并未以異字等特別標識分別旁注,下述參數是筆者對該院民商事審判、業務庭文書供應的判罰文檔內容實施甄別、遴選與統籌獲得,有一定的偏差。
1.絕對數目逐年增加
2014年到2016年L法院共審理此類案件170件。當中,2014年39件,2015年55件,2016年76件,年增長比例范圍在38.18%-41.03%,其絕對數量增長率極高。
2.相對比例逐年增加
近三年來該類案件大概占法院民商事常規審判案件的比率是:2014年1.22%,2015年1.79%,2016年2.36%。在債務人伴侶與債權人就異議標的物發生糾紛的法律案件中,履行異議之訴并不是唯一模式,然而當事人業已認識到其經濟性的特征而進行優先挑選,導致該訴訟案件不降反增,即便比例很小,然而相對比例的增速卻不能忽略。
3.爭議問題日趨繁雜
該案件爭議權利種類很多,不但牽涉到不動產預告登記、動產特定繳付與判罰文檔效力矛盾等實務問題,還與查封保全執行流程交叉,導致案件事實界定與法律適用難度增加,并且各方人員利益糾紛不斷也缺少調解的措施,另外,部分通告不明確、鑒證或考評困難,審判難度大、結案率與調解率偏低也是常見問題。例如,筆者以170件此類糾紛為統籌數據,由于債務人行蹤不定必須通告傳達的比例是37.32%;結案模式中審判比例是71.66%,撤訴比例是28.34%,沒有調解就結案較為常見。
(二)解析經典案例,反思審判困局
筆者挑選L法院審判并結案的有關案件為案例進行闡述。李某由于運營F酒店工程拖欠裝修款、家具配飾款,期間與費某協議離婚致使以夫妻共同資產分配與共同債務分擔等民事糾紛出現,時間期間是10-13年,并且涉及相異的債權人。其審判問題如下:
1.審判部門很難通過參數指引當事人明確訴訟請求
一些案件因為沒有專門的引導,并未明確提出要求或出現延續執行行為,給出確權性或給付性請求等,在以夫妻共同擁有的不動產是執行標的物的案件中,申請執行人會通過訴訟明確合約效力并需要完成過戶登記手續。由于有關法制規程準則性很強,法官沒能第一時間要求當事人明確訴訟需求,致使判罰的爭議點被扭曲,最后判罰主文沒有明確反映案件情況。
2.被執行人應訴表現多元化,致使雙方訴訟地位列序混亂
被執行人是案外人與申請執行人的糾紛誘發人,對申請執行人的主張與案外人的傾向態度與應訴的不同表現進行分析發現,導致法院在審判階段怎樣列明其訴訟地位有著相異的認知;被執行人在一些案件中由于不反對案外人異議而被界定為被告,然而在某些案件中卻被界定為第三人;被執行人并未擺明態度或消極訴訟,案外人為規避通告人為延遲接收通告,而只起訴申請執行方,導致法院把被執行人當成當事人;在申請執行人很多的狀況下,怎樣界定各方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并沒有統一操作準則。
(一)明確當事人的訴訟情況
鑒于執行異議之訴具備明確爭議標的實體權益與影響執行趨勢的兩重特性,對案外人、申請執行人與被執行人都有限制效應。所以,應盡量把權益有關人員整體歸入到程序中,方便審判法院全方位解讀各方的權益、義務與爭辯的核心點。盡管已有的法制與有關司法解釋對被執行人蹤跡無尋等特別狀況下怎樣界定訴訟地位并未出現明文規定。
而筆者的意見是——不管從方便法院全方位審查案件的視角,或不錯失義務承擔主體責任的視角,抑或預防被執行人與案外人惡意訴訟的視角,將被執行人界定為共同被告比較科學,這也確保了執行異議的流程的科學性。
(二)明確訴訟標的
法院要以明確的訴訟標的為核心界定訴訟需求,高效判別當事人全部訴訟請求,規避不規范的訴訟請求對總結爭議核心點與限制審判范圍形成阻擾;充分使用釋明權,規范引導當事雙方明確有關訴求,對通告阻止或繼續履行執行行為與被執行標的所指向的確權性訴求都在此案件中進行審判,然而對其它無關的需求——例如合約效力、是不是夫妻共有債務與協助辦理過戶登記事項等,判項都不予以答復,要通過另行提起審理監管程序或執行競合程序來進行解決。
案件所適用的法制是佐證其具備阻卻執行活動的排他性實體權益,法律判據包含物權法、合約法等部門法,還有規定與法定要件吻合的可排除執行的其它特殊例外條款。被執行人夫妻是不是有惡意逃避行為也值得深究。
總而言之,涉夫妻共同債務糾紛執行異議之訴案件誘發了執行人債權與被執行人伴侶物權等實體權益的價值矛盾,司法方需要對各方當事人不同權益、審理公平與執行效率進行平衡,對異議標的物是不是強制執行作出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