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摘要 在新時期環境下,信息傳播的渠道十分廣泛,人們的個人信息往往也受到諸多的侵犯,因此加強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是新時期信息傳輸中的重要內容。為了更好實現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國家也是從法律法規方面不斷進行完善,這也推動了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發展,但在現階段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中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下面,本文就針對個人信息刑法保護進行探索,希望對其刑法保護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 個人信息 個人隱私 刑法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120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公民個人信息能夠快速和便捷的獲取、處理和傳輸,這也導致很多個人信息遭到不正當的收集和惡意傳遞,進而引發諸多經濟問題以及社會問題的出現。但我國刑法在個人信息的保護中發展并不是很早,并沒有形成較為完善性的保護體系,而人們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也是越來越關注,因此這就需要刑法方面不斷進行完善,來加強對個人信息的有效保護,這也是社會發展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
對于公民的個人信息來說,在我國現階段的刑事立法中并未明確進行規定,在對國內外的著作進行整理和分析后,對個人信息存在幾種不同的觀點。首先,第一種將個人信息當作和公民相關的所有信息,包括血型、工作、就醫的記錄和電話等;而第二種認為個人信息主要是公民不愿讓他人知道的信息,通過自己決定信息是否進行公開或者向誰進行公開;另外,第三種主要是那些通過直接或者推測后能夠對信息個體計進行識別的信息,并且和社會的生活沒有關系,也不被人所知的信息類型。上述觀點中,第三種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此觀點恰當地對公民的個人信息涉及范圍進行了涵蓋,體現個人信息實質的特征。因為第一種的觀點沒有對個人的信息邊界進行合理限縮,勢必會增加刑法打擊的范圍,而第二種把個人信息和個人隱私進行了混合,對個人的信息范圍進行了過度縮小,會把部分犯罪在刑法外排除,不能對公民合法的權益實現全面保護效果。
在信息時代下,信息具有著很大的潛在價值,因此侵犯公民的個人信息現象也是頻繁發生,這對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對公民信息的安全破壞行為,對公民正當的利益嚴重進行侵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有推銷的電話和垃圾短信等,而較為嚴重的則出現犯罪分子對人身財產侵犯的情況,這也導致了犯罪的發生,此類范圍對個人和社會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另外,對公民的個人信息存在非法的利用,也對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造成了影響。公民是個人信息權利的主體,但他們和公權力的機關以及社會團體機構相比,在個人信息的收集和保護中存在弱勢,這就需要借助刑法手段加強對他們的保護。在現階段,對公民的個人信息侵犯的行為十分常見,對社會發展具有很大危害,且社會誠信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就需要對個人信息的侵犯進行有效的懲治,但我國的民事法律對個人信息保護的力度以及懲戒的力度還較為薄弱,通過基本民事法律并不能對公民的個人信息侵權行為進行有效清除,因此這就需要從刑法方面出發來強化個人信息保護的力度。
(一)我國對個人信息保護的刑法制度不夠全面
在現階段我國的《刑法修正案(十)》內,對公民的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法律方面的界定中,存在法律管理的范圍太過寬泛的情況,這對刑法工作的開展就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進而可能導致個人信息的保護中出現很大的漏洞或者空缺情況。比如,刑法中關于對他人信息泄漏的犯罪進行判定中,主要給出的是“違反了國家的規定”和“違反了相關的法律法規”等一些大框架,這就對刑法的管理工作開展造成了限制。在實際的刑法管理中,由于缺乏準確、規范的制度,相關管理人員往往并不能根據實際情況對公民的個人信息保護相關刑法處罰制度準確進行定位,進而導致個人信息的保護和制度方面存在脫節情況,這對個人信息的保護落實就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二)刑法保護對主體管理的范圍存在局限性
在我國現階段刑法中,對公民的個人信息進行管理的范圍還存在局限性,我國在對公民的個人信息進行刑法保護中,管理的范圍主要還限制于“公民”,隨著國家國際化發展,國外的在華人員也可能在國內出現個人信息泄漏的情況,但從我國現有刑法相關的條例來看,對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主要是我國的公民,并不涉及來華的國外人士,如果公民的個人信息發生泄漏是這種情況,則司法人員就沒有相應的依據進行問題的判斷。另外,在我國的刑法中對主體保護的形式并沒有明確進行規定,比如,在刑法對公民的個人信息進行判定中,個人信息發生泄漏所產生的問題并不能依據信息的泄漏表面危害情況實施判斷,往往個人信息發生泄漏還會產生長遠的影響,在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中并沒有對其持續性影響進行規定,這就導致刑法保護局限性的存在。
(三)缺乏對相關侵權案件明確的定性標準
在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中,對個人信息進行準確的界定是現階段刑法實踐中的重點和難點部分。“個人信息范圍有多大?公民在個人信息保護中享有哪些權利?”等,都是刑法保護實踐中涉及的問題,我國的刑法并沒有對相關侵權案件進行標準的統一,這也對我國的司法機構在案件的處理中造成了困難。另外,對個人信息侵犯的判定中,往往依據“情節的嚴重程度”進行界定,但“情節的嚴重程度”是比較模糊的概念,如何對嚴重的程度進行衡量是沒有明確的標準的,缺乏具體、細致和可操作性的標準進行判定,這就導致在實際的案件處理中存在不穩定性的處理結果,這也會出現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影響刑法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四)公民個人信息的概念沒有明確的界定
在刑法中,要求具有嚴謹的語言,但目前我國的刑法在對公民的個人信息概念進行界定中并沒有明確的語言,還主要是在學理上進行討論或者在一些行政的法規內分散式的分布,這和法律嚴肅性和明確性產生了沖突,因此這就需要立法者按照立法意圖對公民的個人信息概念界定進行明確。因為缺乏對公民個人信息的概念明確的界定,在進行相關侵權案件的處理中,就會出現對案件定性的問題,同時對于不同侵權情況進行定性中,還缺乏相應定罪量刑標準,很多公民的個人信息侵害情況,只被簡單歸結為“信息的出售”等罪名,這就導致案件定性具體細節的缺乏,很容易出現不同性質案件當作同一類型處理,出現處理的混亂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