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薇
摘要 隨著全面從嚴治黨的深入推進,黨內政治生態即已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當前學界雖然沒有對中央蘇區時期黨內政治生態的直接研究,但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涉及該主題。中央蘇區時期的黨內政治生活、監督機制、廉政建設、政黨文化建設是衡量和考察中央蘇區時期黨內政治生態的重要因素。本文通過對這些方面研究成果的梳理,發現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從而為今后進一步展開研究提供思路。
關鍵詞 中央蘇區時期 黨內政治生態 中國共產黨
基金項目:江西省2018年度研究生創新專項資金項目“習近平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思想研究”(項目編號:YC2018-S389)。
中圖分類號:D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115
隨著全面從嚴治黨的深入推進,黨內政治生態已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黨內政治生態”是政黨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政治發展環境。根據系統論的思維,通過分析構成黨內政治生態的各要素,可以架構起整體性黨內政治生態的樣貌。黨內政治生態作為一個系統性的有機整體,可從黨內政治行為、政治制度、政治價值三大維度進行考察。從黨內政治生態的影響因素分析,當前學術界雖然沒有對中央蘇區時期中共黨內政治生態建設的直接研究,但有涉及中央蘇區時期黨內政治生活、監督機制、廉政建設、政黨文化建設的研究。正是這些不同的要素影響著中央蘇區時期黨內的政治生態。梳理中央蘇區時期的黨內政治生活、監督機制、廉政建設、政黨文化建設等方面的相關研究成果,可以從整體上把握中央蘇區時期黨內政治生態的原貌,為當下凈化黨內政治生態提供歷史借鑒。
關于中央蘇區時期黨內政治生活,學界主要是從加強黨的思想建設以堅定理想信念以及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兩方面進行分析考察。
一是關于加強黨的思想建設以堅定理想信念研究。有學者分析了古田會議思想上建黨原則的確立,以及古田會議后黨在軍隊和地方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內容特點和經驗。有學者從加強黨的意識形態建設的視角出發,分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和宣傳對于堅定蘇區軍民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作用。有學者認為通過開展教育運動和選舉運動有助于培育蘇區民眾的政治意識,讓革命事業被民眾更加了解,革命理想更加堅定。有學者則著重論述了紅軍官兵和全體黨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是關于作風建設的研究。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是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學界依據毛澤東同志對三大優良作風的論述,展開了中央蘇區作風建設研究。首先,理論聯系實踐的工作作風。彭小曼、雷志敏回顧了中央蘇區時期,在毛澤東同志的倡導和帶領下,全黨上下掀起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之風,極大地促進了保衛和建設蘇區各項工作的開展。其次,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工作作風。鐘小明從思想、工作、生活和軍事上總結我們黨處理干群關系的具體實踐,并指出蘇區時期的干群關系非常融洽,黨員領導干部和蘇區民眾之間呈現出魚水式的和諧景象。最后,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工作作風。鐘小明、萬小蓮從明確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用,營造批評與自我評批的良好氛圍,注重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式方法總結了蘇區時期這一作風的經驗與啟迪。此外,蘇區干部好作風,這也是中央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作風建設的生動體現,是對蘇區干部工作的真實寫照。學者們主要從蘇區干部好作風的內涵、形成原因、價值意蘊及其啟示等方面進行研究。
腐敗是危害黨的機體的毒瘤,在大量被查處的形態各異的腐敗案件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它們都存在監督盲區。因此,完善的監督機制是優化黨內政治生態不可或缺的因素。當前,學界對中央蘇區時期的監督機制研究主要是以反腐倡廉為目的展開的廉政監督,以報刊為主要陣地的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
中央蘇區以反腐倡廉為目的的監督機制具有鮮明的特色,監督機制從上到下,形式多樣,監督力度及時高效,真刀真槍,監督主體多樣,群眾參與度高。有學者認為中央蘇區從多主體監督機制入手,健全廉政監督形式,確保權力的使用公開透明,有效遏制了權力腐敗。
輿論監督在中央蘇區的廉政文化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楊文斐、翟洪峰以報刊《紅色中華>為例分析了輿論監督的內容并總結出輿論監督具有監督范圍廣、批評性強,監督雙方話語平等,群眾的廣泛參與的特點。夏靜雷、張娟考察了報刊《青年實話>對蘇區黨政權力的輿論監督,并分析了《青年實話》對蘇區黨政權力輿論監督的主要內容和整體原則。此外,群眾監督也是監督機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吳九華、胡松通過詳細論述中央蘇區時期,蘇維埃政府組織群眾對政府進行監督的具體實踐,并指出在各項監察制度中,群眾監督是最為有效,效果最為顯著的措施。
中央蘇區時期的廉政建設卓有成效,這一時期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各級政府也被評為“空前的真正的廉潔政府”“中國歷史上最廉潔的政府”。學界對中央蘇區時期廉政建設方面的研究成果頗豐,并且不斷地推陳出新。
首先,在反腐歷史背景方面,余伯流和凌步機在其撰寫的《中央蘇區史》一書中,介紹了當時存在的幾起轟動蘇區的反腐肅貪案如蘇區黨政機關的貪污浪費,鐘圣諒、鐘鐵青貪污腐敗案,以及左祥云貪污案等,內容詳實,案例眾多。傅克誠的《中央蘇區廉政建設》,從中央蘇區時期廉政建設的歷史背景、基本情形、組織機構、發展歷程等幾個方面比較全面的介紹了中央蘇區廉政建設。李文靜、謝佳奇從中央蘇區財政經濟狀況艱難和蘇區工作人員中出現的貪污腐敗問題兩方面分析了開展反腐倡廉運動的主客觀原因。
其次,在反腐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方面,朱欽勝著的《中央蘇區反腐倡廉史》,主要從檢查制度、會計制度、審計制度的設計來探尋中央蘇區反腐倡廉工作的開展。杜君,張月晨比較全面地把中央蘇區廉政建設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概括為:建立蘇維埃民主制度;統一財政,建立財政制度;嚴明法紀,懲治腐敗分子;運用新聞工具,發揮輿論的監督與導向作用;精簡機構,裁汰冗員;廣泛開展節約經濟運動;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干部素質。
最后,在廉政建設的經驗啟示上,陳始發,李立娥從廉政文化建設的視角,分析了中央蘇區廉政文化建設的成功對當下的廉政文化建設的啟示。姜相寶論述了加強反腐倡廉教育、依靠群眾、提高腐敗成本、加強制度建設、加強權力監督制約等方面的啟迪。
中央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營造了良好的政治文化,塑造了為民、親民的形象,得到了蘇區人民極大的擁護與支持。學界對該時期政黨文化建設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政黨文化的價值、態度取向,政治動員以及政黨文化的宣傳方式和宣傳載體。
第一,中央蘇區的政黨文化首先體現在價值取向和態度取向上,學者們認為這一價值取向和態度取向主要是指共產黨和蘇維埃政權的性質、宗旨和目標。就政權性質而言,黃道炫認為作為中共的第一次建政嘗試,中共著力建設一個人民性政權,人民民主建設一直是中共追求的目標。在民主建設方面,王宇飛認為當時中央蘇區主要是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代表大會制度,并通過各種制度設計,保證了廣泛的代表性;采取多種措施保證選舉的公正性和廣泛性;重視基層民主制度建設;發動群眾積極參加蘇維埃各項工作的直接管理;根據蘇區的客觀情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選舉活動。
第二,政治動員是宣傳和體現政黨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鐘昌火總結分析出這一時期政治動員所呈現出的動員方式多樣化、具有組織性參與度高、利益驅動與革命教育相結合等特點,取得了良好的政治動員成效。劉笑言另辟蹊徑、視角新穎地分析了政治動員中性別與權力的關系,認為在權力與性別相互博弈并不斷取得動態平衡的過程中,蘇維埃政權在革命根據地獲得了廣泛的群眾認同。張宏卿、肖文燕分別從農民性格和邊緣群體兩個方面系統分析中共對蘇區的政治動員策略。
第三,在政黨文化的宣傳方式和宣傳載體上,蘇區政府獨樹一幟,克服了各種條件的限制,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效果。由于宣傳的受眾都是農民,文化水平極低無疑成為政黨文化宣傳的巨大障礙,因此發展教育事業進行掃盲運動是黨和蘇維埃政府的重大任務。李國強著的《中央蘇區教育史(修訂本》介紹了介紹蘇區紅軍教育、干部教育、工農業余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兒童教育和師范教育等主要教育類型。此外,書籍、報刊、戲劇、音樂、舞蹈等形式對政黨文化的宣傳發揮著巨大作用。例如陳信凌、李志介紹了中央蘇區報刊的傳播功效,它提高了蘇區群眾的政治覺悟,掀起了共克時艱的運動浪潮。而郝建華、張強則從宣傳的場域、對象、載體、策略及原則的整體性視角出發,闡釋了中央蘇區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宣傳體系。
從以上梳理可知,學界已有涉及中央蘇區時期黨內政治生態的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但目前學界相關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對史料的表層探究,缺乏扎實的基礎理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缺乏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深層分析,缺乏學理性支撐,因而無法真正發揮歷史事件的價值,做到知古鑒今,為當下黨的建設增添歷史積淀。
黨內政治生態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必然要求。關于黨內政治生態建設,我們既要有現實的視角關注,也要有歷史視角的切入。中央蘇區時期是黨的建設的重要歷史時期,黨內政治生態建設卓有成效,有非常豐富的歷史經驗,學界亦有相關的研究成果探討。今后我們應從整體上開展中央蘇區時期的黨內政治生態建設研究,同時我們亦應注重多種研究方法的運用,既要采用跨學科研究法,注重學科交叉法的運用,如應用生態學、社會學、社會學的相關知識從多個角度分析中央蘇區時期中共黨內的政治生態建設,也要注重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使歷史經驗、教訓從個別上升到一般,對現實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