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



【摘 ?要】剪紙是我國傳統的民俗文化,有著強烈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審美價值, 承載著傳統文化內涵。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剪紙文化,一方面是對小學美術教學的全新實踐探索;另一方面也是在教育體系中滲透文化內涵的一種重要形態。從剪紙藝術本身具備的內在價值入手, 通過剪紙藝術所表現出的趣味性與形象夸張性, 加深學生對于剪紙藝術的全面理解。以《剪紙》 課程為基礎內容去完成教學案例的具體分析,調動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完成小學美術教學過程的實踐創新。
【關鍵詞】小學美術;剪紙;課堂;創新;案例
一、背景簡介
剪紙在民間是最具有普遍性的藝術,在生活中使用也是很廣泛的,這與民族文化有著重要的淵源。伴隨著現代剪紙藝術的快速發展與中小學美術教學當中對于剪紙藝術的應用,兒童與青少年已經普遍能夠意識到剪紙藝術所能夠帶來的價值,并且在教育環境中不斷應用,成為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其審美能力、提升其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在小學美術課中開設剪紙課,不僅能將剪紙藝術的精髓傳承下去,還能鍛煉學生的能力。《剪紙》課程也成為小學階段美術教學的重點課程內容,對學生理解美術、感受美術之美作用顯著。
二、價值辨析
1.剪紙藝術可以有效提升美術課堂的“創美指數”,讓剪紙藝術進入小學美術課堂,可以提高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大腦的創新能力。剪紙需要集中注意力,手眼的協調,不斷調整剪刀的運行方向及力度,才能剪出物體形象。這樣學生的有意注意、觀察的順序性得到了發展。學生畫畫可以邊畫邊想,而剪紙必須事先想好。這樣一來就鍛煉了學生統籌安排的思維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耐心細致、勇敢果斷的學習習慣。學生根據自己頭腦中感知過的物體表象,進行設計構思、再加工,表現實物或想象創造新的事物。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記憶力及思維能力都得到發展。
2.讓剪紙藝術進入小學美術課堂,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對于生活在“卡通”時代的兒童,讓他們接受剪紙這一民族藝術,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但學生對形象夸張、色彩對比強烈、具有鮮明裝飾效果的剪紙作品有很強的情感接受性,而民間剪紙藝術作品正是具有這些品質,它們造型呈現夸張變形、色彩艷麗、具有裝飾性和實用性,十分貼近我們的生活。
3.剪紙藝術和繪畫藝術是相輔相成的,學習剪紙需要一些美術基礎,剪紙同時也能很好的提高繪畫技能和審美能力,剪紙是一個綜合課程,能手腦同時并用。對小學生的身心是個很好的鍛煉。
4.民族的就是藝術的,藝術的就是民族的。作為龍的傳人,我們有權利和義務傳承這一古老藝術,并有責任把它發揚和創新,從小學習剪紙,無形之中加重了愛國情懷。
因此,剪紙藝術融入到小學美術教學實踐中,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傳統道德內涵,發揮傳統道德教育意義。
三、案例設計
(一)教學案例前期準備階段
《剪紙》課程在小學美術教學實踐中已經占據重要位置,其所能夠表現出的教育意義與教育價值得到呈現。《剪紙》教學設計案例分析,前期的準備階段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案例分析
剪紙藝術的發展歷史悠久,源于對生活的需求,具有單純、簡潔、明快、樸實等特點。《剪紙》課程教學設計旨在通過挖掘剪紙藝術的內涵并拓展小學美術教學課程的開發渠道,讓學生可以通過對剪紙作品內涵的欣賞,培養審美能力。以剪紙金魚為例,學生可以初步了解剪紙所能夠發揮出的表現力,繼承與發揚優秀的民間傳統藝術。
2.教學對象
小學美術教學《剪紙》課程針對對象為小學三年級學生。這一群體天性好動、想象力豐富、樂于動手,能夠對表現生動與感染力較強的內容進行動手實踐。《剪紙》課程符合學生這一天性,通過良性引導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入其中,接受剪紙藝術。
3.教學目標
讓學生認識、了解金魚的基本形狀和特征,并能剪出各式各樣的魚。掌握基本的剪紙方法步驟,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情操。
4.教學重點
體驗剪紙藝術的獨特美感,制作有自己想法的剪紙作品。
5.教學難點
學生對不同剪紙技法產生的效果的感受和實際的使用。
6.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的制定方面,主要是指導《剪紙》課程在小學美術當中的實踐。美術課程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創造性、情感性。在本次剪紙課程設計方面,教學策略如下:
(1)創設情境。在開展剪紙教學的過程中以情境創設為主要的教學方式,通過情景創設的方法激發學生對于美的好奇心與具體感受,從而更好地去接受剪紙教學。
(2)探究學習。通過對教學方法的革新,形成一種師生探究、生生合作與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主要目標,提高與培養學生對于美術的興趣。
(3)積極評價。評價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作用顯著,在前期準備階段,教師應該意識到教學評價所能夠展現出的評價效果,鼓勵與引導學生完成評價過程。
(二)教學案例具體實施階段
1.課程導入過程
教師:今天我們這節美術課進行一次剪紙比賽好不好?每一個小組一張紙,一把剪刀,組內的每一個人在紙上剪一刀,要求剪出不同的形狀與基本紋路,比一比哪一個小組剪出來的紙張最漂亮?
通過計時處理,觀察各組的實際表現情況,并將作品進行展示,讓學生之間進行欣賞、對比與評價。這樣的課堂導入方式能夠讓學生快速融入到剪紙教學實踐中,感受剪紙魅力。
2.教授新課過程
教師活動:通過前期課程的導入過程,學生已經對剪紙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在教授新課的過程中可以描述民間剪紙藝術的起源、背景及應用范圍,包括用多媒體去演示多種剪紙圖案與剪紙作品。學生活動:欣賞教師所演示的剪紙作品,并提出個人對剪紙的一些看法與認知。
教師活動:看了這些剪紙作品之后,老師也想表演一下自己的剪紙作品,演示教師自己所剪的作品,如把紙對折,先剪一個外形輪廓(圖1),問學生老師剪得是什么?從哪里看出來是魚?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與感悟。
學生活動:觀察教師的剪紙輪廓,從而討論出魚的外形特征。
教師活動:猜猜老師會把這條魚變成什么樣呢?提問之后向學生展示剪魚的步驟(圖2)并對細節進行處理,將自己所剪完的作品進行展示(圖3)探討老師用了哪些紋樣?
學生活動:在觀看教師剪魚步驟過程中,探討老師用了哪些紋樣進行裝飾。
教師展示其他不同造型的魚紋樣,欣賞不同魚的形態,體驗剪紙藝術的獨特美感(圖4、圖5)。
3.學生創作
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魚紋樣進行剪紙,并播放不同魚的剪紙步驟與過程,大致輪廓完成之后做好細節上的處理,完成剪紙作品具體創作。
4.作品展示
學生將成品進行具體展示,完成整個過程的評價,包括學生點評、生生互評、自我評價等多種方式。
5.知識拓展
欣賞生活當中,包括剪紙藝術所獲得獎項,讓小學生對剪紙藝術有一個全新的理解,真正去感受民間藝術的精神與內在價值。
(三)案例反思
在本次教學設計案例課前準備與執行環節當中,還需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改進。
一方面,學生的主體性。自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與學生雖看似和諧,但真正的思想上的碰撞并未展現。在實際教學中,更應該高度關注學生的主體性,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核心,學生主導課堂走向。另一方面,課堂討論的主體性缺失。剪紙教學設計過程,教師提出問題并將問題交給學生,學生通過實踐解決問題。但整個過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強,并未堅持問題從學生中來回到學生中去,這就造成在理解上依舊存在相應問題。
因此,在具體解決上應該增強學生的主體性,構建一個全新的剪紙美術課堂環境,讓學生真正融入其中,反饋所遇到的問題,優化小學美術教學剪紙教學課堂環境。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江蘇 南通 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