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志茂
摘要 隨著我國大眾法制意識的覺醒,大眾對于刑事司法人權保障問題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刑事訴訟審前程序是對人權的保護,可以迎合控辯平衡訴訟理念,以不同訴訟價值主張和模式對刑事訴訟審前程序進行劃分,將其分為訴訟模式和準訴訟模式。我國刑事訴訟法在不斷的調整,這也使審前程序的準訴訟結構不斷清晰,但是訴訟模式卻沒有進入法制范圍內,本文主要對刑事訴訟審前程序訴訟化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刑事訴訟 審前程序 訴訟化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044
多年來,我國刑事訴訟案件在進入審判前的訴訟程序過程中時常出現一些不合理取證的現象,對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有損我國司法的公平公正形象。目前,刑事訴訟中人權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對刑事訴訟審前程序訴訟化實施有效改革尤顯必要,在審前程序中對訴訟化實施合理改造也能夠彰顯司法文明。
(一)保障人權
人權具有政治法律和社會等多種概念,同時人權不僅是一個本體論問題,還是實體問題?,F代刑事訴訟中已經將人權意識上升到意識形態中,重點強調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但是這種主流精神主要是避免公共權力走偏,通過維護正當程序為隱私權訴訟主體的權益作出保障。現代刑事訴訟屬于國家和個人之間權利的平衡,在刑事訴訟審前程序中,國家可以借助強大的偵控機關實現懲處犯罪,讓犯罪嫌疑人無法與其抗衡,但也可能會存在偵控機關的非理性控制,導致侵犯犯罪嫌疑人的人權。即使現代刑事訴訟制度設計中沒有將審前程序的偵查權和嫌犯的訴訟權相對立,而且也重點強調偵控機關對犯罪嫌疑人權益的保護,但是在缺乏控制程序的情況下,偵控方和辯護方的角色職責會出現失衡。
(二)保持控辯平衡
在法治國家重點強調的是刑事訴訟中的控辯平衡,其實質需要實現個人權利和國家權利的統一。控辯之間的關系定位和國家對犯罪治理的司法態度有關,也和人權保障理念有著直接關系。在提升人權保障的理念下,控辯力量逐漸提升,同時也會對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加大保護。因此保持控辯平衡的重點在于對辯方防御能力進行強化,避免訴訟結構失衡。以控辯平衡為基礎,基于當事人主義訴訟構造的西方發達國家法律體系也將程序正當作為訴訟程序設計中的主要訴訟理念。即便我國采用的是職權主義訴訟結構,但是在大眾人權理念不斷深化的形勢下,也會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刑事訴訟模式的優點,來完善自身的訴訟模式,以更好的強化控辯平衡結構。
基于實際理論進行分析,審前程序屬于追訴機關、嫌疑人和被害人之間的關系,因此為了提升其三者關系之間的公正性,讓控辯雙方可以得到平等的對待,就需要判決方保持中立客觀的立場,這也是訴訟構造始終不懈的追求。我國目前控訴機關和犯罪嫌疑人之間的形態屬于組合形態,控訴機關對訴訟有著一定的支配地位,同時這種控訴地位較為單一,基本上讓犯罪嫌疑人處于被動狀態。我國審前程序還有另一個特點,在審前程序中沒有法院的介入,這使審查工作的基礎屬性帶有行政化色彩。行政授權在司法活動中的參與協調性較差,其二者之間相互制約無法將其能效充分發揮出來。另外,法院沒有在審前程序中參與,審前程序的作用除了當事人權利的行使,還有對追訴權利的行使,該權利的行使不會受到控制和約束,因此這時在二者相互制約的情況下是無法將其效果充分發揮出來的。
(一)訴訟模式
刑事訴訟審前程序訴訟化中的重要內容就是將法院作為刑事訴訟審前程序訴訟化中的判決方,這屬于一種審前程序化訴訟構造方式。這種構造方式的主要優勢就是可以將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納入在審查范圍內,使其可以為人權訴訟價值的實現奠定基礎。同時因為審前程序中有法院司法審查不但可以對相關部門的任意行為進行防范,還可以拉近控辯雙方之間的差距,保持控辯雙方的平衡。審前程序實際訴訟的合理構造能夠促使審前訴訟質量和法律效果的增強。審前程序訴訟模式存在的缺點在于其需要將優勢展示出來,這時就會擴大審前程序的訴訟模式,但這種現象對于實際訴訟效益的價值訴求有一定副作用。法院在審前程序中的介入時間過早會讓其產生固化理念,先入為主,從而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決,影響到實際判決的公正性。審前程序司法審查中,法院和審判階段法院各為主體,但是這種現象也并不適應所有國家的司法體制。
(二)系統內部準訴訟模式
審前程序準訴訟化模式主要指的是在實際審前程序中,偵控機關對相關人員使用強制性手段進行財產查封和羈押等措施,或是偵控機關使用其他訴訟方式對犯罪嫌疑人人身權利造成侵害的時候,需要依照法律由上級偵控機關和其內部機關進行審查,由此決定需要采取何種手段進行處理。系統內部準訴訟方式屬于三方訴訟機構,分別有嫌疑人、偵控部門和上級偵控部門構成。這種訴訟化方式可以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但是在對人權保證的前提下,保證人權的實然性還需要對三方關系程度進行分析,特別是對辯護方、嫌疑人話語權的分析。這時可以對系統內部準訴訟再次進行劃分,將其分為弱性系統準訴訟和強性系統準訴訟。弱性系統準訴訟指的是上級偵控機關和一些內設機構對于偵控人員提出的對犯罪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的訴訟行為,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借助一些書面檢查方式確定,不需要采納犯罪嫌疑人自身意見。但是強性系統準訴訟則需要采納犯罪嫌人和偵控人員的意見。基于理論進行分析,強性系統準訴訟更加成熟.但是在實際立法中采納何種訴訟形式也需要由訴訟結構和刑事司法政策為主。實際上不同形式的系統準訴訟其優勢和缺陷也各不相同,基于弱性系統內部準訴訟來進行分析,其主要優勢就是實際效益較高,不但能夠有效節約司法資源,同時也可以將司法效益充分顯示出來,實現高效打擊犯罪的司法效應。但是其缺陷也非常明顯,判決方沒有充分保護犯罪嫌疑人人權,這也降低了三方訴訟化結構的有效性。弱性系統內部的準訴訟無法保證訴訟原理內在需求,導致訴訟化結構無法發揮出其實際效用。強性系統內部準訴訟的實際優勢在于其可以對犯罪嫌疑人的人權給予一定尊重,還能夠緩和控辯雙方。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對審前程序性存在的決策失誤進行良好的防范。但是在強性系統內,準訴訟也有一定的弊端,準訴訟不但可以促使審前階段實際訴訟周期的延長,還會降低其實際司法運作效率,從而對刑事訴訟政治效果造成負面影響。
(三)系統外部準訴訟
系統外部準訴訟的審前程序模式指的是在審前程序中,相關偵控機關其訴訟行為會對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益產生影響,因為系統外部的國家機關區間決定了該行為是否可以實施。與系統內部準訴訟模式有一定差異的是,系統外部準訴訟中一些裁判方不屬于偵控機關中上級機關和內部機構,而是屬于偵控機關外部的訴訟主體。以系統外部準訴訟的訴訟程度為基礎可以將其劃分為強性系統和弱性系統。偵控機關可以對犯罪嫌疑人實施強制性手段或是在侵犯犯罪嫌疑人權益之前,可以借助偵控機關外部組織依法實施相應的審理。雙方可以通過舉證、質證和辯論的方法決定偵控機關是否可以實施該行為。強性系統外部準訴訟程序對犯罪嫌疑人身自由權利的程序性限制問題有一定適用性,能夠讓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得到充分的保障。但是這種訴訟模式對犯罪嫌疑人自身權益保障有偏重,導致在一些特殊時期無法將國家打擊違法犯罪的需求體現出來,對被害人權益保護方面也存在相應的滯后,因此這時也無法提升訴訟實際效益。弱性系統外部準訴訟指的是偵控機關使用強制手段和一些偵查措施影響到犯罪嫌疑人人身權益的時候,判決方會借助卷宗的閱讀采納犯罪嫌疑人的意見,結合法律對一些程序性問題實施判斷。這種訴訟形式不但能夠將人權保障充分顯示出來,還可以平衡一些訴訟理念。這種訴訟化構造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在判決方和偵控部門之間配合關系時,其二者的實際訴訟行為會產生互認,該現象也會虛置這種準訴訟程序。
綜上所述,我國刑事訴訟審前程序訴訟化想要得到改善仍需要長時間的積累,目前在刑事訴訟審前程序訴訟化中面臨著很多弊端,其實際立法理念、制度和部門協調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問題。因此在刑事訴訟審前程序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伴隨著刑事訴訟審前程序的不斷完善和豐富,刑事訴訟審前程序也會朝著訴訟化的方向進行發展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