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
摘要 通常情況下,加強對檢務督察模式的創新是實現檢察管理全面改革的重要環節,但是,檢察管理在改革和創新的過程中,面臨著很多困境,例如:角色困境、法律困境、機構困境等,因此,檢察管理法治化改革工作任重道遠。基于以上情況,本文針對影響我國當前檢察管理模式創新的主要困境進行簡要的分析,同時對如何更好地做好檢察管理法治化工作進行探索,并提出相應的改革策略,以實現檢察管理法治化改革目標,希望通過這次研究,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有效的參考。
關鍵詞 檢務督察模式 困境 法治化 改革方向
中圖分類號:D926.4 文獻標識碼:A DOI: 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048
隨著我國對檢察管理法治化改革和創新進程的不斷推進,對檢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法治國是我國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因此,檢察管理法治化水平的提高對實現檢察管理創新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有利于滿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另一方面,有利于更好貫徹和實現法治國家的建設目標。但是,當今中國仍處在法治建設不夠健全的階段,因此,加強檢察管理的法治化建設面臨著眾多的挑戰,因此,必須結合影響我國當前檢察管理模式創新的主要困境,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策略,以保證檢察管理法治化改革工作能夠朝著積極、穩定、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角色困境
角色困境主要是指在定位檢察官的身份時,與獨立行使檢察權發生了矛盾和沖突。其具體表現如下:第一,角色錯位。由于我國傳統社會專制集權統治觀念根深蒂固,我國司法一直不具備獨立的司法精神,其具體原因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國檢察機關人事對地方政府形成了很強的依賴性,另一方面是因為廣大人民群眾對司法難以獨立的痛心,由于地方檢察機關缺乏對同級政府相關權利的制約和監督的能力,導致檢察官難以形式正確的價值觀。第二,權力錯位。由于我國在實踐檢察管理過程中,采用了司法管理與行政管理并行制度,導致檢察官難以獨立行使檢察權,又加上上級部門的不合理干涉,造成檢察官連最簡單案件處理能力都不具備。
(二)法律困境
法律困境主要是指檢察官法與公務員法存在矛盾沖突。其具體表現如下:第一,法律體系的沖突。由于我國一直采用“一府兩院”的管理模式,在這樣的管理模式下,檢察機關擁有與政府同等地位,如果將檢察人員歸屬于公務員隊伍管理中,就相當于要承認檢察機關要服從于行政機關管轄,為了避免以上現象的發生,人大只有監督“一府”的權利,顯而易見,這種管理模式與當前我國的政治體制產生了很大的矛盾和沖突。第二,制度構建上的混亂。由于檢察官法不具備立法價值,導致檢察官法很容易被公務員法的相關規定所代替,這樣一來,導致設計現有制度過程中出現制度構建上的混亂問題。
(三)機構困境
機構困境主要是指在設置檢察機關內部的機構時無法與檢察官的分類管理相統一,進而產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沖突。其具體表現如下:第一,機構龐大繁雜、管理效率低下。在辦理案件過程中,由于分工不明細,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并且辦理流程過于復雜,沒有充分發揮司法效能,造成司法資源的巨大浪費。第二,內設機構行政化設置趨勢嚴重。通常情況下,內設機構行政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檢察機關的行政化,除此之外,檢察工作人員同樣也被“行政化”,例如:我國制定了一套公務員晉升渠道流程,導致檢察官獨立行使權力變成了擺設,無法起到應用的作用。
(一)增強權利意識,塑造法治的文化基礎
公民對權利的追求和敬畏對保證法治的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它一方面充分彰顯了公民確權利的意識,另一方面,為法治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基礎。我國在實踐檢察管理的過程中,要在充分的尊重和保護檢察官職業權利的基礎上,加大檢察管理法治化的改革和創新,由于檢察管理的對象是人,因此,要想促進實現檢察管理的創新發展,必須切實維護和保障檢察官職業群體的各項權利,為了有效提高檢察官職業群體的權利意識,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采用宣傳、教育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檢察官職業群體的權利意識,與此同時,還可以引導和鼓勵檢察官職業群體積極參與政治和執法表決的體驗活動中,讓他們在活動的體驗中,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權利意識。第二,在實踐檢察管理的過程中,通過采用創新管理體制和限制權利等方式,充分的尊重和保護公民的權利,以達到提高檢察官職業群體權利意識的目的。由此可見,通過不斷的提高檢察官職業群體的權利意識,為檢察管理的法治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二)培育法律職業共同體,塑造法治的人文基礎
檢察官隊伍具有很強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具體表現為在該隊伍管理范圍不涉及非普通國家行政事務的管理,僅僅是利用司法技能的專業知識履行對法律職權的監督。檢察官隊伍職業的特殊性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其檢察管理的特殊性,也就是說,檢察官隊伍在檢察管理的過程中,不能采用普通行政管理的模式,必須采用符合司法權運作規律管理模式,真正走向司法化道路。這種管理模式的應用,徹底擺脫了行政權對檢察管理的干預,提倡依法獨立行使的方式實現檢察的管理,這樣一來,從根本上擺脫了行政機關和社會團體的干預和影響,除此之外,在辦理案件的過程中,必須用事實說話,依法辦案,禁止在辦案的時出現走關系、交人情,從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案件處理的公平性、合理性和正義性,進而為更好的提高司法機關的公信力和權威性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由此可見,通過不斷的培育法律職業共同體,對更好的塑造法治人文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關于這一策略的落實,一定要引起相關檢查部門的高度重視。
(三)規范權力運行,塑造法治的環境基礎
不言而喻,權力的行駛有效的促進了社會的有效治理,反過來,社會的有效治理充分發揮了權力的行使作用,但是,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要注意權力的邊界性和外延性,避免因濫用權力而干涉他人的權力現象的發生,從而最大限度的尊重和敬畏他人的權利。因此,加大對權力的制約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由于權力本身具有很強的傲慢性和與自發擴張性,因此,想要實現對權力的控制是非常困難的。為了有效的控制濫用權力現象的發生,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充分的發揮權力相互制約的作用,從而有效的控制濫用權力的不良局面。例如:我國在實踐檢察管理的過程中,必須在嚴格遵守權力相互制約的原則,對檢察權進行配置,一方面要不斷的強化機關內部權力的制約力度,另一方面,要進一步的提高人大、和法院對機關內部權力的制約力度。第二,還要采用公民權力監督的方式,不斷強化對檢察權的制約力度。例如:充分的發揮公民個人權力和新聞媒體等公共權力的監督力量,通過采用獻言獻策、參與政治的形式,實現平等的交流和互動,從而更好的監督檢察管理工作,以達到有效控制檢察權的目的。
綜上所述,嚴格遵循司法權運作客觀規律是實現檢察管理模式改革和創新的必要條件,而在此基礎上,我國要想從根本上改革和創新檢務督察模式,更好的推動社會法治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做好檢察管理法治化工作,因此,相關部分一方面要不斷的增強權利意識,從而實現對法治文化基礎的塑造;另一方面,還要加大對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培育力度,從而達到塑造法治人文基礎的目的;除此之外,還要規范權力運行,塑造法治的環境基礎。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檢察管理法治化改革工作的有效開展,從而提高我國整體法制化建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