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花
【摘? 要】核心素養是從學生長期發展的角度出發,對學生展開綜合能力的強化,高中歷史課中教師要積極強化高中生的核心素養,改進高中歷史課的方法以及形式,讓高中生實現各方面素質的提升。而教師要對核心素養加強理解,將其貫徹到高中歷史課中,對高中歷史課各個環節加強改革以及優化。本文分析高中歷史課中如何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讓高中生經過高中歷史課的系統化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以及綜合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歷史;課堂教學
歷史核心素養,其中包括為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以及家國情懷。這些實際在歷史學科領域,高中生可以形成的重要必備品質,不僅關系到知識的掌握,也有情感態度方面的一些引導,教師要注重高中歷史課中對這些品質和能力的強化,讓高中歷史課具備針對性,更好地發揮出自身的學科價值,促進高中生的良好成長。
一、引導高中生建立時間軸,實現時空觀念
高中歷史課中涉及到的諸多歷史知識,是過去性的內容,要想對時空觀念進行掌握,就需要對高中歷史課認真學習。時空觀念的主要要求,是將歷史事件放在時空框架上,對事物關聯以及因果進行分析。這樣需要注重高中歷史課中,讓高中生建立良好的時間軸,從而實現對歷史知識的高效學習,加強對歷史知識的深入理解。比如在高中歷史課中,教師需要讓高中生掌握近代思想解放的發展,那么就需要高中生建立“學器物、學制度、學思想、走俄國路、走自己路”的這個順序。這其中就是用了時間軸的方式,了解到近代解放潮流的主要發展原因,并在其中體現出近代思想與政治經濟的內在聯系,在其中總結出主要的特點。
當下高考中非常注重中外關聯,這是對高中歷史課進行考核的重要方向,因此教師要注重時間軸這個方面的教學,中國歷史以及世界歷史,都是要進行時間軸的構建,二者還要注重同步呈現,讓高中生可以分析,在同一時空內,國內外歷史的一些內在關聯。教師要讓高中生借助對時間軸的構建,實現對知識的系統性掌握。
二、實事求是,注重史料實證
所謂的史料實證,就是借助對史料的辨析,可以將歷史進行真實重現。高中歷史課的實際學習中,史料是非常關鍵的資源,當下教材中被本身是有諸多的史料,并且在教材內出現的史料,是非常有價值的,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教材中的史料資源,提升高中生在高中歷史課的學習質量。其中有關于學習資料以及史學爭鳴等特殊的欄目。這些可以讓教材更加豐富,也是對高中生興趣的一種合理激發,讓高中生的創新思維得到強化。
教師要讓高中生區別各類的史料,其中有文獻資料或者口述資料等不同的類型,收集史料有不同的方式,比如在對古代商業經濟展開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上的內容,讓高中生思考,在以往讀過的一些文學作品中,哪些可以體現出古代人們的生活。促進高中生對史料展開收集。另外高中生可以圍繞某個問題,展開對材料的分析,然后對史料性質進行辨別,經過對比以及分析,可以對歷史進行真實性地思考,這樣可以讓高中生形成更加良好地觀點,并意識到史料的實際價值。比如在對古代的手工業經濟展開學習的時候,教師要讓高中生,對書本上有關長沙馬王堆漢墓的資料展開分析,并于普林尼自然史作為對比材料,讓高中生思考,為什么在當時,中國要將絲織品向羅馬進行銷售。這樣可以讓高中生的判斷能力以及歷史解釋,都得到不錯的鍛煉。
三、呼喚理想,強化歷史解釋的能力
歷史解釋,是將唯物史觀作為主要的核心,將史料作為依據,進行歷史解釋,對歷史事物展開客觀的分析。其中分析方法是十分多樣化的,可以借助圖像分析,也可以進行計量分析等。對待歷史問題,可以用歷史比較,用發展以及聯系的觀點,對一些歷史事物展開解釋,這樣可以讓高中生,對歷史知識點加強理解。
關于歷史問題,需要高中生借助合理的方法,比較是一種知識系統化的重要體現,也是對思維進行聚合的動態過程,教師要強化高中生的歷史思維。在對啟蒙運動展開學習之后,高中生提問,在十七世紀的中國與十八世紀西方,都出現了思想啟蒙,為何在歐洲導致出現了資產階級革命,實現了社會的變革,而在中國的清初則還是延續著封建思想,沒有實現社會制度上的變革。師生要對這個問題展開思考,對中西方的思想啟蒙展開對比,二者有哪些區別和現實點,然后進行提問,這些變革對社會造成哪些影響。高中生進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最終得到了結論,思想是否可以推動社會的變革,主要是是否在經濟以及階級方面具備良好的基礎。
四、感悟升華,提升高中生的家國情懷
高中歷史課中教師要注重對高中生家國情懷的強化,讓高中生提升對社會和國家認同感,形成社會責任感。高中生在高中歷史課中,對歷史知識展開學習,以史為鑒,可以形成不錯的三觀。
首先,教師要注重高中歷史課的情景設置,讓高中生的感悟得到提升。比如在學習抗日救亡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設置情景表演,讓高中生可以分成幾個小組,分別扮演中國共產黨、東北抗日居民、國民黨以及愛國的民眾,讓高中生了解一些比較典型的抗日活動,然后在課堂上進行情景表演,在良好的氛圍中,高中生會對民族危害時刻,諸多的民主英雄以及革命前輩,努力奮斗和抗日救國的精神進行體會,從而形成良好的愛國情懷。
其次是適當的社會實踐。實踐活動是對高中生的家國情懷展開培養的重要路徑,教師可以改變高中歷史課中高中生的學習方式,讓高中生可以參與到一些活動中,比如歷史調查報告,讓高中生圍繞一個課題,對一些問題展開調查。比如“歷時杰出人物”,從自己所處的地區,一些有著一定影響力的歷史人物,可以進行收集和調查,從而得到結論,讓高中生了解很多家鄉的前輩,為國家發展做出的努力,另外在這些活動中,高中生之間要展開通力合作,也是對高中生合作能力一種鍛煉,教師要積極讓高中生在其中,得到各方面的鍛煉。
最后是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校園本身是高中生生活的核心,時刻受到校園環境的影響,因此要注重校園文化的良好建設,這樣可以對高中生產生正面的影響。在校園內,可以舉行豐富的活動,加強對高中生精神文明方面的引導,讓高中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升華。比如在“紀念建國七十周年”的活動中,讓高中生收集一些在建國以來,諸多領域做出貢獻的人物,提升高中生對中國發展的認知,并積極學習這些榜樣人物身上的精神,讓高中生意識到自身的社會責任,具備良好的責任感以及擔當,從而讓高中生更加努力去提升自己,爭取在社會的發展中,可以更好地發揮出自身的價值。
五、結束語
總之,高中歷史課中教師要注重對高中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積極對高中歷史課的形式以及內容展開革新,促進高中歷史課豐富性以及多樣化發展,給高中生更加全面的引導,讓高中生實現思想以及能力上的全面提升,實現高中歷史課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康茜.“歷史解釋”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探究——以《秦末農民起義》一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19(06):21-23
[2]陸優君,竇全兵.精準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實踐與反思——基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背景[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9(01):42-45
[3]陳正婷.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雙主體互動式”的運用——以人教版必修1“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一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18):43-45
[4]王康茜.建構主義視角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設計——以“封邦建國與禮樂文化”為例[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8(Z1):130-132
(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第三高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