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應忠
【摘 要】案例教學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的需要,采用案例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方法。它能夠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實踐情景,把真實的案例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設身處地去感受。對于提高學習興趣,培養解決問題能力極有益處。
【關鍵詞】思品課;案例教學;五個;關注
思想品德課案例教學是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法。思想品德課的內容較抽象,理論性強。教師如果囿于理論的演繹,將會出現“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一頭霧水”的現象。這樣,教學目的就很難實現。如果教師能合理選取和利用案例,比較抽象的理論問題在恰當的案例使用之后,就變得容易理解。比較枯燥的理論教學在引入合理的案例后,學生的學科興趣和探究欲望就會被充分調動起來,從而大大增強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就會變得充滿生機和活力。為此,初中思想品德課案例教學應該做到五個關注。
一、要關注案例的價值取向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引,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分階段對學生進行“五愛”教育,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奠定基礎。”因此,案例教學就要堅持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充分發揮學科的德育功能。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發展,體現案例的人文性。
在案例符合思想性、導向性和人文性的價值取向基礎上,要兼顧案例的趣味性。研究表明: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就會積極主動、心情愉快的投入學習,不會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怎樣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我認為選取生動有趣的事例是激發興趣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在講授《做誠信的人》時,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國王為公主選駙馬,五位才貌雙全的青年男子入圍。公主只有一位,嫁給誰呢?于是國王給五位青年各發了一粒花種(煮熟了的,但他們并不知情),告訴他們一年之后誰先種出最美麗的花,就選誰做駙馬。期限到了,五位青年都來到了皇宮。四人捧著漂亮鮮花的花盆,只有一位青年捧著空花盆。國王見此情形后,馬上宣布:捧著空花盆的青年當選為駙馬。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非常驚奇。這時我發問了:為什么捧著空花盆的青年能夠當選駙馬呢?對此你受到了什么啟發?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因為他誠信”等。此故事激發了同學們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明白了做人道理,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要關注案例價值觀目標
初中生的思想比較敏感,具有求新求異的特征。這就要求教師要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改變以往傳統的“空對空”的教育模式,適應學生的心理需要。例如,臺灣青春偶像劇《流星花園》,引起了社會廣泛議論與學生的共鳴。有的學生家長對該劇的主體思想提出質疑,認為劇中一些不切實際的描述,會使青少年陷入空想。對于青少年來說,有的認為此劇輕松健康,值得一看;有的認為該劇對青少年有負面影響。因此,在講授《做友好往來的使者》時,組織學生舉行了一場大討論,主題是“我看《流星花園》”。同學們的熱情很高,細讀教材,積極查閱資料,并踴躍發言。通過活動,學生認識到:“面對文化差異,我們主張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多樣性,共同繁榮進步。”、 “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等。通過討論,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思想誤區”也慢慢消失。用所學知識分析解剖“熱點”問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只有適應學生的心理特征,“對癥下藥”,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也只有這樣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才能落到實處。
三、要關注案例的地方資源
課程資源既包括校內的教育資源,也包括校外的教育資源,教師應該立足學生的生活、學習、社會實際將地方的案例作為資源納入教學中,合理開發利用當地的鄉土課程資源,發揮鄉土案例的優勢和獨特價值。
將具有地方特色的案例運用到教學中來,能使學生與模范人物、經濟發展的典型零距離接觸,能使陌生的案例變得親切,使所學理論變得更具有說服力。通過對地方案例合理的開發和利用,積極引導學生認識自己家鄉、學校的人和事,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對家鄉、對學校的自豪感,從而更加自覺地熱愛自己的家鄉和學校,進而把家鄉以及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
教師應該善于將地方案例資源與教學相整合,這樣不僅能提高教學的實效性,還能讓學生產生認同感,促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發生變化,激發學生愛家鄉、愛學校的情感,做到用身邊的人和事教育身邊的人。
四、要關注案例引發的設問
思想品德課教學通過知識的傳授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激發學生道德情感,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到知與行的統一。一個案例,換個角度、換個切入點就能成為另一個情景材料。因此在案例教學中,案例不能一講了之,要充分發掘其內在的價值,多方位多角度地利用,不能為了案例教學而不停地使用案例,而沖淡教學目標的實現。如,在講授《學會合理消費》時,舉了一個案例:某初中生,父母均為普通工薪階層,家庭條件不富裕,看見班上個別同學有了新款蘋果手機,為了擺闊炫耀,父母經不住其軟磨硬泡,花了5000多元,給他買了一部蘋果手機。接著我請同學們就下面幾個問題展開討論:(1)這位學生的消費合理嗎?為什么?(2)我們應怎樣合理使用零花錢?(3)除了課本所列的那幾種消費,我們還能把零花錢用在哪里?由于所用的案例貼近學生實際,大家都積極參與,熱烈討論,乃至進行了激烈的辯論。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合理使用零花錢,既尊重了父母勞動成果,又發揚了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使學生認識到把錢用在刀刃上,不再鋪張浪費。同時通過第(3)個問題的討論學生認識到,除了課本所羅列的消費形式之外,零用錢還能用于 “愛心消費”。通過案例教學,既延伸了課本知識,又讓學生領悟到了課本上的觀點,培養了學生認知能力,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教學實效。如果老師照本宣科,直接分析案例,肯定沒有讓學生自己討論、探究的效果理想。教師主導作用在這里就表現為精心選事例,設置問題,然后在課堂上通過啟發,把學生引向教學目標。學生主體則體現為參與討論、辯論教師設置的問題,自己解惑求知。
五、要關注案例使用的時機
在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時使用案例,提出疑問,設置懸念。疑是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的基礎。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此時的案例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也可以在授完新課,然后趁熱打鐵,用所學知識來分析案例,此時使用案例既鞏固了新知,又鍛煉了知識遷移運用能力;也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案例,一節課效率最高的時候是前二十分鐘,以后學生的注意力分散、易開小差。這時結合教學內容適時舉一個案例可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學目標上去。應該說案例的使用,可結合教學內容、班級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案例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創設一個情景、舉一個例子讓學生更好地在與課本對話中理解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在案例教學中通過感性的案例讓學生體驗感悟道理,把悟出的道理內化為自己的道德素養,并在日常生活中把道德素養外化為行為。思想品德課學科的屬性要求案例的選擇不能一味地追求新、奇、特,而更多地要考慮案例的價值取向,以思想性、教育性、人文性為選擇標準,同時兼顧趣味性。案例最根本的目的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但是案例也不能喧賓奪主充斥整個課堂,而影響教學目標的完成。只有這樣思想品德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才能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課程教材研究所.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用書(人教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福建省光澤第三中學,福建 南平 35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