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海新
摘要 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形成系統的經濟思想和理論成果。形成了以經濟發展新常態為內容的經濟發展態勢新判斷,形成了政府與市場“兩手合力”推動經濟發展的市場地位新思想,形成了“五大發展”為內容的經濟發展新理念,形成了動力、目的、標準合一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新境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做出了新的原創性貢獻。
關鍵詞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發展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056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經濟思想,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做出了創造性貢獻,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習近平總書記以我國國情為立足點,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的一系列重要經濟思想和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在當代中國的理論創新與重大發展。完整并準確理解習近平經濟思想和理論,需要我們把握好習近平經濟思想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史上所形成的新理論與新判斷。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正確判斷國家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及發展態勢,是科學的經濟政策制定的前提條件。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之所以出現一些失誤,往往就是沒有正確判斷我國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及發展態勢,因此使制定的經濟政策脫離了實際,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同志基于我國具體實際,提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著重指出任何政策的制定和實踐都要立足這個基本國情。正是基于對社會發展階段的科學判斷,才保障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的方針政策的基本正確,也才使我國在經濟建設的實踐中取得一系列的重大成就。但在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后,關于國民經濟發展態勢的判斷上,不少人依然沒能擺脫“快一點”的陳舊思維,依然希望借助外生動力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和實踐,根據我國經濟發展所呈現出新狀態、新格局、新階段,適時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就是進入新常態。強調我國經濟發展要從快一點的思維中跳出來,要適應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向中高速轉變的態勢變化,要適應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率型的轉變,要適應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型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的方向轉變,要適應經濟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的轉變。過去幾年我國經濟領域取得了巨大成績,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依然清醒地認識到經濟領域仍然存在著發展質量和效益有待提升,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等問題及不足。基于對經濟發展態勢的科學判斷,我國抓住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立足于經濟發展新常態,制定了一系列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舉措。
在做出以經濟發展新常態為內容的經濟發展態勢新判斷的基礎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萍嫉牟粩鄤撔?,帶來的直接結果是催生出強大的生產能力,我國在生產領域的問題已經由過去的供給不足轉向部分行業和領域供給能力過剩的問題。為解決好部分行業和領域生產能力過剩的問題以及產品的質與消費者需要的質之間差別的問題,我國一系列推動經濟發展的理論與政策創新催生了經濟領域的新舉措,“三去一降一補”的供給側改革理念由此應運而生并不斷深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正式提出:“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去產能,去除低利潤又高污染的過剩產能,重中之重就是清理淘汰“僵尸企業”;去庫存,“騰籠換鳥”般地為新的產能提供發展空間;去杠桿,降低長期性和系統性的風險;降成本,提高效率,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補短板是提高整體社會資源優化配置效率的必要條件,補短板是補齊社會經濟領域的各方面,涉及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進步、城鄉統籌發展、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形成推動等等。這是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經濟發展態勢、舉措和階段演進的新判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始終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的正確處理。從黨的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之后,我國的政策制定者與經濟建設中的實踐者們一直都在探討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國家如何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以及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問題。但受制于觀念和理論水平的制約,一直未能在這一問題上取得重大突破。2014年5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這一重要判斷,《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的作用從“基礎性作用”發展為“決定性作用”,市場的地位從“都可以用”發展為與政府“兩手合力”共同推動經濟發展的平等地位。這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政府與市場關系及市場在經濟發展中地位問題的新判斷,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取得的又一重大理論突破。
在新常態下,進一步劃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边@就明確了市場是資源配置中最有效率的形式這條基本規律,政府在經濟領域的作用發揮主要集中在市場秩序維護、公共服務優化、宏觀經濟調控、市場失靈彌補上。
中央關于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建議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新理念,這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行動綱領,是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導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具體行動方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講話時,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闡釋了“五大發展”的內涵及實踐要求。“五大發展”理念是對我國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驗總結與理論反思,既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的理論創新與精髓,肯定了前人的理論探討與實踐成果;又堅持與時俱進,倡導新的發展理念,在新的實踐基礎上開創性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路徑。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關鍵要靠發展,而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拔宕蟀l展”理念不僅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發展觀,使科學發展觀具有更為嚴密的邏輯、更為務實的發展思路;也使經濟發展理論更具指導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拔宕蟀l展”理念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這一發展觀不僅要回答發展動力、發展方向、發展謀劃等問題,更要回答發展為了誰、發展成果由誰共享的問題?!拔宕蟀l展理念”的集合體鮮明地回答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這兩方面的問題。因此,“五大發展理念”不僅對中國的發展道路選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為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理論借鑒與實踐示范。
創新是發展的基點和動力。當前的中國經濟正處于“三期疊加”的現實坐標上和新舊動能轉化過渡期,產能嚴重過剩、資源難以優化配置等掣肘經濟發展的系列難題需要依靠創新驅動發展,有效培育發展新動力和拓展發展新空間,更好釋放科技創新潛能,形成有效的以創新為著力點的經濟發展模式。發展實際倒逼出協調。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補發展短板,充分解決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通過協調發展拓寬發展空間,通過強化薄弱領域補足發展后勁。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要統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提升發展質量、實現永續發展的關鍵。糾正“唯GDP”式傳統粗放型發展,創新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從生態文明建設到綠色發展理念,這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執政理念和戰略謀劃。開放式世界共同繁榮發展的應然之舉。開放發展理念是我國國家領導人從全球視野理性思考我國發展問題。一方面向世界表明“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的立場,另一方面也彰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贏邏輯。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的要求,堅持開放發展,就是要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共享是發展的本質要求。堅持共享發展理念,是在實現更高質量與更高水平的發展。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經濟發展動力、目的、標準三位一體的經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首先體現在堅持發展依靠人民,人民的創新實踐是經濟發展源源不斷的動力,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調動廣大人民參與經濟建設的積極性,他多次指出要全面調動各行業各領域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并為其提供發揮作用的舞臺與環境;其次要堅持以人民的需要為發展目的,無論是在闡釋中國夢還是在闡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五大發展理念時,習近平總書記都反復強調我們的經濟發展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再次要以人民的“獲得感”作為判斷經濟發展的標準。“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要讓人民對改革有更多的獲得感,并以此作為判斷改革、衡量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準。
新時代必然會產生新的矛盾統一體。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變化和新形勢,對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科學判斷。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睆摹叭嗣袢找嬖鲩L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物質文化需要”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密切關注著人民需求的變化,時刻不忘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宗旨和執政理念。過去的幾年,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緊緊圍繞著人民群眾,不忘殷殷為民的初心,以強烈的使命擔當治國理政,努力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當作一枚明鏡去映照現實。
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形成系統的經濟思想和理論成果。形成了以經濟發展新常態為內容的經濟發展態勢新判斷,制定了一系列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舉措,使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形成了政府與市場“兩手合力”推動經濟發展的市場地位新思想,這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政府與市場關系及市場在經濟發展中地位問題的新判斷。形成了“五大發展”為內容的經濟發展新理念,不僅對中國的發展道路選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為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理論借鑒與實踐示范。形成了動力、目的、標準合一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新境界,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家發展和人民發展內在聯系的深刻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