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凱昕
摘要 法治精神是法治在人民思想領域的反映,只有培育出一批真正熱愛法治、信仰法治的大學生,才能保證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的建設工作具有源源不斷的源泉與動力。新時代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培育不僅符合我國依法治國發展的戰略需要,也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的客觀需要和大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個人需要。本文主要從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被推置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法治精神培育營造了社會氛圍、立德樹人對大學生法治精神培育提出了新要求等三個方面厘清了大學生法治精神培育的時代際遇。
關鍵詞 依法治國 法治精神 時代際遇
基金項目:廣東省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聯盟課題<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法治精神培育研究》(課題編號:2018LMKT016)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097
當代大學生法治精神培育這一問題何以重要,又何以具備不同于以往的特殊價值,需要我們將其放置于當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中去考察。當代大學生法治精神的培育不僅要遵循全面依法治國的部署,也要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規律,以立德樹人為中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關于依法治國的基本方針路線,創造性的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理論。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更是以全面依法治國作為會議主題,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重要部署,這不僅在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上實現了創新與突破,更在實踐中指明了我國走向現代法治國家的新的方向和道路。十八屆四中全會開啟了我國邁向全面走向現代法治國家的新征程。隨后,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了法治精神應當作為依法治國和提高執政能力水平的重要方式方法,為法治精神的理論研究指明了基本方向,更為法治精神培育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也把法治思想融入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中。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論述,是法治精神發展與養成的現實前提與豐富滋養。在我國法治發展建設的現當代時期,關注法治精神培育的理論研究更顯得意義重大。因此,把培育青年大學生法治精神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開啟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篇章。十八屆四中全會把依法治國這一重大主題落實,引發了全社會對法治的高度關注,形成了濃厚的社會輿論氛圍。法治精神培育是培養人的一項活動,它離不開與社會環境之間形成互動。法治精神指的是人們對法治的精神和整體實踐活動的認識、態度、評價和堅定信仰,社會形成全面依法治國的良好氛圍,全面依法治國實踐的全面展開,為大學生法治精神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社會實踐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法律成為了規范、評價、引導社會生活的準繩,法治精神深入人民心中,全社會形成了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向上法治氛圍。只有人民相信法律、信仰法律,法律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只有把法治與人民的生活方式有機融合,成為民眾的一種普遍的行動自覺,才能真正形成全社會對法律的堅守,才能形成法治精神的良好社會氛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除了立法、執法、司法、法律監督等法治實踐方式外,關鍵點依然是人民的內在的法治精神的培育與構建。因此,法治精神的培育是全面依法治國建設中最基礎、最關鍵的環節,“億萬民眾對法律的掌握和運用,是法律巨大力量的源泉”。通過多渠道法治精神的培育才能使民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形成正確的認識;增強全民法治精神才能使法律在人民心中形成權威和信仰;提升全社會踐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形成依法治國的社會氛圍。而只有從法治精神入手,才能將法治的種子深埋進民眾的頭腦和思想中,才能形成依法治國的廣泛社會基礎,保證依法治國的各項具體工作的順利推進。因此,法治精神的培育,特別是大學生法治精神的培育,是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前提和現實要求,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內在動力。
法治社會建成離不開大學生法治精神的培育。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增強全民法治精神,推進法治社會建設。首先,全民守法是法治社會得以形成的保障。全社會形成尊崇法律,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全體人民在內心忠于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是法治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這要求治精神真正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社會形成全民守法的濃厚氛圍。只有全民守法,才能確保社會生活的每一個參與者、社會關系的一切領域都能遵守憲法和法律的權威,都能形成良好的遵法意識和規則意識,才能保障社會達到法治狀態。全民守法包含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堅決反對各種破壞法治的特權現象.以全民之力對抗有法不依的現象,為法治社會建設提供有力的群眾基礎。其次,全民守法要求人人守法,而人人守法離不開大學生法治精神培育。人人守法,需要加強對大學生法治精神的教育和引導。提高大學生的憲法意識,使大學生形成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法治精神。做到大學生遇到糾紛后不是首先想到找人,而是首先想到用法律來解決。人人守法,需要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需要建立基本的權利義務觀念,懂得運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等。法治社會的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人人守法的法治社會狀態的形成需要以全社會法治念的增強為條件,而大學生作為社會中層次較高、素質較高的人才,對大學生進行法治精神的培訓顯得尤為重要。
當代大學生法治精神培育是一項著眼于提高當代大學生法治素養的教育活動。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強調了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高校教育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環節,就是要使“德”在人的全面發展的各項素養中居于核心和導向地位,使各項教育活動都內在的蘊含著持續性的提高人的道德水平的目標,并使道德教育和其他教育形成協調互補,促進全社會道德共識的達成。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的講話中多次強調了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并將青年時期的價值觀培養比喻為“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第一粒扣子是否扣好,會對大學生往后的工作、生活產生持續性的負面影響。青年時期是人的素質、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縱觀現在的社會,大學生的道德教育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這些挑戰給立德樹人的思政教育任務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務。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中,加強對立德樹人的教育,既符合教育的本質,也符合大學生法治精神培育的實踐要求,我們應發揮教育的協同作用,通過法治精神培育,增強大學生對道德的敬畏和信守,以法律促進道德情感。這既包括大學生內化將社會道德底線視同法律般尊重和信守,也包括大學生在內化了的基礎上推動“道德建設的法治化”方面的身體力行。
首先,根據法理學中法律與道德關系的觀點——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從道德與法律的歷史演變相互影響來看,道德比法律出現得早,原始社會就已經有法律了。原始社會,氏族內部共同遵守的行為規則是最早的道德習慣,進入階級社會后,一部分道德規范由統治階級轉化為了全社會統一的行為規范,即法律。可見,法律是有了道德后,隨著私有制的產生而產生的。從道德與法律對人的行為的規范層次上來說,道德是一個由維持社會有序的最低標準向上至人性至善的富有層次的體系,道德對人的行為的要求要遠遠高于法律,若將一切道德的責任,盡轉化為法律的責任,那便等于毀滅道德。我們可以認為,道德規范中那些對維護社會有序所必需的內容,即道德的最底線,用文字固定下來,轉化為成文法律。可見,法律雖獨立于道德,但卻來源于道德規范。在規范意義上說,絕大部分法律規范都能在積極的道德義務(為所應為)和消極的道德義務(不應當)中找到淵源,然而,法律卻不能將全部道德義務法律化,而只能將普遍社會成員所能接受的道德觀念,即最低程度的道德要求,轉化為法律,以實現“法律不能要求不可能之事”的卓越品質。基于道德與法律在內容上的轉化關系,大學生法治精神培育在內容上,必將涉及到對法律條文的認知和理解,通過對法律條文的倫理基礎和價值意蘊的宣講,可以深化大學生對相應的道德原則的理解,實現他律向自律,規則向道德的轉化。
其次,道德與法律盡管在本質和價值取向上具有相同之處,但二者在生成形態、實現方式、約束力上卻有顯著的差異。馬克思曾經指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而法律從誕生之日起就與國家意志和國家強制力緊密聯系,即法律是一種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法律的制度形態是保證其嚴格執行的前提。就二者的實現方式與約束力而言,道德的遵守主要依靠的是內在信念,即康德所歸結的道德倫理的“內在性”,以及來自于家族、團體、行業和社會輿論的軟性的約束力。道德的實施所依靠的,主要是說服、勸導、譴責等教育手段,由于對違反道德,特別是嚴重損害他人或社會利益的行為并不能采取真正的制裁,因此道德規范在執行力上難免常常顯得疲軟。而法律由國家機關公開頒布實施,以國家強制力為堅強后盾,對“可為”和“不可為”有明確清晰的規定,相較于道德,法律依靠外在強制力得以實施,具有不可違抗的強約束力。在大學生法治精神培育過程中,必將使大學生對法治的上述特征深入了解,樹立法律的權威意識,使法治精神深入大學生頭腦,從而加強大學生對法律所蘊含的道德規范的理解,提升大學生的道德自覺和道德遵循。
最后,大學生法治精神培育的過程還是一個強化大學生的法治精神的過程,這一思維習慣的養成有利于大學生道德自覺的形成。通俗的說,法治精神就是人們在考慮一件事是好是壞時,加入是否合法的標準,從而形成一種行為的思考習慣。當大學生對自己的行為能以法律為標準進行衡量時,類似于道德由“內”到“外”的內省過程,將潛移默化地促進了道德的內省。最后,大學生對“道德建設的法制化”的理解,能夠通過法治精神的增強得到加深,大學生法治精神培育的目標不僅是普法意義上的法律常識的增進,更是法治的價值意義和追求目標上的領悟,對法治的信仰代表的是一種對良善和正義的向往,而這一目標的達成必定能夠提升大學生的道德追求,使大學生對道德的敬畏和信守增加,從而使大學生成為推動一部分道德規范轉化為法律的力量,使道德底線提高和拓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