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數字媒體在藝術上的廣泛應用,新媒體藝術作品層出不窮,他們的表現形式令人眼花繚亂。從作品所呈現的形態來看,作者的認知早已開始轉變,新的表現形式、新的邏輯正在逐漸改變年輕人對這類藝術作品的觀念。與一般的影像藝術相比,影像裝置藝術以及其特殊的藝術表達方式,能夠在更大的程度上刺激人們的感官,而且,單單在表達方式上就給人們帶來了不一樣的情感體驗。過度的生物實驗破壞了生態,我們有感而發,以變異生物實驗室為主題給人類以某些層面的警示。因此,本文以影像裝置藝術為大背景,分別燈光、畫面與音樂等不同角度分析這類作品給人帶來的不一樣的情感體驗,最后再結合現有的作品以及我們組的畢業設計作品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并且提出展望。
關鍵詞:情感表達 ; 實驗影像 ; 裝置藝術 ; 公共空間
第一章 影像裝置情感表達概述
影像裝置從字面上來看就是由影像和裝置兩部分組成。其中影像藝術(Video art)是新媒體藝術中的一種存在形式。19世紀的青年藝術家采用裝置藝術時,從西方藝術中獲得靈感,并不斷與國際接軌。直到今天,裝置藝術在當代的藝術中頻繁出現,同時又由于許多原因反響熱烈。裝置藝術正在逐步被大家所接受,不斷地向更加成熟邁進。
影像裝置藝術從廣義上來說也可以說成是影像藝術與裝置藝術的結合體,由于影像藝術與裝置藝術的巧妙且有機的結合。受到“錄像藝術之父”的韓國藝術家白南準 的影響,這種影像介入到裝置藝術當中的藝術形式則雙雙升華了影像藝術以及裝置藝術的文化內涵。
影像裝置藝術的存在無非就是展示給兩種人看:觀眾和作者本身。從觀眾的角度來看,某個影像裝置藝術存在的意義在于欣賞他人的作品,從中找到共鳴或產生交流,獲得精神上的愉悅,甚至力量。對于作者本身來說,他所創作的某個影像裝置藝術作品是一種綜合性的語言,是用具體的形式來表達其內心的情感與思維,是用來與外界分享自己的內心。美國有影響的美術家蘇珊.朗格 則強調藝術形式與情感表現的關系,提出“藝術是情感的表現”。
第2章 影像裝置情感表達的方法
從遠古時代開始,燈光便成為了人類生存之必要,至今不斷演變發展,燈光早已從普通的照明之物逐漸轉變成為一門藝術。舞臺作為燈光藝術運用最為廣泛全面的平臺,在遇到舞蹈、音樂、話劇等不同場合時會靈活轉變,從藝術的角度來看,這些燈光早已不僅僅是局限于維持基本的照明需要,轉而用于烘托環境氛圍,表明內容體現表演者的表演意圖以及其主旨。隨著大眾審美意識的增強,燈光藝術正在馬不停蹄地進步當中,進而藝術家的情感也越來越多地融入進去,通過不斷變化的形式來襯托體現一個作品的情感。
與其余藝術門類一樣,影像裝置藝術也離不開燈光藝術的陪襯。例如本組畢業設計有關生物實驗室的燈光應使用偏冷且偏暗的,以便做好襯托生物變異的環境。旨在表現過度生物實驗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自古以來,藝術家表達情感最簡單明了的方式便是寫字繪畫,八大山人筆下的鳥類動物就是很好的一個案例,再看宋四家之一的米芾筆下的《蜀素帖》,皆可得出這一觀點。在這樣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二維平面上,最開始的藝術家們以描摹現實生活的事物為主,不斷地細致細致再細致,力求畫面的精準度相似度都達到極高。但隨著攝影藝術的逐漸風靡,“畫得像”也早已不是大多是藝術家所追求的了,他們轉而將視野投入有關個人情感的作品的呈現,變得更具思想性,開始超脫于簡單的描摹現實事物。而多數繪畫作品的情感之所以能夠表達,離不開藝術家們在這個富饒多姿的世界上,將自己的情感與周遭環境進行激烈的碰撞,如此才得以將一件繪畫作品的情感完美無缺的展示。
音樂的感染力往往相對于繪畫以及燈光更加直接,一段音樂不論是旋律還是歌詞都能夠撩撥聽眾的心弦,旋律的跌宕起伏,歌詞內容以及演唱者不同的音色音調都會給聽眾帶來不一樣的情感體驗。音樂和美術表達情感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是一致的,它們給受眾展示的都是自己最直觀、最直接的作品,受眾可以迅速的對藝術家的作品做出回應。而旋律又可以說是音樂的靈魂,一段能夠永久留存且被大眾喜愛的音樂的旋律一定是直擊聽眾內心的、能夠與之產生共鳴的、能被聽眾感受接觸的。
第3章 影像裝置與情感的結合與運用
影像裝置從一定意義上打破了多年觀眾與藝術品的隔閡,影像裝置合理利用影像,將藝術家想要表達的主心觀點與周遭環境或是一個前提背景結合,讓觀眾能夠看到一個動態的、全方位的藝術作品,甚至可以參與到藝術作品本身當中。順應時代的飛速發展,藝術家們將高科技與藝術有機地結合,改變了觀眾欣賞一個藝術作品的方式、角度。
作為不同于傳統藝術的影像裝置藝術,通過不一樣的觀賞形式,它給觀眾帶來的是更感性、更容易理解的消息,在打破觀眾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隔閡的同時,這樣的藝術作品不再是難以理解的,相反,在直觀地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讓觀眾感受的同時,也會給觀眾帶來美與丑、善與惡或是某種樂趣。悟是藝術體驗的重建,是欣賞著靈魂的逐步活躍,最終使得主體的意識在瞬間升華為高度自由境界。但很多時候,觀眾在欣賞一個影像裝置藝術作品時,最快先被作品所在的環境影響,使得觀眾內心因此泛起漣漪,或喜或悲,此時的作品表達的深刻含義早已不重要,只是這個作品的某處情感體驗讓觀眾產生了共鳴。不光是在影像裝置藝術作品中,在現實生活當中,觀眾對于某件事情的感受是隨著事情本身的不斷變化轉折而跌宕起伏的。而任意一個作品所囊括的情感是藝術家在創作之前以及創作過程中的向這個作品所傾注的,情感有美有丑,觀眾的情感也會隨著藝術家創作過程中變化的情感而變化。當觀眾沉浸于一個影像裝置藝術中時,他們的感官是完全打開的,他們會從各個角度去感受作品,不論這些憤怒、高興、焦慮、渴望等情感是優還是劣,都是觀眾在觀賞過程中做出的反饋。一個成功的影像裝置藝術作品是能夠通過各個方面的影響烘托,將觀眾潛在的情緒激發出來的。屆時,觀眾可能成為該藝術作品的一部分,通過人類的大腦進行深度加工,而達成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
引用一個有趣的現象:澳洲有一種鳥,當科學家將一個帶紅色條紋的木棍接近它們時,這種鳥都會顯示出一種異常的興奮 。當把這個木棍拿開,這種鳥就會恢復平靜。所以,如果說這種鳥建立了一座美術館,那里面一定會隆重的陳列這樣的一個木棍,即使它們也不知道為什么。也許從某些角度來看,這就是影像裝置藝術的意義。
在影像裝置藝術中,離不開情感活動,必須深入剖析影像裝置藝術作品中觀眾的情感和藝術家本身所要表現的情感之間的關系,通過不同媒介所傳達的情感是不一樣的,通過研究這些,我們可以更好的了解觀眾,了解現狀所需,創作出順應時代而又飽含情感的影像裝置藝術作品,將影像裝置藝術存在的意義發揮得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李紅秀.VR影視:真實與虛擬的技術反思[J].新媒體與社會,2017(04):244-256.
[2]彭濤.白南準的數字紀念碑——探究何為媒介審美[J].藝術教育,2017(17):53-54.
[3]張安華. 中國傳統造型藝術的對外傳播研究[D].東南大學,2015.
[4]隋波,李四達.影像裝置藝術的交互模式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4,2(07):137-139.
[5]金謙. 論影像裝置藝術中的體驗與情感[D].大連工業大學,2014.
作者簡介:
楊際略(1996-10),女,籍貫:江蘇,漢族,碩士研究生在讀。